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更新时间:2024-09-14 16:07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隶属青海省西宁市,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截至2022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常住人口40.53万人,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31个民族,并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建制沿革

从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出土文物中,足以证明,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已开始在这里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

历史文献记载,青海一带远古时期是羌人分散居住的地方,相传是炎帝姜性的别种。戎人其活动范围很广,东起陇东,西迄黄河源头,南至川西一带,西北达新疆中部,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主。

夏禹时(公元前21世纪初)属雍州,即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以及青海东部地区。

西汉时,北方的匈奴与湟中(今西宁古河湟一带统称为湟中地)的羌人联合,攻占河西走廊,阻塞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骠骑将军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增设长宁县,由西平郡管辖,后又归西都县(从临羌县分置)管辖。西晋末年(公元310年前后),鲜卑慕容氏吐谷浑从今辽宁省迁徙到阴山、陇山,逐渐经甘肃南部,进人青海湖环湖地区,兼并羌人等大片土地,建立了吐谷浑王国,管辖青海的广大区域,前后达350年之久。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南北分裂,前凉、后凉曾先后控制过青海东部。

十六国时,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王国(公元397一414年),曾以西平(今西宁,后迁都乐都)为首府。大通地区归南凉管辖。

南凉灭亡后,北魏、北周曾分别管辖过该地。

隋炀帝大业四至五年(公元608一609年),派裴矩经营西域,击败吐谷浑,可汗伏允率众逃入雪山(积石山南)。从此,自西平、临羌以西,且末(在今新疆)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皆为隋有,大通地区也回归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控制了整个河陇地区。大通地区由吐蕃统治,为时达200年之久。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吐蕃势衰,西夏兴起,于公元1004年成立夏国,建都银州,逐渐占有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诸地。因宋朝致力于防御西夏威胁,厮啰在今西宁建首府青唐城,取代了吐蕃的统治,控制青海地区,达南城亦为厮啰管辖。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进入湟水流域,占青唐城,改名鄯州。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收复达南城,改名大通城。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时期一百年内,金和西夏交替统治青海东部地区。

十三世纪初,蒙古贵族兴起,先后灭西夏和金,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进而灭南宋(1279年),统一中国。设置西宁、贵德二州及吐蕃朵甘思等处。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今大通(包括今门源县)在其管辖范围内。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军事力量进入青海地区。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使司,继元制,封授土司。西宁卫共封十六家土司。当时大通地区有陈土司(子明),管辖十四个寨堡。土司府建在今长宁乡宋家庄。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侯耿炳文率军队修筑西宁城。同时,从河州、凉州、南京等地移民徙户,在大通河一带,垦荒辟地,开沟修渠,引水灌田,种植粮食,蔬菜等,从此大通地区逐渐发展繁荣起来。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套蒙古贵族吉囊及其后裔屡进犯西宁、大通、互助等地。明末,大通为蒙古贵族麦力干所据。

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麦力干在大通城大营宫室,使其长子南力木居之。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为进一步加强清王朝集权统治,又增设军政设施,在设西宁府及西宁县的同时,设大通卫,并筑大通(今门源县城)、永安(今祁连县境)、白塔(今大通城关镇)三城,分兵驻守。大通城置总兵官,并左右游击,辖永安、白塔二营,属西宁府管辖。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杨应琚和大通卫守备官孙捷联名详请,卫署迁白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县。从此白塔城成为大通县治所在地。

1914年,大通县隶属于西宁道

1957年10月,大通县人民政府从城关镇迁至桥头镇。

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通县,并于1986年7月10日在原行政区域内建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至今。

2019年5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大通等12县(市)退出贫困县的公告》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青海省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暂行办法》规定,经过县级申请、市级核查初审、省级核查验收和专项评估检查、退出公示等程序,大通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经研究,同意大通等12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4年8月7日,记者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政府办获悉,大通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3.86亿元,同比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3元,同比增长6.7%,经济运行呈平稳态势。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9镇(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11乡(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共20个社区、289个村委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县城桥头镇距西宁市35公里,距西宁飞机场6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1′—101°56′,北纬36°43′—37°23′,全县总面积3093平方公里。

