大石山

更新时间:2024-10-05 23:34

大石山,位于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南,是阳山的余脉,高80多米。

地理位置

大石山位于阳山北麓,地处虎丘区通安镇境内。

地名典故

明《长洲县志》:“阳山,……箭缺迤北,连山不断,卒发于大石,石涌出如莲花,横从若干步,跨以石梁,下可通人。”

自然地理

大石山为阳山北麓余脉,位于通安镇南树山村戈家坞内,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

名胜古迹

旧有拜石轩、观音阁、仙砰石、望湖峰、云泉庵等18景,其中部分景点已毁。现云泉庵庙基隐约可辨,观音石像仍端坐于石龛,有石桌石凳。有明代吏部尚书王铎和浒墅关关官袁枢的“仙砰”,吴宽等《游阳山云泉庵观大石联句》、等众多石刻。大石有云泉和泥盆泉等山泉。

旅游文化

大石山,位于通安镇南,是阳山的余脉,高80多米。

大石山位于苏州高新区树山村。背靠阳山,危岩峻峰,环秀叠翠,远远望去,犹如挺拔在阳山半山坡的一朵巨莲。元、明以来,大石山胜名鹊起,不知吸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赋咏题刻,因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大石山的山林之美,概由此山承之,清泉、奇石、秀木,都让它占全了;幽、奇、险、古,名山的四字要诀,它也一字不落。明代戈裕良游览大石山后依照大石山原型构筑了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浒墅关志》、《阳山志》等记载了大量古人留下的有关大石山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

旧时有大石八景,曰:拜石轩、招隐桥、宜晚屏、毛竹磴、玉尘涧、青松宅、杨梅岗、款云亭。大石山的秀色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作诗题字,有著名的“大石联句”。现在还存有“大块文章”、“夕照岩”、“仙桥”和“仙坪”等摩崖石刻.。游大石山以夏至时节为最佳,此时山前山后的杨梅已熟,树树如火如云,游人可大饱口福。附近树山村保持着原始生态,山上盛产茶叶、翠冠梨,还可品尝农家饭。

大石山素享“独步江南,天然画本,尺辐千里”之誉。

清嘉庆年间,大石山来了一个中年人,是专门来看大石山之石的。他叫戈裕良,是一位叠山大师。这位叠山大师最近有点烦,因为环秀山庄的主人请他叠一座假山。按理,对于大师级的叠山专家来说,这是小菜一碟,因何犯愁?原来环秀山庄很小,手脚施展不开,而更令人为难的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这儿是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金谷园、北宋朱长文的乐圃、明万历大学士申时行宅、清乾隆刑部侍郎蒋楫府邸,这种园子惹人注目,叠的假山容易遭受非议,戈裕良不得不格外慎重。

正在戈裕良愁眉不展的时候,有朋友建议他,不如到大石山转一转。于是,戈裕良来到了大石山,一来就不想走了,他在山中一连盘恒了半月,画了厚厚一叠草图,才满怀信心地回到城里。

环秀山庄大厅前的假山叠成了,峥嵘峻峭,奇峰兀立,崖峦耸翠,深壑曲涧,形态逼真,结构严密,真是“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名冠江南,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戈裕良把大石山搬来并浓缩的结果。

刘敦桢评环秀山庄:“苏州湖山假石,当推此第一。”

就这样,大石山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的母本。

有人说,大石山始终是画的骄子、诗的宠儿。

进大石山的路口,竖着一座“大石胜景”坊,大石山的景到底有多胜,明吴一鹏《登大石》诗可以告诉你:

