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3 10:02
大编辑是指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在文化发展、数字技术和社会分工三种力量作用之下,在信息获取、处理与传播方式、资源占用与使用方式等面临巨大变迁的情势中,媒体在编辑理念、编辑组织方式、编辑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以创造更大信息价值、提升媒体竞争力、提高媒体对于时代发展的适应性能的新的编辑思想与行为模式。大编辑理念要求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大视野、广视角、强大的信息捕捉和把握能力,以及现代编辑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和传播。
内涵
具体而言,大编辑理念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编辑功能立体化
即在基本的编辑功能基础上,形成一种多维面向的功能体系,这种功能体系要求传媒的编辑过程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和信息主导能力,在传统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贴近用户、为用户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编辑的产品最终是社会产品,并作用于社会,这种作用表现为环境监测与社会协调的整合。然而,基于当代传媒信息非线性、抽象性和网状化等突出特点,知识导航应运而生,成为信息组织和传播的必备手段,它深入到知识元的逻辑区域,从知识元这一细微化的信息单元给用户指点迷津,为用户提供迅捷清晰的搜索和链接路径。同时,信息选择变得非常重要。随着内容资源开发的重点由“巨内容”向“微内容”转移,即那些具有普遍兴趣和意义的内容尽管是重要的,但它们仅仅是参与竞争的“及格线”标准,真正能够在及格线之上加分的内容将主要取决于对于分众的、个性化的丰富内容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7]。以全方位内容服务为特征的“全历史编辑”也将成为趋势。因此,传统媒介面面俱到、为所有用户服务的定位将被弱化,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将被寄予更高的要求。另外,编辑功能立体化还体现在编辑将为创作者和用户提供更多的内容创作、使用便利,如实现“编创一体化”、创作者与用户的互动等,甚至可能出现“编创换位”“编读换位”,即内容的创作、采编和使用的边界可能会模糊甚至消融。在这些意义上,编辑活动将被赋予更宽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能动性。
二是编辑资源网络化
编辑资源网络化可以为上述功能定位提供便利。编辑过程中很多信息来源于网络,而且这些信息在编辑过程中的各种反馈、补充、更新,以及编辑完成后的媒介产品的传播,都与网络息息相关。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对超出自己亲身感受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媒介去认识。各种媒介以信息传播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来覆盖、代替真实环境,这种情况下,人们自以为对社会环境了如指掌,实际上是对“拟态环境”做出反应。这种“拟态环境”就是一种信息网络。因此,媒体编辑必须以网络的观念来对待编辑工作,“对做新闻、做传播、做传媒产业的人们而言,更应把网络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应当用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来判断眼前的一切和准备做的一切⋯⋯网络式的无限链接使得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实施确证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明显变化,迫使新闻媒介信息收集和加工的基本理念和模式发生变化”。
三是编辑手段信息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介入到音像、电子、互联网或手机资讯的出版或传播中,对编辑手段造成了很大的改进压力,对此做出回应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传媒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在编辑技术上,要求在信息数字化背景下对资料库、热点链接点、交互式内容及动态更新、界面丰富完善等方面进行技术处理;另一方面,在编辑方式上,编辑工作无纸化、稿件审理网络化、编排校一体化已经成为现实。同时可采用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蛛网式追索和鉴别等。
四是编辑能力一体化
在激烈的竞争中,媒体将不断分工,分工的过程就是剥离非核心竞争力、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对于编辑人员来说,大编辑时代对他们提出的最大要求是能力的一体化、体系化。从技术层面看,编辑人员不仅应掌握传统的信息加工技术,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环境中的编辑技术;从内容层面看,编辑人员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灵敏的信息嗅觉,有足够的能力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信息;从操作层面看,编辑人员必须具有强大的迅速响应、迅捷执行和流程把控能力。
五是编辑过程柔性化
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加快,信息生产速度迅雷不及掩耳,信息价值可能转瞬即逝。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包括编辑内容信息和市场信息)浪潮,已有大型媒体设置独立的信息采集部门,专门对信息内容进行取舍决策。同时,由于跨学科资讯越来越多,顾问咨询专家库的扩容也成为趋势。在编辑过程中,按需调整编辑流程、压缩部分环节所用时间是必要的,否则将难以及时把握有价值的内容。信息组织方式会有变化,比如为实现信息之间的关联,为用户提供全景式的信息服务,要求编辑过程更加关注链接、指引或者预告等环节,不断收集信息以保持编辑内容的鲜活、有效,并随时与用户展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