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8 17:24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是1977年-2011年间存在过的一个政权,今利比亚国的前身。
面积175954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北部。东部与埃及交界,东南与苏丹为邻,南部同乍得和尼日尔毗连,西部与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北部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
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半沙漠,沿海和东北部内陆区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其它地区基本上为沙砾覆盖,为向北倾斜的高原和内陆盆地。高原上分布着海拔500-1000米的山脉。
沙漠中稀疏地分布着一些绿洲,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成为主要水源。
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1998年,利比亚全国划分成26个人民省。2002年增至28个人民省及两个地区。
古代利比亚居民是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和图布人。公元前7世纪左右迦太基人入侵。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前146年罗马人入侵,利比亚沦为罗马帝国的领地。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
1912年10月,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英、法占领利比亚南北部。英国占领北部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地区,法国占领南部费赞地区,并分别成立了军政府。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1951年12月24日,获得英国及法国同意,在联合国安排之下宣告独立,由伊德里斯国王领导,称利比亚联合王国(实行联邦制)。
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并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根据《的黎波里宪章》,与埃及、苏丹结成革命同盟。新政府成立后,制定新宪法,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措施,收回英、美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将外国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没收意大利人的地产等等。
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并于1976年至1979年陆续出版了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1977年3月2日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阶级政府,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改共和国为民众国,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
1988年12月21日,发生洛克比空难,利比亚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凶者。1991年联合国在英国、美国为首的国际压力下对利比亚实施包括空中封锁、武力禁运、经济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1999年,利比亚同意移交两名疑凶给联合国受审。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506号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爆发“愤怒日”大规模示威抗议,要求政府下台。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3月19日,英国、法国、美国等多国军队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2011年8月26日,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已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倒台。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子穆塔西姆被杀身亡,利比亚民众国土崩瓦解。
“利比亚”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白种人居住的地方”,用以区分撒哈拉,撒哈拉以南黑种人居住的地方。在成为国名之前,“利比亚”泛指埃及以西的整个北非地区。古希腊最早的地理学家曾把尼罗河作为亚洲同非洲的分界线,并将非洲称为“利比亚”。
真主至高无上(نشيد وطني ليبي)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地为绿色,没有任何图案。利比亚是穆斯林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绿色是伊斯兰教信徒所喜爱的颜色。利比亚人还把绿色看成革命的象征,绿色代表吉祥、幸福和胜利的颜色。
为一只胸前有绿盾的鹰。相传这种鹰是先知穆罕默德统治地区古莱希部落的象征。鹰爪下的饰带上用阿拉伯文写着“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利比亚曾数次更改国名,但国徽上的文字一直未变。
石榴花
以阿拉伯人为主,其余为柏柏尔人、巴基斯坦人等。
国庆日:9月1日
12月24日
“九·一”革命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omar mouammer al gaddafi)(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
卡扎菲之子、国家安全顾问穆塔西姆·比拉·卡扎菲
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并于1976年至1979年陆续出版了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1977年3月,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2009年,利当局对内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对外奉行灵活务实政策,积极改善与西方大国关系。
2011年2月中旬以来,利局势持续动荡,民众示威游行遭到当局镇压后,迅速演变为内战。反政府武装在东部班加西成立“国家过渡委员会”,利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在多个战略要地展开激战。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970、1973号决议,对利实施制裁,并在利设立“禁飞区”。2011年8月下旬,反对派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垮台。
宪法