大石巍巍郡郭西,登临此日酒重携。

烟中鸟没千峰暝,象外天空万物低。

田舍筑墙堆乱石,僧厨剥笋落黄泥。

兴游未尽忙归去,一路垂鞭信马蹄。

这首诗描画出了一幅大石胜景图。岳岱对大石山的描绘则是:“循径以入,茂林幽涧,若将迷焉。行渐深,有台,至是少憩。仰望楼阁,胜不能图。攀登而上,即之。有长松美竹,列映石门。有佛阁轩亭,皆因宜构架石上。前临深壑,松竹森郁于下,太湖远峰,可收一望。” 吴宽称大石山为“东南一奇”,并撰《阳山大石岩云泉庵记》,曰:“仰见石势欲堕,举足甚恐,入门竹林幽茂,薜荔满墙,僧缘崖架木,有小屋在石下,益奇。”诵读这些诗文,不由得使人心向往之。王鏊说大石山“俨如大比廷朝,冠冕森万笏”,山峰像大臣上朝时捧着的笏版,“又如御林军,戈剑罗劲卒”,又像刀枪剑戟全副武装的将士,大石山真是气派非凡。

《浒墅关志》:“大石峰涌出山腰如莲花。”

大石山危岩峻峰,环秀叠翠,远远望去,犹如挺拔在阳山半山坡的一朵巨莲。游大石山,从山脚拾级而上,可登山腰平台,平台一侧凌空,一侧巨岩壁立,一股清泉沿岩壁汩汩而下,落入壁下石池,这便是著名的云泉了。这平台上本是云泉古寺原址。石壁前,有一横石挑出,形似桂林的象鼻峰,横空出世,使人叹为观止。这半山岩壁前的石桥,确使人有过桥便是仙界的想象,因此就有了“招隐桥”的名称;站立桥边,真有飘飘欲仙之感。平台之东,有石桌、石凳、石磴、石牖、石龛,都是以山岩的天然形状而命名。在这静寂如世外,云烟半缠绕的山腰,能举子对枰,不是神仙也神仙了。天桥西下侧,有一线天可供登临,此是古人利用山的天然裂缝加工成台阶而形成的通道,仰观山道崎岖陡直,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其险峻,可想而知,攀登其上,就如步上了登仙丹梯,真有“云衢幽邃”之叹。出一线天,就登上了大石顶峰。此时,下瞰乃林海苍苍,西望则笠泽茫茫。在登山途中,蓦然发现一处摩崖,上镌“仙坪”二字,定会怦然心动。回头再看走过的游线,会觉得自己一步步走进了仙境。

吴中仙坪

大石山的奇石、美石,大多簇拥着这“仙砰”二字。

这是一块平整、略侧卧的大石,它舒舒坦坦地躺在山中腰,那姿势让人想起枕臂酣睡的弥陀佛。“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坦荡荡,笃悠悠,常知足,少忧戚,伫立在“仙砰”摩崖前,这些感知会油然而生。

“仙砰”为明代浒墅关关官户部郎中袁枢题、礼部尚书王铎所书。明人好奇字,“砰”实乃“坪”也!

[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巨然《层峦丛树图》,王铎图跋:“明日别浒墅,心犹游其中。王铎题为石愚(袁枢)亲契,癸末(1643)三月夜。” “仙砰”摩崖有识:“明崇祯十六载(1643)三月,河南王铎书,袁枢题。”图跋、摩崖两相对照,互为契合,“仙砰”二字的文物价值又加上了一块法码。按考:袁枢为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之子,王铎为袁可立门生,二人交情尤笃,崇祯十六年春曾在浒墅关袁枢寓所避难数月,王铎有《赠袁枢诗册》、《雪景竹石图》等作品为袁枢而作。袁枢乃盖代收藏名家和书画家,尤以收藏董源、巨然作品为最。其画作《平泉十石图》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松溪泛舟图》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被展出,在书画界引起反响。

由于历史原因,吴中众山因采石大多遍体鳞伤,唯树山村依旧青山巍巍,草木葱茏,故而一直以来,被人们誉为“世外桃源”、“天然氧吧”,无疑人间仙境。也是天缘巧合,大石山中恰有“仙砰”摩崖一方,不妨看做是对树山村的点睛之笔。树山村,实在当得起“吴中仙坪”这一考量。

