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地台区

更新时间:2023-07-07 17:44

是传统上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地台的标准结构包括古老的变质基底及其上的沉积盖层。多数变质基底形成于古元古代末,有的形成于新元古代,形成后长期处于构造稳定状态。地台区内长期相对上升,未接受盖层沉积的部分称为地盾。相对下降受陆表海、陆架海侵漫,接受沉积的部分称陆架或狭义的台地。在地台区形成前已固结的元古宙活动带称古褶带。

地槽—地台学说

地槽—地台学说,简称槽台学说。它主要是在用地质学方法研究大陆地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大陆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构造单元,地槽是地壳上构造极不稳定的地区,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槽台学说,就是研究地槽和地台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历史,以及在地壳演变中两者间的相互关系。该学说是于19世纪中叶首先在北美和西欧建.江起来的,后来才陆续传播到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并有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对槽台学说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直至2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该学说在大地构造学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学术思想对地质科学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故一般被认为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

自20世纪60年代洋底扩张、板块构造等学说兴起以后,许多地质学家又都积极地对;板块构造学进行研究,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对地槽和地台的概念进行新的解髯。特别有的学者,把地槽的造山褶皱带与板块的碰撞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阐明地槽的起源、演化和造山褶皱带的形成机制,给槽台学说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并使其得到新的发展。

地台区

1. 中朝准地台

中朝准地台,包括秦岭以北的整个华北、东北南部、渤海、北黄海以及朝鲜北部,总体呈三角形,并以深断裂与相邻单元分界。北以阿拉善北缘深断裂和内蒙地轴北缘深斯裂为界,与天山一兴安地槽褶皱区相邻,南以秦岭地轴北缘深断裂和确山一肥东深断裂为界,与秦岭褶皱系分开,东以郯城一庐江和嘉山一响水深断裂为界,与扬子准地台相隔。

中朝准地台是我国最老的地台,最初的陆核可能形成于距今3000百万年前,后经眶·今2500百万年前的阜平运动就形成河淮等较大的陆核,到距今2000百万年前的五台运动时主体部分基本固结,最终形成于距今1700百万年前的中条运动。它的基底固结程度较高,都为深变质岩系。

自中条运动一直到三叠纪,中朝准地台区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发育厚达万米以上钓盖层。其中,自中元古代至中奥陶世的沉积,;以浅海碳酸盐建造为主,除鄂尔多斯西.缘的过渡地带以外,普遍缺失中或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这是中朝准地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中、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的沉积为滨海相和陆相含煤建造,构成我国最重要的含煤岩系。晚二叠世和早、中三叠世为大规模的内陆盆地沉积,形成一套:陆相红色建造。

经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后,中朝准地台也象中国东部其它地区一样,进入了大陆边缘活动带发暖阶段,形成鄂尔多斯大型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燕山旋回期间,:良燕辽、山氛内蒙古等地,有大规模的以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喷发和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盖层·.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使中朝准地台原有的构造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生代以靳块升降运动为主,形成著名的汾渭,五原一呼和浩特等断陷盆地以及巨大的华北一渤梅陆缘盆地,并伴随有玄武岩浆的喷溢。

2. 扬子准地台

扬子准地台,包括从云南东部到江苏的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黄海。这是一个晚元古代末扬子旋回形成的地台。西南以金沙江了红河深断裂为界,与三江褶皱系相邻,西北以龙门山深断裂为,与松潘一甘孜褶皱系相隔,北以城口一房县深断裂和襄樊一广济斯裂为界:与秦岭褶皱系相接,东北以郊城—庐江深断裂和嘉山一响水深断裂为界,与中朝准地台相接,东南以南盘江深断裂,淑浦一四堡深断裂,以绍兴深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相隔;构成扬子准地台的元古代基底岩系,都是由深变质或浅变质岩系组成,出露于准地台的边缘地带。如西部边缘康滇地轴上的昆阳群,会理群和康定杂岩,西北边缘龙门山这的宝兴杂岩和彭灌杂岩,汉南莺咀岩隆起上的坤垭群和汉南杂岩,东南边缘的冷家溪群,四堡群和板溪群。在地台内部的基底仅见于个别地点,出露露稠很小,如黄陵背斜饷Q2岭群、神农架的神衣架群,峨眉山的峨眉山花岗岩,以及滇东牛首山和黔东梵净山地区的板溪群和梵净山群等。 ·