1969年12月,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1977年3月发表的《人民权力宣言》规定:《古兰经》为利的社会法典;人民直接行使权力是民众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保卫国家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宣称利信奉自由、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统一等原则。
议会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的议会称利比亚总人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总人民大会秘书处秘书和总人民委员会全体秘书、各人民省和地区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秘书、各地基层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秘书等逾千人组成。负责讨论和制定国家的有关法令、预算、对外政策、缔结条约;任命总人民大会常设机构与总人民委员会的成员;审查总人民委员会的工作等。1976年11月举行第一次大会,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召开特别会议。常设机构为总人民大会秘书处,秘书处成员任期一年,可连任。
政府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的政府称利比亚总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司法
1979年9月卡扎菲宣布由司法人民委员会掌管司法权。原有最高法院等机构基本上被各地革命委员会建立的特别法庭和革命法庭等取代。为统一审判工作,1988年3月成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局(1996年2月14日改为人民检察院)。1990年10月恢复最高法院。
政党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政府宪法禁止一切政党活动。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1992年开始,受洛克比问题影响,经济状况不断下滑。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制裁后,特别是这几年国际油价持续居高,利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自2003年起,利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尝试建立股票市场,加快部分国营企业和银行的私有化进程,允许外资银行在利营业,将过去单一的国家所有制改为国营、集体和私营三种所有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放宽进出口权限,鼓励出口创汇型企业,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国公司来利投资和开展贸易,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利积极推进私有化进程,现已完成了数十家国有企业的转制,并着手研究民航、电力、银行等重要领域的私有化问题。在战乱爆发之前,利比亚每天生产160万桶石油。联合国发展署、非洲发展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报告预测,利2011年经济可能收缩19%。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矿产资源以石油为主,探明储量为430亿桶。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54万亿立方米。其他有铁(蕴藏量20-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2010年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工业总产值增长2.7%。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后,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2009年出口石油创汇达319亿美元,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2011年2月开始,利发生战乱,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截至5月底,利石油减产1.32亿桶。利工业还包括石化、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食品加工等。
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约2。6%。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3%,水浇地不到1%。利比亚农业非常落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有牧场850万公顷。养殖的牲畜约1160万头,主要为牛、羊、骆驼,其中牛107 万头,羊1038万只,骆驼23万峰。利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
为解决用水问题,利自1984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用管道把南部地下水引向北部沿海地区。这是利最重要、最宏伟的水利工程,计划总投资约300亿美元。第一、二、三期工程已竣工,第四期正在进行。
2010年底,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外汇储备998.39亿美元,外债6.3亿美元。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和土耳其等。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的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无铁路。
“九·一”革命后,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依靠巨额石油收入实行高福利政策,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对粮食、糖、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通过私建、公建并举,改善住房条件。其有17所综合医院和88个医疗中心。平均每千人有病床4.8张,医生2名。
全国有12.2万人享受社会保险。大多数家庭都有小汽车。至2009年底,利有固定电话用户110万门,手机用户500万,互联网用户35.4万人。利2011年2月发生战乱后,该国发生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截至自2011年2月利比亚危机爆发以来,共有约60万难民逃离利。
实行免费教育。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6%,为北非最高。受教育时间女性平均10年,男性平均8年。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30.31万人,在校生人数145.55万人。初级师范学院73所,在校学生1.14万人。全国有15所高等院校。主要有: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纳塞尔大学、卜雷加明星大学、拜达奥马尔·黎赫塔尔大学、行胡恩电器学院、贝尼·贝利德电子学院、布拉克技术学院、加特体育学院。