仙坪右侧不远处,有“唯和呈喜”,4字利用左、右、上下结构,合用一“口”,独出心栽,构思巧妙,又好像是专为今天镌刻的,今天不是正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么,和谐社会是必然唯和呈喜的。“唯和呈喜”也可看做是“仙坪”的民间诠释,和和气气,喜气洋洋。天下太平、社会安定是最大的和气;丰衣足食、无病无灾才有喜可言,有了这两条,在普通百姓看来,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了。

“唯和呈喜”旁边是“劈剑”和“拜石”。

“劈剑”,许多人认不识这两个篆体字,更没听说过这里还有个故事。虎丘山有块试剑石,大家知道,干将吴王阖闾之命铸剑,铸成雌、雄两把宝剑,他藏起雌剑,只献了一把雄剑给吴王。干将的这点小聪明怎瞒得过吴王,阖闾一怒之下,把干将杀了。铸剑的人死了,剑锋不锋利还得试试,吴王就在虎丘山上试剑,一剑劈下去,一块大石头被劈成两半。明人杨备有诗描述此剑之锋利:“白刃凝霜照水寒,当时入匣便回銮。岩前片石犹中断,切玉如泥也不难。”吴王劈开的这块石头就是试剑石,现在还躺在虎丘山的上山路上。

吴王阖闾四处搜寻那把雌剑,却始终不曾找到。雌剑跑什么地方去了呢?躲到大石山来了。雌剑思念雄剑,经常哭泣,老人们说,假如你听见大石山山谷里的风像悲鸣,那是雌剑又在哭了。雌剑的哭声积聚在山头上方,化成了一道闪电,“哗啦”一下劈下来,把一堵崖壁劈做两爿,这就是大石山上的劈剑岩。也有人说,不是闪电劈的,是雌剑实在无法平息自己的怨怒,腾空飞起,把崖壁当做吴王,劈来解解恨的。

[《吴地记》:“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而藏雌剑。时时悲鸣,忆其雄也。”]

“拜石”,如果对吴文化中的石文化缺乏了解,就很难品出这两个字的的意思。假山是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而苏州出产的黄石和湖石,历来是叠假山的首选料。一般人只知道太湖石之妙,但明代造园学家计成所著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园冶》指出:“古胜太湖,好事只知花石;时遵图画,匪人焉识黄山。”意思是因为宋代的“花石纲”,世人都听说了太湖石是上佳假山石料,其实叠造假山须参照画意,只有精于绘事者,方能识得黄石叠山的妙处。黄石指坚纹古,叠高更显嶙峋,用它造山,假山恍如真山。古代文人有礼拜佳石的雅趣,北宋书画家米芾就拜过石,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很著名的故事。大石山遍出嶙峋黄石,且自然成峰,故有善绘者题刻了这“拜石”摩崖。

仙坪左下侧有“集仙岩”,上方是民国元老李根源所书勒刻的“仙桥”和“大快文章”。仙桥也就是象鼻峰。集仙岩是个提示,让人们知道仙坪乃仙人聚会的场所。过去,树山有城隍庙,每年农历三月廿八到四月廿八,庙主选个日子出会,庙会的主要节目是“城隍出巡”。城隍老爷坐轿出巡,前面有鸣锣开道的差役和扛着“肃静”、“回避”牌的执事。西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会赶来,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来凑热闹。庙会结束,村民回家,神仙去游山玩水,到了大石山,“一线天”边有个崖壑挡路,神仙手一招,一条象鼻从天而降,搭在崖壑上就是一座桥,神仙轻轻松松跨了过去,却忘了收回象鼻,大石山就此多了这么一景。

仙坪常有仙人来,明人邹迪光在他的《登大石》诗中就这么想象的:

巨灵何事者,凿石表三吴。

地割烟霞境,天分日月都。

断岩雕槛接,飞磴曲栏扶。

长啸松风下,群仙若可呼。

这位邹诗人真有意思,他想呼唤仙人来与他对话。不必笑话古人的这个念头,只消把“仙人”换做“自然”,在这大石山里,人与自然对起话来,不比与仙人对话更有收获么?

