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补大泻

更新时间:2022-08-24 22:02

针刺手法名。与小补小泻(平补平泻)相对。指手法较重、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卷四:“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烧山火、透天凉等法均属此类。

概念

指手法较重、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方法。

解读

大补大泻始见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是属“刺有大小的内容。即手法较重、针感较强的补法或泻法,可分别用于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的病证,以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目前大多主张用复式补泻手法分层操作来进行大补或大泻,亦可用接气通经或抽添法以取补泻之效。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杂病穴法》列有汗、吐、下三法,分别使用捻转或提插补泻手法,施于合谷、内关、三阴交等穴,以取得强烈感应,实际上也应属于大补大泻范畴。

1、大补法:用烧山火法,以提插补法与徐疾补法为主,在天、人、地三部各行提插补法(重插轻提)九阳数(9次、27次、49次、81次),三进一退,务求针下热感。

2、大泻法:用透天凉法,以提插泻法与徐疾泻法为主,在地、人、天三部各行提插泻法(重提轻插)六阴数(6次、18次、36次、64次),三退一进,务求针下凉感。

3、汗法:取合谷穴,直刺进针1寸许,得气后用搓法。搓针时以食指末节横纹至指梢为则,拇指、食指捏住针柄,拇指从食指横纹向上搓,进至指梢,是为1次,然后让针自然退转。一般可搓数十次,甚而九九之数(81次),以取汗出热退之效。也可行针刺补法(如烧山火),得汗方止。

4、吐法:取内关穴,直刺进针1寸许,得气后先用提插补法6次、提插泻法3次,然后行子午捣臼法3次,使患者有恶心作呕感,再推战针体,并嘱其呼气几次,即可呕吐。

5、下法:取三阴交穴,针刺5分许,行捻转补泻手法,男子向左捻转,女子向右捻转,捻转手法可以六阴数计(36次、64次),然后口鼻闭气,将气吞鼓腹中,如此便有便意。同时可配合支沟透间使,行针刺泻法,则效果更好。

以上汗、吐、下三法如合理应用,可取发汗、催吐、泻下的强烈效应,故属大补大泻范畴。

6、接气通经法和抽添法:在针刺得气后,根据病证虚实情况,采用汪机《针灸问对》所载的抽添法和接气通经法,有补虚泻实和促使针感上下传导的作用。一般不分层操作,以呼吸、提插、进退(出内)结合,取得强烈针感,亦应属于杨继洲所谓的“大补大泻”范畴。

中医应用

烧山火法与透天凉法临床主要用于大虚或大实的病证,而又能耐受强烈针感者,以调和阴阳。接气通经法和抽添法则用于经气痹阻的病证,如中风偏瘫等。汗法有解表发汗、祛风散寒的作用,可用于风寒表证,如恶寒发热、身痛、头痛、无汗而脉浮紧,除针刺合谷穴之外,还可配风池、大椎等穴。吐法有催吐作用,可用于宿食、痰涎阻滞于上,症见脘痞胀满、闷乱懊憹、上冲欲呕等。下法有攻下通里、泻热导滞的作用,可用于肠胃积热,便秘、腹痛而拒按者。

注意事项:1.大补大泻法一般适用于四肢肘膝关节一下,以针感明显、疗效显著而肌肉丰厚处为主。2.针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限。3.年老体弱、孕妇、产后、大出血及久病者忌用汗、吐、下三法,大吐、大泻后的病人忌用汗法。4.用汗法后,如汗不止,可针阴市、补合谷。用吐法后,如吐不止,可调匀呼吸,或补足三里,吐止则徐徐出针,急扪针孔。用下法后,如泻不止,可部合谷行九阳数。5.大补大泻与汗、吐、下法必须在辨证正确时应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