独立后,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组建了利比亚皇家军队,1962、1963年先后建立海军和空军。“九·一”革命后,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服役期2年。1983年2月通过“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体适龄男女进行军训。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规军,将其改编为“民众国卫队”,并在各省建立由省防御委员会领导的“防卫区”(地方部队)。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国临时总防御委员会(总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据伦敦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统计,2010年利三军总兵力7.6万。准军事力量“人民武装”4万人。其中陆军5万人,海军8000人,空军1.8万人。
2011年3月20日,多国部队展开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重创利防空体系和装甲部队,在利建立起“禁飞区”。北约于3月31日接管军事行动指挥权,至7月8日,北约共出动各型军机14281架次,其中5388架次执行打击任务。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强调同非洲、伊斯兰国家加强合作。主张在公正、平等、尊重国家主权与互不干涉内政等准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反对大国操纵国际事务。支持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的斗争。主张非洲和阿拉伯统一,倡议成立“非洲联盟”和“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大力推动非盟阿克拉峰会确定建立“非洲合众国”的终极目标,同近百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九·一”革命后,利美关系一直紧张。1980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美指责利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关闭利驻美人民办事处,驱逐利外交人员,两国关系迅速恶化。1986年美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空袭了利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1991年,美、英指控利两名情报人员策划了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件,并推动安理会通过有关决议对利实施制裁。“9·11”事件后,利对美表示同情并重申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利美关系有所缓和。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问题上对美英做出重大让步,表示愿支付27亿美元巨额赔偿并为利官员行为承担责任。2004年利美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美宣布全面取消对利经济制裁。2006年美宣布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将利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2008年1月,利外长沙勒格姆访美;8月,两国政府签署《利美公民就其所受伤害提出诉讼和索赔问题的协议》,彻底解决两国公民间赔偿问题;9月,美国务卿赖斯访利,赖系1953年以来首位访利的美国务卿,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09年,美国务院近东事务助理国务卿费尔特曼、美国会议员代表团访利。2010年2月,美商务部部长助理率领由波音、摩托罗拉等30多家著名美国企业组成的美国贸易代表团访利,并举行利-美经济论坛会议。
2011年3月20日,美联合多国部队对利开展“奥德赛黎明”军事打击,美军军舰与潜艇向利发射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3月31日,美向北约移交对利军事行动指挥权。6月10日,美宣布其己向利提供价值81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
在利发生战乱前,欧盟是利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石油的主要销售地。1999年联合国宣布中止对利制裁后,欧盟率先宣布取消对利单方面制裁,并于2004年10月解除对利实施长达18年的武器禁运。2007年利领导人卡扎菲赴葡萄牙出席第2届欧盟与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并访问法国和西班牙。欧盟与利签署了全面恢复与利关系的框架协议,并宣布与利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至2010年,利与欧盟共举行了七轮关于加强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合作的谈判。2011年4月12日,欧盟举行外长会,并在会后发表声明,呼吁利比亚政府停火,并要求卡扎菲下台。5月22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访问班加西,并宣布欧盟办事处正式运行。
欧盟国家中意大利与利关系最为密切,是利石油主要进口国。2008年8月,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访利,与卡签署《利意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意为其对利30多年殖民统治公开道歉,承诺今后20年内向利投资50亿美元作为补偿。2009年3月,贝卢斯科尼再次访利,双方确定每年8月30日为利意友好日。6月,卡对意进行其上台以来首次正式访问。2010年5月,利比亚总人委秘书巴格达迪访意。2011年4月4日,意大利宣布承认利反对派国家过渡委员会。6月22日,意大利外长要求北约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立即停止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1991年,法指控利官员策划炸毁法国联合航空公司772航班,随后在安理会内同美、英一起推动安理会对利实施制裁。1999年,法缺席判处6名法联航炸机嫌疑犯终身监禁,利以赔偿3500万美元了结此案。2003年8月,利与美、英就洛克比赔偿等问题达成一致后,法要求利增加对法联航案的赔偿,否则不惜动用否决权阻止安理会关于解除对利制裁决议的通过。通过协商,双方最终就增加赔偿事宜达成协议,利同意支付1.7亿美元的赔偿金。2011年,利比亚发生局势动荡之后,法国于2011年3月10日承认利反对派“国家过渡委员会”,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于3月19日晚出动飞机向利进行空袭,是第一个对利采取军事行动的西方国家。2011年6月29日,法国承认向利反政府武装空投武器,是首个做此表态的北约成员国。
利同英国于1984年4月断交。英指责利支持爱尔兰共和军搞恐怖、分裂活动,利抨击英对北爱尔兰实行殖民统治。1991年11月,英、美联合指控利两名情报人员策划炸毁泛美103航班,推动安理会对利实施制裁。1999年利英复交,12月双方互派大使。2007年,英国首相访利,双方签署了军事、能源合作协议。2008年1月,利外长沙勒格姆访问英国。利局势发生动荡后,英积极主张对利进行制裁和军事打击。2009年8月,英国基于人道主义理由释放了洛克比案罪犯迈格拉希。2011年3月,英派出战机参与对利军事行动。3月29日,英在伦敦主办召开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2011年4月,英决定向利反对派提供军事顾问。5月,英国政府宣布驱逐利比亚驻英大使。