地貌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4.9度,极端最高气温35.6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6.1摄氏度,最大冻土深度114厘米,最大积雪厚度18厘米。年降水量523.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2.8毫米,全年降水天数168天,降水量最多在8月,最少在12月,年平均相对湿度56%。年内无霜期61—133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553小时,最大风速18米/秒。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截至2012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白唇鹿、雪豹等20多种;黄芪枸杞等药用植物有160多种,蚕豆、蕨菜等50多种土特产。

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已探明矿藏有31种,其中煤、石英石方解石、粘土等储量可观。其中煤炭保有储量1.2亿吨,石英石16亿吨,石灰石5000万吨。石英岩矿产资源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主要矿床集中分布在大通县娘娘山一带的中元古界磨石沟组地层中,现已查明的矿山有大通县窑沟石英岩矿、门洞滩石英岩矿、卧牛掌石英岩矿、柏木沟石英岩矿,石英岩矿开采量20万吨。

水资源

截至2012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水资源总量为67135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5650万m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6133万m3(44.20万m3/d)。塔尔、新庄的第四、第六水源是西宁市重要水源地,年供水能力8760万m3(24.00万m3/d)。

自然灾害

2022年8月17日22时25分,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瞬间强降雨,引发山洪,造成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大通县青山乡、青林乡两个乡镇受灾。截至2022年8月20日22时,山洪灾害已造成25人遇难,6人失联,23人获救。

人口

截至2022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常住人口40.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02万人,乡村人口19.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8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6.83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9.09万人,乡村户籍人口27.7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0.76%。年末登记3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8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3.15%。

2023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户籍人口46.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99万人,乡村人口27.68万,户籍城镇化率40.7%;常住人口40.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42万人,乡村人口1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99%。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31个民族。

经济

综述

2022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140.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33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5.16亿元,同比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40.81亿元,同比下降1.6%。人均生产总值为34646元,同比增长1.2%。全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3.2%。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生产总值158.66亿元,同比增长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38亿元,增长4.8%,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2.9%,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9.74亿元,增长8.7%,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3.3%,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4.54亿元,增长5.6%,对经济的贡献率23.8%,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3:56.6:28.1。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在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52项(含房),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63项,500-5000万元项目189项;房地产开发企业20个,房地产项目19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8%,其中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7.4%,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下降1.4%。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0.6%,占投资总量的4.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36.7%,占投资总量的38.7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7.1%,占投资总量的56.99%。从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同比增长46.7%,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同比增长530.3%。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7亿元,同比下降16.2%。主要收入来源中,税收收入下降20.4%,其中增值税下降66%,企业所得税增长18.8%,个人所得税增长28%;非税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15.3%。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6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八项支出37.7亿元,增长9.1%。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支出3.33亿元,同比增长33%。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19元,同比增长5.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91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6元,增长8.3%。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560元,同比增长26.6%。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566元,增长28.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793元,增长2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较大,全体增长136.9%、城镇160.9%、农村103.9%,主要是因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上涨。

第一产业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47.94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农业总产值20.76亿元,同比增长3.34%,牧业总产值26.21亿元,同比增长5.11%;林业总产值0.45亿元,同比增长95.23%。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4.38亿元,同比增长4.8%。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粮食面积35.30万亩,同比增长3.17%,粮食产量9.51万吨,同比增长8.40%。其中小麦面积23.14万亩,同比增长1.27%,小麦产量5.79万吨,同比增长5.21%;马铃薯面积10.39万亩,同比增长3.02%,产量3.48万吨(产量折主),同比增长11.03%。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稳粮油和“非粮化”引导,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4.11万亩,同比下降3.08%。其中油料作物(油菜籽)播种面积22.53万亩,同比增长4.19%,油料产量4.37万吨,同比增长9.26%;蔬菜面积7.38万亩,同比下降0.21%,产量24.25万吨,同比增长1.67%。中草药面积2142亩,同比下降50.72%,产量1211吨,同比下降50.69%,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39185亩,同比下降30.95%,其中青饲料29637亩,同比下降32.01%。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生猪累计出栏8.11万头,同比下降6.97%;牛累计出栏12.60万头,同比增长5.85%;羊累计出栏18.10万只,同比增长6.66%;家禽累计出栏12.36万只,同比下降23.87%。牛奶产量10.40万吨,同比增长6.48%;鸡蛋产量0.21万吨,同比下降20.45%。全县肉产量2.55万吨,同比下降1.54%,其中猪肉产量0.69万吨,同比下降9.21%;牛肉产量1.51万吨,同比增长2.72%;羊肉产量0.33万吨,同比下降2.94%;禽肉产量0.02万吨,同比下降33.33%。

