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3-11-27 12:53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原大连大学工学院的造船系,成立于1949年4月,是该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1955年1月,造船系调整到上海造船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1960年,造船系在大工重新成立。1989年,造船系分建成船舶工程系和动力工程系。1996年5月成立船舶工程学院。

大学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工程硕士四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1个国家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等。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235人。

学院简介

60年奋进

建校初期的造船系力量雄厚,在1955年造船系调整到上海前已培育出两届毕业生,当时的系主任杨槱和系秘书何有声后来先后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在这60年的发展历程中,船舶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大奖,大批毕业生已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担任重要职务或技术骨干,为中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60年的发展壮大,船舶工程学院目前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1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轮机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1个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船舶工程技术)、1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先进船舶技术)和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学院现有双聘工程院院士1名,教职工35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比例的83%。学院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模是,本科生招生120人/年,硕士研究生招生55人/年,博士研究生招生15人/年。

特色建设

学院根据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学技术体系特点,加强对研究方向的凝练,现已形成五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方向

重点开展新船型开发、船舶设计、海洋平台设计以及相关的共性基础研究。近5年来承担国家863、国家攻关项目、军工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各种产业化课题50多项,科研与开发项目总经费4000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EI和ISTP索引70多篇次,出版学术专著和全国统编教材3部。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船舶与海洋平台3D参数化设计软件系统,获辽宁省优秀软件奖。开发并研制了液货船智能装卸系统、浮船坞自动配载仪和下水安全性分析系统等,开发设计了多功能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6000吨举力的浮船坞、4400HP拖轮和小水线面油田交通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了长江标准油船船型,辽宁省陆岛运输标准船型,以及16000DWT/26000DWT/50000DWT成品油船,并与造船企业共同研发了388000DWT/363000DWT VLOC、320000DWT VLCC、210000DWT/174000 DWT散货船系列和163000DWT原油船等新船型。其中有鉴定科研成果5项,专利4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与管理技术

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批准专利4项,获奖6项。其中与企业合作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复杂曲面钢板水火成型产品机器人样机研究”,解决了鞍形板加工路径设计、高精度测量方法、测量曲面的拟合方法、双火头的同时加工方法等主要的关键技术,研制开发了符合造船生产用的样机,完成了可以商品化的船体帆形和鞍形外板水火加工工艺参数自动预报软件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振动与噪声研究方向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等相关科研项目,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了论文百余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船实验已形成较成熟的实船振动预报和设计控制方法,主编2部船舶行业船舶振动相关标准,参编国家和船舶行业标准6部,获奖6项。通过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对不同类型现代化出口船舶和舰船进行了结构振动与舱室噪声设计预报,多次有效地解决了船舶上出现的有害振动和噪声超标问题,为提高企业造船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合人才培养,在船舶结构振动与舱室噪声预报、水下结构振动声辐射分析及控制、船舶与海洋平台振动控制、损伤结构振动与声学诊断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建成了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振动实验室和声学实验室(消声水池、半消声室和隔声室),并配备了丹麦B&K公司制造的振动、空气声和水声测量系统。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研究方向

开发了“阴极保护系统数值模拟仿真计算技术及软件”,可以实施阴极保护系统的直接计算设计,从而实现复杂结构系统阴极保护系统在其全寿命期内的有预见性优化设计,是“基于数值模拟仿真计算的现代防腐设计技术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完成了近20项重要舰艇腐蚀防护课题以及造船和海洋石油工程中的腐蚀防护工程项目,其中包括我国正在建造的3000米作业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腐蚀防护系统优化设计项目,取得了重要的实际工程应用成果。近年来,本研究方向拓展了深海工程技术与装备方面的研究内容,组建了深海工程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目前正在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深水半潜式钻井船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项课题“深水立管工程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海洋工程防腐系统数值模拟优化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究方向

拥有先进的船模试验水池和高性能计算机群,长期从事船舶、海洋工程和水中兵器的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军、国际合作等30余项的科研项目,开发了“海洋浮式结构物遭遇环境荷载及其动力响应的计算技术及软件系统”, “水下爆炸结构损伤计算技术,”“立管流固耦合计算技术”,在非线性水动力学的试验和计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国际英文杂志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论文百余篇。

以上5个研究方向均在相应领域中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同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同时学院根据5个研究方向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需要,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中建设“一个中心”和“五个分实验室”: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中的部分试验设施和技术条件达到当前国内先进水平,能够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科学发展

船舶工程学院以创办国际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努力把学院发展成为科学研究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和产学研综合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学院。学院在重点建设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和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将大力加强教师与科研队伍建设,打造能够在本学科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团队,进一步提升5个研究方向的研究水平,巩固已有的学科优势并以国家重点需求为导向,增设和强化水声工程和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努力使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步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使学科总体社会评价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一些特色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知名。学院将本着精英人才培养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界和工业界输送优秀人才。学院将在推进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学科前沿基础研究来为创新性应用技术研究提供支撑,以优秀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来为工程中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同时,学院将以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扩大和加强与知名企业的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创新合作机制,以在人才培养以及行业重要技术难题突破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院将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丰富国际合作的内涵,提高合作层次,推进学院的国际化进程,增强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60年来,船舶工程学院桃李满园,硕果累累,为中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展望未来,船舶人将满怀信心,继续奋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贡献力量。

