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孤儿院

更新时间:2024-04-27 08:26

大象孤儿院主要是收养无家可归的、陷阱受重伤、脱离群体迷途、因战火负伤及患病的幼象。

建立背景

对于野生大象而言,眼下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斥着悲伤和各种危险的时代。大象是地球上非常古老的一种动物,它们总是能依靠着惊人的记忆力在自己的领土上往返迁徙。如今,它们的领土不断被人类蚕食,而它们自己也面临着被人类猎杀的危险。一份197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当时整个非洲的大象约有130万头,而如今只剩下50万头;亚洲的大象更少,只有不到4万头。然而即使大象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人类和它们的冲突仍然在加剧。在非洲,当地村民和大象的冲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斯里兰卡

在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以大象为图腾的古老传统深深根植于当地文化中。从阿努拉德普拉舍利塔下的石雕象群到如今的工艺品上,憨厚可爱的大象形象无处不在。在佛教名城康提,大象是每年“佛牙节”盛会游行的主角。届时每头大象的鼻子、身体和耳朵会被装饰一新,颈上挂着声音悦耳的铃铛,在万人簇拥下,领头象驮着装有佛牙舍利的银匣子,引领着游行队伍迤逦而行,非常风光。可见,大象在斯里兰卡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但这些大象只是象群中的“幸运儿”,在斯里兰卡条件恶劣的丛林中,仍然有许多失去双亲的小象在死亡线上挣扎。

为拯救这些“孤儿”,斯里兰卡野生动物局于1975年,在斯里兰卡盖克拉镇西北部的品纳维拉建造了一所“大象孤儿院”,主要收养那些在丛林中失去母亲的幼象。建院3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对野象的生存已构成严重威胁,入选孤儿院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那些掉入陷阱受重伤的、脱离群体迷途的、因战火负伤的及患病的幼象都有资格住进孤儿院。生活在这里的大象均受到精心照顾,过着悠闲的生活,除了定时进食、洗澡,还从事一些搬运木材的劳动和表演节目,有些还在这里生儿育女,准备颐养天年呢。收养的大象从最初7头到近百头大象。

为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大象孤儿院定时向游人开放,一些经过训练的大象还表演节目,以吸引游人募捐。在“孤儿院”里,游人可自由地给大象喂食,与这些庞然大物进行“零距离接触”。

“孤儿院”逐渐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家名为“马克西莫斯”的造纸公司也因此火了起来。这家公司的经营诀窍是“就地取材”———将象粪变废为宝,加工处理成能登大雅之堂的纸张。用象粪制成的纸类产品已远销日本、欧洲和美国,连一些世界知名政要都用过这些产品。

象粪里含有大量纤维,1公斤象粪可造60至66张A4大小的纸张。这家公司生产的纸张分深色和浅色两类,以棕榈枝叶为食物的大象的粪便制成深色的,吃椰子的大象的粪用来制作浅色的。虽然两种再循环纸用了75%的象粪,但由于使用特殊工艺,产品不仅没异味,而且手感十分细腻。

由于公司就设在“大象孤儿院”旁边,新鲜原料源源不断。创办以来,该公司每天可处理两吨象粪,规模从最初的7人增加到122人。2002年,斯里兰卡前总理维克勒马辛哈访美时,曾把该公司的产品当礼品赠送,布什总统得到了有金色花纹的象粪信纸和信封等;“第一夫人”劳拉拿到有叶形花纹的精美书写纸;鲍威尔则收到了带有肉桂和香蕉香气的再循环纸。

斯里兰卡大象是全球大象家族中较为独特的分支,它们不如非洲大象块头大,耳朵尤其小。成年后,象耳朵、脸和鼻子周围的皮肤甚至还会显出一块与众不同的粉红色斑。 大象见到游人也不怕生,旁若无人地打闹、进食。工作人员在河边,用毛刷为一些大象洗澡。一头受伤的小象被单独拴在树荫下,“无辜”而“可怜”的眼神让游客们善心大发,赶快买上几根香蕉,让它大快朵颐。