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扬子准地台的基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川中式、江南式和昆阳式。· 川中式基底位于四川中部、湖北中西部以及南黄海等地。由于大部分地区都被掩埋.在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沉积之下,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从现有的地质资料推断,尸些人认:为它可能是扬子准地台最老的基底成分,代表了扬子准地台最初阶段的古陆核。基底岩石变质深,僵化程度高,从峨眉山花岗岩和黄陵杂岂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以及川中深井的岩芯资料,可以初步肯定这些地带都经受了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及其岩浆活动的强烈作用。

江南式基底位于江南隆起(地轴)及其邻近地带。基底僵化程度很低,与盖层之间呈现过渡式的转化,基底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冷家溪群、梵净山群沉积时期的扰地糟阶段,后经武陵运动(东安运动)初次褶皱,晚期为板溪群沉积时期的冒地槽阶段,后经雪峰运动转化为地台。

昆阳式基底主要位于云南东部康滇地轴地区。基底由浅变质岩系组成,僵化程度介于川中式与江南式之间。基底的形成也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大红山群及其相当地层沉积时期的优地槽阶段,晚期为昆阳群沉积时期的冒地槽阶段,后经晋宁运动转化为地台。扬子准地台沉积盖层发育十分良好,统以外,都广布全台‘另在上二叠统中,在震旦系至中三叠统中,除掉泥盆系和下石炭发育有陆相和滨海相煤系,在一些地区并有大规模玄武岩浆喷溢。自晚三叠世以来,扬子准地台和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一样,进入了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除地台西部上三叠统有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长江中、下游地区娩白垩世至新生代有几次短暂的海侵和海泛以外,均为陆相沉积。地台西半部,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中发育有含煤建造(部分为含煤磨拉石建造),包括祥云煤系,须家河煤系、白果湾煤系、一平浪煤系及白田坝组等。地台的东半部,长江下游地区,上侏罗统和上白垩统中发育有大陆火山岩系‘新生代沉积主要分布在地台东半部,为含膏盐的红色建造和含油建造。 自晚三叠世以来,扬于准地台共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次构造运动,使地台原有的构造面貌经历了十分强烈的改造。印支运动在地台西部边缘和下扬于地区影响强烈,龙门山地区形成强烈的褶皱、逆掩,康滇地轴地区发生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燕山运动是古生代以来扬子准地台经受最强烈的十次构造运动,影帜台全区,形成广琵韵地台盖层褶皱带,下扬子地区伴随有以中酸性为主的强烈岩浆活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包括四J真1盆地。滇中盆地在内的整个地台西半部全面褶皱、隆起,并使龙门山辗掩构造带最后定型。与此同时,地台东半部剧烈沉隔使晚燕山;阶段已经形成的江衩,苏北一南黄海盆地进一步发展。

8.塔里木地台

塔里木地台位于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主体为塔里木盆地,呈菱形块状。除恩围边缘地区出露有前震旦纪变质岩构成的基底和古生代盖层沉积外,内豁广大地区被新生代地层覆盖,固属扬子旋回地台。基底为深变质岩系,僵化程度高,在这里,扬于旋回末的运动称为塔里木运动,对形成塔里木地台具有普遍意义,在盖层中,震旦系至二叠系为海相沉积建造,中,新生界,除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在西部边缘有海相层以外,都为陆相沉积建造,中生界在多数地区缺失。盖层经华力西和阿尔卑斯旋回产生褶皱和断裂,在华力西旋回期内部分地区有玄武岩浆溢出。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地台上表现的特点不仅为断裂升降,而且使较老岩层逆掩到第三系之上,第三系形成倒转褶皱。用板块构造观点解释,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的结果.

9. 南海地台

南海地台包括海南岛南端和大部分南海广大地区,向南一直到南沙群岛。这是一个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古构造单元,基底可能是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系,由于受到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影响,大部分巳沉人南海海底,相当部分洋底已转化为大洋型地壳,故其大部分今已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