2004年9月,利与德国就柏林夜总会爆炸案签署赔偿协议,利向该案非美国籍受害者家属共赔偿3500万美元。2011年6月13日,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日访问利比亚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合法代表,并提供援助。
2008年7月15日,日内瓦警方在日内瓦一酒店逮捕携妻子前来分娩的卡扎菲之子汉尼巴尔夫妇,起因是他们的两名仆人称受到虐待。两天后,汉尼巴尔夫妇交付50万瑞士法郎保金后获释回国。随后,利比亚以违反移民法为由扣押两名瑞士公民。瑞士和利比亚关系由此恶化。2009年8月20日,瑞士联邦主席默茨突访利比亚,正式致歉并与利方达成在两个月内实现关系正常化协议。协议期限过后,两名瑞士人仍未获释。11月4日,瑞士联邦政府决定,中止与利比亚签署的关系正常化协议并继续限制给利比亚公民发放签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自1978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总体发展顺利。
2008年1月,利领导人卡扎菲特使、常务副外长希亚莱访华。唐家璇国务委员、戴秉国副部长会见,希向唐国委转交了利领导人卡扎菲致胡锦涛主席的信件。翟隽部长助理与希举行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及非洲一体化问题交换了意见。同月,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在埃塞俄比亚出席第十届非盟首脑会议期间会见了利主管非盟事务的副外长图莱基。4月,利主管亚洲事务副外长巴拉尼过境北京,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会见了巴。8月9日,胡锦涛主席、杨洁篪外长分别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外长沙勒格姆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12月,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访利,与负责亚洲事务副外长巴拉尼会谈,并分别会见利外长沙勒格姆、总人大外事秘书沙胡米及负责非盟事务副外长图莱基。双方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交换了意见。
2009年1月,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在埃塞俄比亚出席第十二届非盟首脑会议期间会见了利主管非盟事务的副外长图莱基。3月,湖南省副省长甘霖、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李进军分别访利。7月,翟隽部长助理在利比亚出席第十三届非盟首脑会议期间会见了利外长穆萨和主管亚洲事务副外长巴拉尼、主管非盟事务的副外长图莱基。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第15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期间会见了利外长穆萨。
双边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不断加强。2008年双边贸易额42.12亿美元,同比增长74.8%,其中中国出口16.23亿美元,同比增长88.2%;进口25.89亿美元,同比增长67.3%。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通讯、纺织品等,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油。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和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马盟)成员国。近年来,卡扎菲认为阿盟没有发挥应有的政治作用,阿国在洛克比问题上对利支持不够,多次威胁要退出阿盟。2010年3月,利举办了第22届阿盟首脑会议。1992后,利对马盟国家执行安理会对利制裁决议表示不满,长期拒绝担任马盟主席国。2003年12月,第21次马盟外长理事会决定,由利接替阿尔及利亚担任马盟轮值主席国。2004年12月,利宣布放弃担任马盟轮值国职位,后经马盟外长紧急会议强烈要求而同意留任。
2009年3月卡扎菲赴卡塔尔出席第21届阿盟峰会。5月,约旦首相宰哈比访利,并与利总理主持召开两国第三届最高混委会。6月,利领导人卡扎菲访问埃及,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举行三方会谈,就中东局势和其他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看法。此外,毛里塔尼亚总统、卡塔尔埃米尔等先后访利。2010年1至3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卡塔尔首相哈马德分别访利,与卡扎菲举行会谈。2010年3月,第22届阿拉伯首脑会议在利举行。6月,利比亚、埃及、卡塔尔、也门、伊拉克五国峰会在利举行。10月,利主办阿盟特别首脑会议和第二届阿拉伯-非洲峰会。2011年3月12日,阿盟召开外交会并发表联合声明,希望联合国安理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积极参与非洲事务,同非洲国家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1997年8月,利倡议成立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至2009年6月,成员国已发展至28个。成为非洲第二大地区性组织。2009年,第十一届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在利比亚举行,利当选轮值主席国。
1999年9月,卡扎菲提出建立“非洲联盟”设想。2000年7月,卡推动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通过《非洲联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非洲联盟正式成立。2005年7月,利主持召开了第5届非盟首脑会议,卡扎菲提出推进非洲一体化、设立非盟联合政府并进而建立“非洲合众国”等设想,强调非洲在包括联合国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应团结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利积极极调解苏丹与乍得关系及非洲国家内部冲突。多次派特使访苏,2009年3月和6月,苏丹总统巴希尔、第一副总统基尔分别访利。利还通过非洲投资基金等在非开展多个发展和人道主义项目。2009年,贝宁、马达加斯加、几内亚比绍、索马里、塞内加尔、布隆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等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先后访利。利领导人卡扎菲先后访问几内亚、尼日尔、南非、布基纳法索、冈比亚、埃塞俄比亚并出席非盟首脑会议。2010年1月,南非总统、坦桑尼亚总统访利。卡扎菲在2009年2月举行的非盟首脑会议上当选任非盟轮值主席,任期一年。2009年7月,第13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利比亚锡尔特举行,同月,卡扎菲以非盟轮值主席出席了在意大利举行的“8+5”领导人对话会议。2010年1月、7月,卡扎菲分别出席第十四届、第十五届非盟首脑会议。2010年11月,利主办第三届非洲-欧盟峰会。2011年,利比亚发生危机后,非盟积极进行政治斡旋,设立高级别特设委员会,先后提出政治利问题的“路线图”、《框架协议建议书》等,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