对外交流

船舶工程学院依托辽宁和环渤海地区造船与航运基地,与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别联合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大连理工大学分部。同时与国外多所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L)、英国劳氏船级社(LR)、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船舶708研究所)和日本常石株式会社分别在本学院设有专项奖学金,与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往来。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还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哥拉斯哥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日本广岛大学、韩国釜山大学、忠南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美国船级社(ABS)、德国船级社(GL)和英国劳氏船级社(LR) 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项目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专业简介

船舶工程学院设置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该学科是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985”重点建设学科,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博士点授予权,下设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博士点与硕士点。

船舶工程学院依托辽宁和环渤海地区造船与航运基地,与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别联合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大连理工大学分部。同时与国外多所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L)、英国劳氏船级社(LR)、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船舶708研究所)和日本常石株式会社分别在本学院设有专项奖学金,与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往来。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现有教师与工程系列人员38名,其中双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11人和副教授12人,有6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在校本科生360人、硕士生230人、博士生37人。本专业通过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经费支持和基础建设,该校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已经评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包含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与控制实验室),其试验环境与设备条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涉及船舶工程和海洋工程的设计与建造相关专业领域,主要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计划包括公共基础理论、专业大类和专业方向三个教学层次,教学环节含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和个性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获得很高的本专业研究生深造机会,也可以到相关的研究、设计、制造、检验和航运等部门工作。

本专业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机械设计原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经济与管理、人文与法律等。

本专业大类课程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船舶与海洋工程浮体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法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建造工艺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CAD/CAM等。

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学习和掌握船舶总体设计、船舶与海洋平台性能计算和结构设计分析等基本理论,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建造及技术经济方面,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具备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奠定扎实基础。船舶工程方面主要课程包括船舶阻力与推进、船舶操纵与摇摆、船体振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强度和船舶设计原理等;海洋工程方面主要学习课程包括海洋工程环境学、海洋工程安全性评估、海洋结构物腐蚀防护、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强度和海洋结构物设计原理等。

研究生培养

硕士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SCI、EI、ISTP、AMR和BMT索引的有80余篇,出版了18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本硕士点研究方向:1.大型高技术含量船型研究;2.智能船舶CAD与集成信息系统研究;3.船舶CAM与特种加工技术研究;4.船舶结构分析与可靠性;5.船舶结构振动设计与控制研究;6.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估及结构形式研究;7.船舶水动力性能分析与型线优化 研究;8.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荷载计算研究; 9.船舶螺旋桨设计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 10.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锚泊定位系统动力分析研究;11.金属结构物腐蚀及防腐应用技术研究;1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防腐疲劳损伤感知、监测及全寿命期安全评价技术研究;13.结构物全寿命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硕士点轮机工程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 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SCI、EI、ISTP、AMR和BMT索引的有30余篇, 出版了6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本硕士点研究方向: 1.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故障诊断及CAD;2.船舶柴油机排放及电子控制;3.动力装置可靠性与模糊评判; 4.船舶防污染控制技术;5.轮机管理工程;6.动力装置仿真技术;7.油船装卸油仿真; 8.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研究。

硕士点水声工程

水声工程硕士点于200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该学科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该学科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 (1)船舶水下结构噪声及其控制研究;(2)船舶螺旋桨噪声及其控制研究;(3)水声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该硕士点拥有一套先进的振动噪声测试分析系统,现正在建设消声水池、半消声室和隔声室等声学实验室,预计2004年投入使用。

该学科现正在承担国家级攻关和国防预研项目10项,近三年来已在国内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被EI索引的论文15篇。德国和英国劳氏船级社在该硕士点设立奖学金。

本硕士点研究方向:1.船舶水下结构噪声及其控制研究;2.船舶螺旋桨噪声及其控制研究;3.水声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

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

本博士点研究方向:1.新船型开发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2.船体钢板无模加工专家系统与智能机器人研究;3.造船工程项目管理与CIMS研究;4.海洋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5.船舶水动力性能计算与CFD/EFD船体型线优化研究;6.海洋环境水动力学和结构物在波浪中运动响应与荷载计算研究;7.海洋结构物锚泊与定位系统动力分析研究;8.船舶螺旋桨理论计算与设计研究;9.动载下船舶结构响应、噪声及其控制研究;10.动载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损伤机理以及结构裂纹诊断的振动与声学方法;11.新船型开发及CAD;12.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设计机理研究、软件系统开发及数字化造船研究;13.海洋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14.船舶先进制造工艺研究;15.船体曲面钢板无模成型自动加工技术研究;16.船舶虚拟制造技术研究;17.自然环境中金属结构物腐蚀行为及控制技术研究;18.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损伤机理与全寿命期安全控制方法研究;19.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性能计算与试验研究;20.浅水波理论及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21.海底管道设计理论和评估方法研究;22.平台结构的疲劳损伤与断裂问题研究;23.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风险评价理论和技术研究;24.海洋工程结构的冰激振动理论及在平台减振上的应用研究;25.海洋工程结构的可靠度设计理论;26.大型与超大型海洋结构物流固耦合动力响应研究;27.强非线性多物理过程的动力流固耦合计算研究;28.水下超空化的基础研究;29.高性能船舶的研发;30.计算力学(无网格法和粒子法)。

科研实力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研究方向: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数字化技术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振动与噪声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与管理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

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下噪声与振动

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