拜石轩演义

大石山原有八景,明代诗人黄姬水一一题诗,为后人保存了一份珍贵资料。黄姬水的《大石八景》之一《拜石轩》,诗曰:

平生许椽情,况复秉贞介。

开轩面巨石,聊学南宫拜。

拜石,让人看到了古代一位诗人对大石山之石的一种敬畏之心。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之心,在环保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尤其需要提倡。

《阳山志》的作者岳岱,评山论峰是当之无愧的权威,他品评大石山之石,是这样说的:“有石梁飞跨岩上,又有石龛、石磴、石牖 ,皆天然奇胜。一石之间而众美俱得者,殆亦少也。”这么评价了还不过瘾,索性放开笔来,写了一首长长的诗:

“阳山郁嵯峨,大石当北面。幽境閟灵异,游屐多未探。族人墓其下,岁或一登玩。今晨招我俱,春光适将殿。放舟通安桥,迤逦行野岸。暖风吹微醺,满眼杨花乱。曲坞古木深,阴崖灵境换。拜扫旋登陟,策兴秋鹘健。石势何峻嶒,形状极诡变。或为饿虎伏,或为惊蛇窜。或为络角连,或为浮梁断。雄或当秦关,险或走蜀栈。空明雪窦穿,逼塞野藤缠。一一巨灵劈,举目辄震眩。白云藏半龛,红泉出千涧。上有仙人路,草色杂花绚。残碑记前哲,老木挂危殿。巨区万顷波,直上鳌脊看。始叹眼界宽,未及游历半。斜阳挂远林,欲别意还恋。乘兴当复来,长啸秋岩畔。”

同是明代人的都穆,在他的《游郡西诸山记》对大石山之石的形容是:“石错互若颏颌龈腭,从其后视之,又若狻猊昂首尻下,其前磐石如卧鼓,可坐二三十人……石一股西跨,类猛士 足立。” 薛章宪和前面二位英雄所见略同,在自己的《阳山大石》诗中也以“陨星自天着山巅,与天作石知何年,牙被赑屃断复裂,欲堕不堕相钩连”来形容大石山的险峻。

大石山之石,对他们而言,魅力可谓大矣哉!

对大石山之石描摹最淋漓尽致者,当数吴宽、李应桢张渊史鉴的《大石联句》:

[吴宽(1435-1504)苏州人,明成化八年状元,官至吏部尚书。有自订《家藏集》77卷。]

“岩岩者大石,奇观人所诵。遐想千载余,来游五人共。舍舟始登陆,持策不待控。是时日夕,兹山气逾蓊。入门信突兀,拾级转空洞。落星何破碎,灵鹫宜伯仲。仰观神欲飞,俯瞰心屡恐。鳞皴剥苔藓,骨立冰雪冻。神驱道撝诃,鬼劈纹错综。尊严凛君临,张拱俨宾送。环列尽儿孙,拥护等仆从。欲假愚公移,谅匪雍伯种。卧鼓慨桴亡,对臼怯杵重。猊吻呀未收,龙鬣怒难控。凝血疑痛鞭,立肺讵冤讼。上漏还启窗,中通自成衖。大维补天功,小可砭肌用。分矢肃慎来,浮磬泗滨贡。犀利并攒剑,兀臬侧倚瓮。峄山辱嬴秦,艮岳遗汴宋。节彼民具瞻,壮哉客难奉。落照红抹赭,归云白流汞。僧讲点头应,将射没羽中。尘缘契三生,陈图怀亡纵。在悬太师繋,攻玉诗人讽。仙煮充腹饥,俗搘免腰痛。瑶琨产维扬,琅玕出乃雍。高题少室名,怪作东坡供。半空见玉蝙,千仞附青凤。栖禅余百年,问僧仅三众。凭虚廻曲阑,架壑出飞栋。竹幽补堂坳,树古嵌厓缝。窦黑炊烟熏,坎平锺乳壅。盘盘栈道危,虢虢水泉动。登顿足力疲,眺望眼界空。松露发欲濡,潭月手可弄。穷攀任生皲,醉吟微带齆。列坐对弯跧,大呼应鍠宫。嗜癖牛李愚,诗战邹鲁閧。拜奇得颠名,忧坠成噩梦。试与叩山灵,倘售捐薄俸。”

