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3 20:36
苍角殿(学名:Bowiea volubilis Harv.)是天冬门科、苍角殿属多年生草本多浆植物。苍角殿具绿色鳞茎;生长期间自鳞茎顶端生长出翠绿色、质地较纤细的蔓生茎;花为绿白色或黄绿色的小花,气味较不明显;果为蒴果,内含有黑色种子。花期为春、夏季之间。
多年生草本多浆植物。植株具大型肉质球茎,洋葱状,凹陷球状,直径20-30厘米,表皮淡绿色,有光泽。根,肉质,白色,直径5毫米。春季由球茎顶部长出一对细长的对生叶,然后再簇生出绿色枝条,长2.5 -6(-10)米,缠绕攀援,枝条上有细小的绿色线形鳞片状叶,但早脱落,很小,线状披针形,具管状,寿命短,很快被真鳞片的开花茎所取代迅速。随着它的成熟,形成密集的花边分支并呈现出完整的外观。分支钻成7厘米长,直径2-7厘米。当秋天到来时,增长就会死去,进入休眠期。片狭披针形,长3-5毫米,具短刺。
花单生,星状,六裂,绿白色,宽10-16毫米,直径0.7-0.9厘米,散在长的缠绕总状花序上;花梗成拱形,长2-10厘米。花被片游离到基部,5-9(-12)×3.5毫米,白色或绿色到黄绿色,漆皮或反折,长圆形到披针形,边缘向基部回旋,先端亚急性;花柱6,圆柱状,柱头三裂。细丝直立;仅在中度至充分的阳光下才能产生花朵,在这种情况下,每枝植物会开花数十朵花;气味较不明显;花期:春天,一年会开花2次。果实为蒴果,椭圆形,先端尖,长1.2-1.6厘米。种子黑色,长方形,有光泽,长5-10毫米。花期为春、夏季之间。
苍角殿生长在中低海拔(300-2320米)的奥尔巴尼(Albany)灌木丛、草地、稀树草原、常绿灌木丛和岩石土壤上的林地,通常沿山脉和山坡生长,河谷植被茂密,常在短枝丛下和巨石丛中,有时在东开普省的卡鲁伊多汁灌木丛边缘发现攀援。发现于夸祖鲁-纳塔尔省沿海和内陆的浓密林中。在豪登省、姆普马兰加省和西北省,通常在开阔的林地或陡峭的石山上发现。茎围绕着灌木状的支架;鳞茎生长在树荫下,部分被落叶覆盖。可耐受潮湿和干燥条件,主要生长在年降雨量为200-800毫米的夏季降雨区。喜阳光充足和温暖凉爽的气候。耐干旱,畏水湿,畏高温、高热。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透气的沙壤土。
原产于非洲东南部干旱地区,指名亚种分布于南非(东开普省、豪登省、夸祖鲁-纳塔尔省、林波波省、普马兰加省),东部亚种分布于津巴布韦、马拉维、赞比亚、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中国有引种,各地均有栽培。
苍角殿繁殖方式为播种、分株、扦插。繁殖以播种为主,可直接播于盆中,不必覆土,播后保持土壤湿润,约2周出苗。小苗要避免干早和积水,以防球茎腐烂,球茎长到2厘米时进行分苗移栽。生长多年的球茎旁会长出小球茎,可将其掰下晾2-3天,等伤口干燥后另行栽种,即成为新的植株。
主要生长期在春、初夏、秋季,可将植株放在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处养护。平时保持盆土湿润,如积水易造成球茎腐烂,如长期缺水则植株生长缓慢,甚至茎枝枯萎。经常向茎枝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其生长繁茂。生长旺盛时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钾”复合肥。夏季高温时植株处于半休眠状态,可置于通风良好处,适当遮光,停肥控水,以免因闷热、潮湿而导致植株腐烂,如在室外栽培,雨季注意排水。到了晚秋,球茎顶部的细长茎枝会逐渐发黄,此时应控水停肥,等茎枝枯萎后剪去,以利于球茎充实、饱满。冬季植株处于休眠状态,可移至室内阳光充足处,保持土壤不过干即可,5℃以上可安全越冬。
每年3月中旬换盆一次,将腐烂的老根剪去,用新的培养土栽种,盆土要求疏松、肥沃,透气排水良好,含适量石灰质,可用腐叶土或草炭土3份、蛭石或粗砂2份,少量骨粉等混合配制,如能掺入少量草木灰作基肥则更好。栽种时球茎应露出土面1/2左右,为提高观赏性,可在盆土表面铺层陶粒或小石子。并用铁丝等设立支架供其攀爬,也可将花盆置于高架上或悬挂在高处,任其细长的茎枝下垂生长。
苍角殿为室内垂吊盆栽观赏植物。球茎圆滑、肥大,淡绿色,放于紫沙浅盆里十分雅致。其叶片如细羽丝,在空中缠绕交织,远观如云雾状,同下部的大球茎相比,更增添了植株的轻盈优雅之势。适于室内摆设于低矮几案或高处花架上观赏。
苍角殿的鳞茎中含有一种特殊成分,对治疗心脏病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