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21:45
大绒鼠(学名:Eothenomys miletus),是仓鼠科、绒鼠属的动物。大绒鼠体型偏小而短粗,四肢和尾都短,体背面深赤褐色,体腹面蓝灰色或灰色。
大绒鼠较黑腹绒鼠大,体型偏小而短粗,吻短而钝,四肢和尾都短,眼、耳均小,尾长短于头体长之半。成年体长多数大于110mm。
大绒鼠体背面深赤褐色,体腹面蓝灰色或灰色,有时略带土黄色,足背面和尾上面暗褐色,尾下面较淡。
大绒鼠颅骨较粗厚和较窄长,颅全长大于25.5mm。眶间宽平,鳞骨眶后突明显。颧骨不很发达,颧宽和后头宽均较窄,分别占颅全长的57.82%和44.85%。听泡较小。
大绒鼠第1上臼齿的内侧4突角,外侧3个,内外的最后突角基部融合。第2上臼齿的内外均3个突角,后2对基部融合,第2对大小相等。第2上臼齿的内侧4个突角,外侧3个,前横叶后2对突角基部分别融合,最后是三叶状的后叶,后跟略长。第1下臼齿内侧5个突角,外侧4个;后3对在基部分别融合。
大绒鼠以夜间活动为主,1日有2个高峰:黄昏前(19-21时)和黎明前(5-7时)。觅食活动与栖息场所食料丰缺有关。缺乏时可暂时迁移至有食物的地方;粮食入仓,田间缺粮季节偶也迁入室内。
大绒鼠是洞栖的鼠类,洞多分布于灌丛根部、树根及杂草丛下,洞系除临时洞外均较复杂,洞口和岔道均可以很多。洞口多向东向南开,洞口外有成堆细土,几个洞口间及外围有明显的外鼠道。洞型结构较为复杂,洞道分叉较多,洞口可多至数十个。洞道可长达2.5-6m,甚至10余米,洞道可分岔,洞口可有10余个或更多。窝巢直径10-15cm,鼠巢有的筑在地表草丛中,深的可在离地面50cm。鼠巢以野草、谷秆、树叶等筑成,一般雌雄同居。
大绒鼠是杂食性的鼠种,但以绿色植物的嫩叶、幼芽、含水量较高的植物茎、花及种子为主,它有在洞穴中储粮的习性,尤以秋末为甚。
大绒鼠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湖北、四川、云南)。
大绒鼠产仔不多,每胎通常2-4仔。每年繁殖2-3次,一年中除冬末春初外均是繁殖期,但仍显现夏峰期(约5月)和秋峰期(约9月),以秋峰期繁殖率最高。
(资料来源:)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物种的具体数据尚不明确,种群数量发展趋势也未知。
据中国剑川地区调查(1974-1978),在有大绒鼠分布的地区捕到的啮齿类24种中,以该鼠为最多,占34.8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