顽石如落星跌破,奇峰与灵鹫相伴;山岩鳞皴苔剥,石壁冰凌骨立;有的岩石就像君临天下的王者,显得不可一世,威风凛凛;两边的山石,好似在拱手礼送宾客;有的如环列四周的儿孙,有的像簇拥主子的仆从;挺拔险峻难以言表,抬头仰观,神飞魄散,低首俯视,心惊肉跳。《大石联句》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大石的奇、险。30余年后,即弘治九年(1496),云泉庵僧智韬请邑人张浩将《大石联句》书于庵壁。

“南峰先生”杨循吉到大石山来览胜,看到了《大石联句》壁书,一口气读完,激动得不得了,回家就泼墨挥毫,写下了《咏阳山云泉庵和大石联句》:

[杨循吉,苏州南浩人,明成化进士,授礼部主事。年八十犹能著撰,卒后享祀学宫。]

“伟哉此阳山,有石俟歌诵。形将冰块截,执与莲花共。仰观一何高,登陟不可鞚。鸟飞必徘徊,云出自腾蓊。孤圆外成峤,空朗中含洞。瘦如辟谷良,清若食蚓仲。深思殆天设,乍至令人恐。浓萝垂作阴,寒泉滴为冻。戴庵亦颠危,携觞更友综。耳胁或骈攒,勒拳时独送。巍巍上少并,森森下多从。荒厓始谁开,倒树谅非种。在兹三吴间,当以九鼎重。崇岩借冠冕,卑峦听提控。劳呼猿固匿,被压松堪讼。曲躬始得门,侧身还入衖。拂苔劣客眠,收乳兼资用。志犹记秦余,才曷遗禹贡。立久气湿袍,啸高声答甕。论年越殷周,言时晦唐宋。一为佛者居,永作游人奉。病宜谧著史,寐称搏养汞。四方传不诬,诸公评切中。临谷足还酸,乘巅目偏纵。支颐讵厌看,极口难竭讽。鬼凿手须胼,鲸负背应痛。东岱徒小鲁,西华缪推雍。悬磬风发鸣,香炉烟结供。曝沙伏灵鼋,食冈停远凤。是知隆拔群,所贵秀合众。偷余殿容榱,就隙停阁栋。枯藤蔓穿窍,长蛇舌撩缝。轻清受指弹,玲珑脱沆壅。芾拜本无忝,羽撼争得动。栽培稀尺闲,搆架靡寸空。炎伏凉自生,清秋月堪弄。林深必赖烛,岚酷能作齆。星化犹立芒,龙吟殊叶硐。岭狮训已宾,阜虎狞敢哄。久嗟隔胜赏,频劳落清梦。即欲营终椱,其柰怀微俸。”

杨循吉的和诗,与吴宽他们的原诗篇幅相当,接着又有李浒也写了《过云泉寺次大石联句原韵》,徐昂发写了《观阳山云泉庵大石追次吴原博史明古联句韵》,也都和《大石联句》一样,82句41韵。一时之间,一股“联句热”掀起,真是诗坛胜事。说到底,这一切都因大石而生。大石之奇、之险、之美,亦可想而知了。

款云亭巡瞰

大石山之石奇者甚多。如果说苏州西郊山脉是个天然奇石博物馆,那末,大石山就是一个重点展室。

而款云亭,站在这里欣赏这个“展室”,奇石峻峰可尽收眼底。这个亭子名字听上去就很美,云到了它上面都不愿飘走了。那末,就让天上的云和亭中的人一起来欣赏这儿的奇岩怪石吧。

[黄姬水《大石八景·款云亭》:“古亭构崖巅,爽岂有佳趣。白云常自留,解伴幽人住。”]