第二产业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321.61亿元,同比下降2.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1%。

从轻重工业来看,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完成总产值321.35亿元,占比99.9%,同比下降1.9%。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193.76亿元,占规上总产值的60.25%;非公有经济完成总产值127.84亿元,占规上总产值的39.75%。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6.72亿元,占规上总产值的54.9%;小微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4.89亿元,占规上总产值的45.1%。从行业大类看,全县11个行业大类中工业总产值六增四减,一个行业为零,其中:占产值77%的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8.37亿元,同比下降3.9%,下拉了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产值的增长。

从产品产量看。重点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水泥产量129.75万吨,增长39.7%;铝合金产量25.54万吨,增长32.59%;烧碱产量23万吨,增长11%;初级形态塑料(PVC)产量32.39万吨,增长7.8%;产量下降的有: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27.65万吨,下降6.67%;发电量30.82亿千瓦时,下降18.77;原铝(电解铝)产量67.26万吨,下降8.01%;铁合金产量11.48万吨,下降3.88%。

从企业营利情况看。全县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企业亏损,亏损面35.6%,亏损企业亏损额9.4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亏损1.4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335.6亿元,同比增长0.1%;营业利润2.22亿元,下降82.9%;利润总额2.48亿元,下降81.2%。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为7.79亿元,同比增长7%。建筑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1.4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同比增长17.2%。限额以上企业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同比增长44%。分地域看,全年城镇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12亿元,同比增长45.2%;乡村限上消费品零售额0.01亿元,同比下降40.7%。按消费形态看,全年实现限上餐饮收入0.15亿元,同比增长26.6%;商品零售1.98亿元,同比增长45.5%。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物价温和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4%,涨幅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八大类中五涨三降,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上涨11.6%,衣着类价格上涨2.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2%,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8%,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5%;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2%,居住类价格下降0.4%,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1.9%。

2023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固定电话用户5.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0.1万户,互联网接入用户13.3万户。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待旅游总人数368万人次,同比增长72%;实现旅游收入11.86亿元,同比增长65%。

2023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5.9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67.7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21.81亿元,机关团体存款12.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7.02亿元,其中住户贷款86.0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90.93亿元。

交通

铁路:宁大(西宁—大通)铁路(客货)支线全长36公里,与兰青(兰新)铁路干线在西宁市小桥站接轨。宁大铁路支线运输公司管内5站,与支线接轨的企业专用线17条、企业专有铁路2条。纵穿县境的兰新铁路客用干线2014年建成通车。北川工业园西界址沿线有宁张铁路孙家寨、长宁、陶家寨三个管内客货站点。

公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格局,县乡公路连通全县20个乡镇通乡公路基本实现黑色化,公路里程达到1192公里。县城距西宁市仅35公里,距西宁飞机场约50公里。227国道(宁张公路)、在建兰新铁路(兰州—新疆)贯穿全境。宁大(西宁—大通)高速公路全长37公里。大湟公路(长宁—多巴)全长27公里。

G227线老城关经西宁至上新庄段公路是G227线张掖—孟连公路青海省境内的重要路段,也是纵贯青海省南北部的重要干线及出省通道。公路起于大通县老城关镇东南城关岔口,经大通县城关镇岔口、桥头镇、长宁镇、生物园区、海湖北路、海湖路、昆仑路、同仁路交叉口、建国南路、尖扎路、新城南路、南川工业园区、陈家滩村、上新庄村,止于骟马台村。路线全长82.35公里,全线按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设计。

2022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现有公路通车里程26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公里。年末我县共有客运车辆616台(11930客位),其中班线客运车辆15台(457客位),县内公交68台(3685客位),城乡公交58台(3157客位),宁大公交47台(2491客位),出租车428台(2140客位)。共有运营线路81条,其中县内公交线路23条,城乡公交线路52条,宁大公交专线1条,高速客运专线1条,毗邻县客运班线1条,县内农村班线3条。共有汽车等级客运站14个,其中一级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7个,五级客运站6个,便捷站和招呼站46个。全县乡(镇)、村客车通车率均达100%。

2022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旅客运输企业1家,公交企业2家,出租车企业4家,道路运输货运户2316户,其中普货运输企业为116家。机动车维修企业 48家,机动车驾培机构9家,汽车综合检测站2家。

