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0 16:54
福建省永春县大鹏山位于城关(桃城镇)北郊,永春县医院边为入口,是永春历史名山,昔日名气大着。
《读史方舆纪要》说,大鹏山“形如飞鹏乘翅,绝顶三峰,秀出云表”,“县之主山也”。确实,大鹏山耸立于桃城北方,使永春县城有了坚实的倚靠;它又与桃溪水遥相呼应,使县城正位于古人所谓“山南水北”的阳地吉地上,因而永春人欣欣向荣,生生不息。
大鹏山共有五个山头,从高到低依次是:①最高峰“大尖”,海拔847米;②无名,约810米;③无名,约770米,①②③即“绝顶三峰”;④二尖,约740米;⑤小尖,约600米。在民间,向来有“永春两条龙”的说法,说的是大鹏山的山脉走向与永春人文的关系。第一条“龙”或称西龙,由大尖侧向西南蜿蜒而下,经大羽山、康山(万春寨)西脊往下于“英式格”复起折向东南为金峰山,金峰山东端化为梅花山,即今一中所在,金峰山南坡有崇贤中学,历史悠久。第二条“龙”或称东龙,由大尖侧向东南,经小尖、吊灯寨、卧龙山至留安山(双鱼山)。这条“龙”稍逊于西龙,因而古人采取人工堆垒培植的方式加高大尖、小尖以增强气势。历史上最隆重也是最后一次堆垒加高,是在清同治七年(1868),由民间人士黄文炳等人捐资千余元,在知州翁学本支持下完成这“改造自然”的壮举。翁学本还为此事留下《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碑记》,至今该碑尚存大鹏山麓,只是这些年保护不好,碑文已渐漫漶难识了。
永春县城最初是在桃溪南岸魁星岩下的上场城,宋朝时迁至桃溪北岸大鹏山下。初迁时中心大概位于今仰贤一带,所以《永春州志》引元代永春县尹卢琦的话说县治是“背大羽,面象山,下临长溪”;《闽书》也说,永春“治主鹏山,由大羽峰下临长溪,值子午,水流巽,阴阳家以为最胜”。后来县城不断东拓,中心东移至现址,于明朝时定型并修筑县城——也因此才有“修筑龙脉”的举动。
近年又有地师认为,大鹏山还有第三条“龙”或称中龙,即由大尖往下经二尖,再循山脊往南而下,经云龙山(北山)、环翠入县城中心——这其实也就是大鹏山登山古道的走向,可惜古道已日渐为“远芳”所侵,“萋萋”难辨难行了。
古人今人所谓龙脉云云,“姑妄言之姑听之”吧,不必当真,但山脉确有其走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从哪儿来,向哪儿去”。站在大鹏尖上俯瞰,上述山势真的是脉络分明,清晰可辨;即使看“Google”的卫星照片或专业网站的等高线地图,也依稀可见其大概形势的。民间的说法,有时也与科学暗合,譬如大鹏山的“来龙”。大鹏山属永春的“天马—-玳瑁山脉”,上溯山脉来历是大鹏山—尖马岽—玳瑁山—天马山—虎豹关—雪山……直至戴云山,民间说的和现代地理学说的差不多。
现在关注大鹏山的人越来越少了,山上茅草茂盛,雉兔出没,人们对它的印象也日渐模糊。 90版的《永春县志》就误将“尖马岽”记为“大鹏尖”,又误将“大鹏一尖”记为“尖马冻”,长此以往,也许它将被人们遗忘?
[引文出处:《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撰,卷九十九;《闽书》,(明)何乔远撰,卷三十二;《永春州志》(清乾隆二十二年版),卷三。]
2022年12月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鹏山—魁星岩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