与悠闲的同伴相比,几头被铁链拴着的大象格外扎眼。它们用长鼻卷着木材和树枝,步履蹒跚,让人顿生恻隐之心。工作人员说,为避免大象最终成为好吃懒做的“寄生虫”,幼象在孤儿院成年后将接受训练,帮人搬运木材。此外,虽说常年在孤儿院,大象已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性情大多也很温和,可流淌在它们血液中的野性还是会冷不丁爆发。为了游客的安全,人们只好给那些脾气暴躁的大象戴上铁链。

肯尼亚

肯尼亚境内生活着大约2.3万头非洲象,在这里大象是被誉为国宝的“五大动物”之一。然而,由于人为的破坏,肯尼亚大象死于偷猎、过度放牧和干旱的事故层出不穷,因而也存在不少急需救助的小象,否则它们将在烈日下过早夭亡。

肯尼亚大象孤儿院,英文名是The David Sheldrick Wildlife Trust,1987年由达芙妮发起,由大卫·谢尔德里克野生动物基金会设立。(达芙妮的丈夫就是大卫·谢尔德里克,一位非常有名的自然学家,也是察沃国家公园的管理者,于1977年死于心脏病)。内罗毕的大象孤儿院是世界上在救援和治疗大象孤儿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公益机构。这里的大象孤儿来自肯尼亚各地。它们有的父母被盗猎者杀害,有的因干旱被困在干涸的水源地,有的因和人类发生冲突而失去亲人。这些小象在孤儿院里被人们精心照料,当它们被治愈且情况稳定后,就会送往一百多英里外的察沃国家公园。它们在哪里会逐渐适应野外的生活,并最终被放归大自然。

“大象孤儿院”每天向公众开放一小时,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小象亲密接触,除筹集资金外,更重要的是向更多人、特别是儿童传播保护大象的理念。上午11时,10头小象在“孤儿院”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首尾相接地踱步来到活动区和参观者见面。在四方形场地内,小象大口吮吸工作人员手中的特大号奶瓶,每头小象都把属于自己的两瓶“午饭”吸得一滴不剩。饭后,它们或是随意漫步,或是在泥坑里嬉戏,不时用鼻子卷起地上的土块抛洒到身上“洗澡”。有的小象还把地上的皮球踢向场地外忙着拍照的游客,兴致勃勃地等着球被踢回来,然后顽皮地再踢上一脚。

进入“孤儿院”时,工作人员已提醒每个前来参观的孩子。“看到小象时不要太激动,尽量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以免惊吓到它们。”但孩子们,甚至是成年游客,看到憨态可掬的小象,还是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喜的轻呼。他们捂着嘴,尽力将笑声压到最低,轻声的赞叹和小象兴奋的鸣叫互相交织,此起彼伏。

围着身穿“绿大褂”的工作人员,孩子们开始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们喜欢吃甜点吗?”“它们会比谁的劲儿大吗?”……工作人员笑着一一解答,还向参观者细细介绍每头小象的特点、爱好。半小时后,小象们又排成一列,踱步离开。偶尔有留恋泥坑或是皮球的小象“掉队”,年纪稍大的领头母象会奔跑回来,把它重新领回队伍。接下来半小时,另外10头小象登场。

每天来“孤儿院”看小象的各国游客有400多人。在每年6月至9月适合旅游的旱季,参观者更多。孤儿院还鼓励游客认养小象:花50美元,就能在千里之外认养一头象宝宝并在“孤儿院”开办的网站上随时了解它的情况。

澳大利亚游客赛琳娜认养了一头叫“迪达”的小象。迪达的母亲死在偷猎者枪下。2007年它来到“孤儿院”时只有4周大。如今,迪达已经摆脱孤单,成长为象群中的“女家长”。再次造访孤儿院的赛琳娜特别兴奋,不断向身边的游客展示迪达的照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