2022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货运量为917.37万吨,周转量为89580.39万吨公里:全年完成道路旅客客运量(只计班线客运)为21.11万人次,周转量为907.8万人公里。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完成货运量1133万吨,同比增长23.55%,完成货运周转量10283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4.8%;完成客运量55.43万人次,同比增长162.58%,完成客运周转量238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62.84%。

政治

韩生才:县委副书记、县长

米占良:县政府副县长

李世英: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王国庆:副县长

李天录:党组成员、副县长

马文义:副县长

李海军:副县长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幼儿园111所,小学24所,初中27所,高中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职学校2所,另有18个教学点。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77104人,其中学前幼儿11287人,小学生33973人,初中生16942人,高中生10182人,中职学生4582人,特校学生138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3.0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76%。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7家,其中县级医院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家,民营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27家,村卫生室28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个体诊所及门诊部110家,医务室4家。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有从业人员3291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870人,其他从业人员421人。全县各类卫生机构核定床位1740张,实际开放病床186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名,每千人拥有病床4.3张。

文化事业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已累计建成设施较为齐备、覆盖城乡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县级博物馆1个,县级三级文化馆1个(县级文化馆总馆),乡(镇)文化站20个,乡镇文化馆分馆5个(长宁镇、青山乡、朔北乡、城关镇、景阳镇)。县级二级图书馆1个(县级图书馆总馆),乡镇图书馆分馆7个(城关镇、青山乡、多林镇、塔尔镇、朔北乡、长宁镇、黄家寨镇分馆),少儿分馆4个(桥头第二完全小学、闇门滩小学、六中分馆、朔山中学分馆),企业分馆1个(农商银行分馆、拾光书城),全县农家书屋289个,村级服务点20个,图书馆流动服务点42个,总藏书合计94.55万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89个。

体育事业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体育场地面积93.366万平方米,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5平方米/人,其中室外运动场地1091个,室内运动场地30个,田径场28个,球类运动场715个,冰雪运动场地2个,体育健身场地(健身房、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路径、步行骑行综合道)371个。建成总投资1340万元占地面积35968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一处,是目前桥头地区主要的一处健身休闲中心,现对外免费开放。运动员谢海涛在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上获得男子围棋个人赛亚军。

社会保障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镇新增就业3004人,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16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415444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单位836个,参保人数24515人,城乡居民参保390929人)。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9085万元,基金支出12341万元。全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355户,50027人,累计支出78827.26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207户,7945人,累计支出29862.08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52489人,累计支出11132.6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000户,15215人,累计支出2434.03万元;工伤保险参保1651户,36640人,累计支出2589.39万元。

202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累计为8806户13773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等各项资金9267.7万元。累计为1055户1118人特困供养对象发放供养金等各项资金1830.61万元。累计为1733户6268人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095.51万元,其中“救急难”13户46人资金38.92万元。为410人发放困难大学生补助资金232.7万元。审核认定低保边缘家庭400户1465人,城乡支出型贫困家庭74户333人。

历史文化

手工艺品

大通皮影

自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传入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大通皮影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通皮影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通皮影戏是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的一种民间曲艺表现形式,以光、影、色三者的组合形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观赏性。

大通刺绣

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实用类,主要有鞋、袜子、腰带、辫筒、枕头,这是刺绣的主体;二是观赏类,主要有钱褡、衣领、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礼仪类,主要有钱包、笔包、寿帐、挽联、字画等;四是宗教用品类,用刺绣塑造佛像和装饰寺庙殿堂。大通刺绣的绣法有平绣、盘绣、锁绣、网绣、拉绣、垛绣、辫绣、堆绣、剪贴绣等。

大通剪纸

大通剪纸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纸内容广泛,多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生活场景为主,工具以剪为主,以刻为辅,色彩上以单色为主,金色为辅,手法上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

大通农民画

大通农民画以夸张变形、粗犷、直白、装饰性强、民族民间风情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明显为主要特点,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通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有20多件作品参加了全国历届农民画展览,其中获全国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10多个。有近2000多幅作品参加了省、市、县书画展览,有多幅作品获奖、刊登发表和收藏。

文化遗产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文物点96个。全县现有“舞蹈纹饰彩陶盆”等馆藏文物1060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铜锭、敛口剔花酱釉瓷罐、酱釉扁水壶)、二级文物4件(青铜戈、板斧形青铜斧、十字镐形铜斧、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