夕照岩,明代浒墅关关官钱天锡题刻此3字于岩上。明朱天成《游大石》一诗专为夕照岩而写:

入山寻大石,楼闾望中分。

水响林梢出,钟声天半闻。

松亭藏鸟雀,竹坞宿烟云。

独立高岩上,苍茫对夕曛。

苔岩青苍,夕阳橘红,啸傲崖巅,八面来风,松涛群峦,竹影村舍,这是何等惬意的体验,何等畅意的感受。

大石山有看不尽的风景,你可以站在款云亭前尽情巡瞰。景生故事,故事联景,大石山的每一座峰、每一道泉、每一块岩、每一个洞,几乎都有动人的故事,还有许多文人的题咏。

大石山第二峰上,有一条青石蟠龙,横卧在长5米,宽2.5米、高3米的岩顶,龙头向西,龙尾向东,龙身长约3.5米,背宽0.6米,身高约0.5米,龙身两侧雕有密密的祥云,龙身前端左右两侧雕有龙爪。俗语说“神龙见首不见尾”,可是这条青石蟠龙,非但缺了尾巴,连头龙也不知去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方志上说,这是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砸掉的,但民间还另有传说。

民间传说有两个版本,一说这条青龙太顽皮,在西太湖里掀翻了一只渔船,闯了大祸,渔民落水淹死,玉皇大帝就派天兵天将来,砍掉了它的脑袋和尾巴。另一说情节就丰富多了:阳山小白龙年年来探母,来的时候就会下雨,对庄稼有益,所以百姓都说白龙好,青龙听了很嫉妒,就找白龙岔子,和白龙打架,这一架打得天昏地暗,暴雨如注,淹了许多田。大石坞土地公公着了慌,赶紧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告,玉皇发火,派雷公雷婆前来惩罚青龙,霹雳两声,龙头龙尾被斩断,龙身体搁在大石山半山腰,永远为嫉妒者戒。

[《易系辞》:“云从龙,召云者龙。”]

赑屃岩像只大乌龟。其实赑屃和乌龟不搭界,别看赑屃龟模龟样的,却是个龙种。龙生九子,有个儿子力气特别大,这就是赑屃。因为力气大,所以常被用做大石碑的底座。大石山的赑屃本来是要到东海去探望父母的,走到半路上,碰到吕纯阳,吕纯阳想在大石山造一座道观,道观造好要竖块碑,碑要赑屃驮,这个赑屃正好派这个用处。吕纯阳就哄赑屃,说你回家探亲,怎么能空着一双手呢?我知道你家老龙王喜欢吃杨梅,你带点杨梅回去吧。赑屃说对对对,幸亏吕伯伯你提醒,我听说东山杨梅特别好吃,我这就到东山走一遭。吕纯阳摇摇头,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东山杨梅固然出名,不过你家老龙王最爱吃的是大石山白杨梅,我领你到大石山去采几斤。赑屃给吕纯阳一噱两噱,噱到了大石山,还没等吕纯阳对赑屃施定身法,赑屃已大叫一声:不走了,不走了,我再也不走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赑屃看到这里的风景这么优美,舍不得离开了。后来,吕纯阳并未在这里建道观,赑屃却永远留在了大石山。

灵狮洞原本不叫灵狮洞,叫灵犬洞。云泉古寺有个和尚,养了一只狗,是一只很可爱的小小狮子狗。这只狗因为一直生活在寺院里,从未吃过肉,所以它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吃素的狗。晚上,云泉古寺旁边的一个小山洞,就是它的窝。不过,小狮子狗往往不在洞里睡大觉,而在外面替寺院巡更。一天夜里,月黑风高,有个小偷想溜进庙里偷东西,蹑手蹑脚走到墙脚根,正想翻墙进去,突然听到一阵狗叫声,说来也巧,这时刮起了狂风,风卷树摇,树影里一头狮子威武地瞪着小偷,吓得小偷连滚带爬逃下了山。下山后,小偷越想越害怕,什么地方不好偷,怎么偏偏打起庙里的主意来了呢?一定是菩萨发怒,派个狮子来警告他的。第二天一大早,小偷又上了山,这回他是来烧香拜佛,请求宽恕的。这件事传了开来,有人说,这是小偷心虚,狗一叫,更加紧张,容易看花眼,把大石头看成狮子了。也有人说,小偷看见的确实是头狮子,这头狮子是小狮子狗变的,小狮子狗从小吃素,菩萨念他心诚,送了它500年道行,要紧关头,它变成个狮子来保护寺产了。

