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5 18:23
大鹃鵙(学名:Coracina novaehollandiae)中型鸟类,体长28~32厘米。翅形尖,尾长,呈凹状。上体灰色,额、颏和脸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具白色端斑。下体淡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嘴、脚黑色。雄鸟上体及胸灰色,飞羽黑色具近白色羽缘,尾黑,尾中线深灰,尾端棕灰,腹部偏白,眼先及眼圈黑色,喉深灰。雌鸟色较浅,下胸及两胁具灰色横斑。亚成鸟似雌鸟,但多偏褐色,下体及腰部横斑粗重。
雄鸟额、眼先、颊、耳羽和颏黑色,其余头部、背、肩等上体蓝灰或深灰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浅淡。两翅覆羽与背同色,但初级覆羽多为黑色。飞羽黑色,内外侧均具灰色或灰白色羽缘。中央尾羽灰褐或灰黑色具淡色羽端,其余尾羽黑色而具白色或灰白色端斑,且越往外侧白色端斑越大。颏黑色,喉暗灰或灰黑色,胸、腹灰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至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上下体灰色较雄鸟浅淡。额、眼先、耳羽和颊部羽色亦较浅淡,不呈黑色而多为灰黑色或暗灰色。颏、喉亦浅,多和胸同为灰色。另外腹部常有一些横斑。
幼鸟和雌性成鸟相似,但胸、腹和尾下覆羽有横斑,腰和尾上覆羽也有一些白色鳞状斑。飞羽多具白色狭缘,翼缘黑白相间。
虹膜棕红色或红褐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82~116克,♀85~119克;体长♂271~320毫米,♀268~315毫米;嘴峰♂23~28毫米,♀23~26毫米;翅♂161~187毫米,♀158~184毫米;尾♂124~154毫米,♀118~152毫米;跗跖♂23~30毫米,♀22~29毫米。
(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脚平原和低山地带的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尤以开阔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常见,也出现在雨林、针叶林和林缘地带。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多活动在树冠层。性大胆。鸣声单调而响亮。
叫声:嘹亮刺耳的笛音pee-eeo-pee-eeo,tweer或twee-eet。
迁徙:大鹃鵙是留鸟,不迁徙。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金龟甲、天牛、螽斯、蝉、竹节虫、螳螂、蛾类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榕果、浆果,以及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
原生种分布: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东帝汶。
迷鸟分布地:新喀里多尼亚岛、新西兰。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等地,偶见于香港。
大鹃鵙的繁殖期为5~6月,少数在4月即已开始。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3枚。卵的大小为32.0×22.5毫米。其他有关繁殖情况尚不清楚。
注:有关该种的亚种分化,当前意见尚不统一。此处采用Howard和Moore(1991)的划分方法,将Coracina personata作为独立种分出,仍将Coracina macei和Coracina javensis包括在该种之下,总计为13亚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349项 大鹃鵙)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属常见物种(Flegg and Madge,1995)。大鹃鵙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不丰富。特别是森林砍伐、环境染污和狩猎,种群数量更趋减少,一些原来有分布的地方,如今也很少见,应注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