宗教信仰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齐全,分布在城关、塔尔、桥头等14个乡镇。截至2009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信教群众达16.6万人,占总人口的37%。全县已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26处,其中清真寺117座,道观2处,藏传佛教寺院2处,汉传佛教寺院3处,基督教、天主教活动场所各1处,未批准开放的伊斯兰教“拱北”9处。全县宗教教职人员188人,成立民管会126个。

名胜古迹

苏家堡故城

苏家堡故城坐落于景阳镇苏家堡村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城堡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墙体夯土板筑,四个城角分别有一个角楼的楼台基,城内西南郊南墙一侧和西北角西墙一侧以及东城门、西城门的南侧各有一条长约30米、宽约3米通往城墙顶部的马道。该城堡军事设备构筑布局严谨规范,规模宏大,是青海省省现存唯一较为完整的古城堡。

明长城

修筑于明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现存50245米,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的交界处,有夯土墙体、山险、山险墙,壕沟、敌台、烽火台、随墙壕、石墙、关堡等。主要用于防御明正德年间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儿孩部,以及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从内蒙古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地区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属对明西宁卫的侵扰,是西宁卫城重要的外围防御工事。此段长城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现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重点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会宁寺

百年古刹会宁寺位于景阳镇土关村,据考证,建于明弘治年间,是一处藏传佛教寺院,现存歇山式大殿一座,迄今仍然为创建时的原物。会宁寺与明、清及民国“改土归流”前的西宁东李土司、西李土司的祖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研究这一时期青海土司的历史以及土族历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

青海五大黄教寺院之一,原名郭莽寺,位于东峡镇衙门庄村北侧,距县城15公里,与鹞子沟隔东峡河相望,距今已有360年的历史,原寺建于清初,几经兴衰变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族宗教文化遗产,如今新建的大经堂器宇轩昂、金碧辉煌,寺内佛宝文物众多,香火旺盛,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盛,成为信众礼佛祈福和游客观光旅游的胜地。

城关文庙

城关文庙位于城关镇城关村城关中心学校院内,依照西宁文庙式样仿建于清代是大通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缩影。文庙坐北面南,在它的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主要分布着照壁、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等建筑,并且将文庙大致分成了三个院落。

桥头公园

桥头公园位于桥头镇北侧,始建于1984年,初建时占地面积150亩,现扩至180亩,园内可同时容纳1.5万人游憩。被赞誉为西宁市新八景之一。

元朔山

元朔山又名老爷山,位于西宁市北约40公里,大通县境内。大通县老爷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上有火烧台、老虎洞和古寺庙遗址。主峰西南皆为悬崖绝壁,北面与牦牛山相对,为西宁市旅游胜地之一。

娘娘山

娘娘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距县城5公里。起于黑林,止于景阳川,环绕县境西南部,首尾50余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与老爷山对峙。主峰海拔为4010米,天然林区有12000亩。

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

察汗河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位于227国道旁,距西宁市80公里,距大通县45公里,公园总面积3114公顷,2001年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园内以石林瀑布、园林构成景观。

达坂山

达坂山地处青海省大通与门源两县的交界处,是青海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在青海高原的众多的山峦中,达坂山只能算小字辈,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达坂山在高原声名显赫。达坂山南北两侧的河谷地区海拔高度相对较低,气候凉温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地区,特别是北侧的宽阔浩门河谷全部种植着小油菜,成为国内闻名的百里花海。南侧的大通县为青海省重要的春小麦生产基地。南侧的宝库峡及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黑泉水库景色迷人。

宝库石林温泉

宝库石林温泉距石林800米,水温达50度左右,水流量每小时15立方米,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唯一一处温泉资源。

鹞子沟风景区

鹞子沟风景区是以云杉纯林为主,伴生有白桦山杨人工落叶松林为辅的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区。位于大通县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省会西宁53公里。景区主要由克麻沟、鹞子沟和老虎沟等组成,公园面积为1633.1公顷,海拔2450--3200米,年均温度为2.9℃。

获得荣誉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示范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2019年5月18日,大通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0年6月,被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命名为青海省“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0月,获评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0年11月16日,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月1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8月,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为“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2月2日,拟入选2016—2020年全省普法先进县(市、区)名单,并予以公示。

2021年12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

2022年2月,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