[明缪宗俨诗狮:“惊风入松林,震若吼声发。”]

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改灵犬洞为灵狮洞。这只小狮子狗现在还呆在灵狮洞里,就看谁有好眼力找到它了。

滴水岩观心

阳山有4处最著名的岩峰,大石山占其二。《浒墅关志》:“为岩者四:文殊岩,下有文殊寺,亦名观音岩;虎头岩,下瞰龙井,又名狮子岩;滴水岩,一名水帘,一名瀑布,一名珍珠帘,水从岩间下滴,如喷泉跳珠,淙淙作琴筑声,虽大旱不枯。冬月看冰柱犹胜。上有桃姑涧,昔有仙姑餐桃求道于此。洞前怪石林立;夕照岩,大石间。”

从滴水岩的三个别名,可以想象其水之丰、之美、之声形具备、之恣肆惬意。想象力更活跃一点的人,立即会把这个滴水岩和花果山的水帘洞联系起来。吴承恩在吴中住过一段时间,难道他曾来大石山一游,脑中留下了滴水岩深刻的印象,创作《西游记》时把它移到了纸上?

晚明高士赵宧光隐居寒山,凿山引泉,寒山便有了千尺雪泉。赵宧光曾特地写了《千尺雪》诗:

云边千尺雪,山下一泓水。

水激万壑雷,风入松涛死。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六次到寒山,原因之一就是爱千尺雪泉。这位皇上也特地写了一首《寒山千尺雪》诗:

支硎一带连寒山,山下出泉为寒泉。

淙淙幽幽赴溪壑,跳床溅玉多来源……

“千尺雪”是当时名泉,从《浒墅关志》关于滴水岩的文字中,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那时的滴水岩,可望千尺雪项背。

[《阳山志》:“滴水岩,在大石之东。其石如怒猊掀唇,其下可坐数人。水自吻出,冬夏不竭。雨后瀑布,益可观也。”]

清代乾隆文坛领袖沈德潜有一首诗,叫《寻滴水岩》:

空岩拥归云,探幽屡迷误。

山径落叶深,披寻得前路。

隔林响淙潺,境转寒泉遇。

阴崖山骨穿,虚窦水脉露。

群沫下涓滴,岁久石疑蠹。

中藏不息机,讵并奔流注。

澄潭无纤埃,观心静无虑。

神骨自凄寒,清境难久住。

行逢晚樵还,共蹋苍茫去。

沈德潜的诗描写了滴水岩的石老泉澄,同时也有所寄托,“寒泉”二字在他的这首诗中出现,并非偶然。“寒泉”的出典来自支遁。《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支遁,东晋高僧,字道林,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人,一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本姓关氏,二十五岁出家,与名士殷浩、郗超等为物外交。诵习佛经,善举其宗旨大意,不拘于表面词句,为当时‘般若学’中‘即色宗’之代表。所注《庄子·逍遥游》篇,推动以佛证玄,相互渗透,为时人所称服。”其实不光是支遁同时代的人称赞、佩服他,他的影响一直延绵到明、清。支遁进入吴中,第一站落脚点就在阳山,所以,沈德潜在大石山转来转去,很自然的就会想起晋代这位高僧。支遁后来去了支硎山,在那里长住下来,建了庵庙,辟了泉井,支遁给他亲手引来的清水命名“寒泉”,喻风骨凛冽之意。从此,“寒泉”成了吴中追求品行高洁之人的象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