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7 23:54
大膜盖蕨分布台湾、广西(象县)、云南(麻栗坡、蒙自、佛海、临沧等地),土生,高30-70厘米。
土生,高30-70厘米。根状茎粗健,长而横走,粗3. 5-5毫米,木质,密被鳞片及黄棕色长柔毛;鳞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先端渐尖,近全缘,薄膜质,棕色。叶远生,相距2-5厘米;叶柄长20-35厘米,粗约3毫米,禾秆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草质,直立,无毛;叶片长三角状卵形,长25-38厘米,基部宽17-25厘米或稍宽,先端渐尖,三回羽状;羽片10-12对,互生或基部一对对生,相距4-6厘米,略斜向上,柄长5-20毫米,长三角形,基部不对称,阔楔形,基部一对最大,长12-20厘米,宽6-12厘米,先端有浅裂的尖尾,上部羽片逐渐缩短,并为椭圆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彼此密接;一回小羽片约10对,互生,上先出,略斜向上,有短柄,斜卵形至椭圆形,渐尖头,基部下侧一片最大,长5-8厘米,基部为偏斜的楔形;末回小羽片5-8对,互生,无柄或有短柄,斜向上,近菱状卵形,长1-2.5厘米,宽6-12毫米,圆头或钝头并有钝齿,基部斜楔形,上缘浅裂,裂片2-3片,卵形至倒卵形,宽3-4毫米,边缘有钝齿。叶脉可见,纤细,多回分叉,每钝齿有小脉1条,顶端有棒状水囊,不达叶边。叶草质,干后淡绿色,无毛。孢子囊群大,每末回小羽片有1-2枚,生于小脉顶端,位于接近裂片基部上侧缺刻处;囊群盖大,椭圆形至肾圆形,宽约2.5毫米,灰色,薄纸质,全缘,基部着生,宿存。
生山地混交林下或灌丛中,海拔1 800-2800米。地上部分冬季枯萎。
产台湾、广西(象县)、云南(麻栗坡、蒙自、佛海、临沧、嵩明 、双柏、腾冲、马关、景东、宾川)、西藏(樟木、错那)。广泛分布于尼泊尔、印度北部、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波利尼西亚等亚洲热带地区的山地。模式标本产地:尼泊尔。
【药 名】:大膜盖蕨
【来 源】:为双扇蕨科植物大膜盖蕨的根茎。
【功 效】:活血散瘀 温补肝肾。
【主 治】:用治跌打损伤。用于腰膝酸痛,可达温补肝肾,强腰膝之功。
【性味归经】:微苦,温。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9克。亦可外用:捣敷。
【别 名】:膜盖蕨(《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动植物资源分布】:产于台湾、广西、广东、云南。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