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2:26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描写了词人在渌水亭良宵独酌时的悠然心态。词的开头描绘了词人伫立在渌水亭。词的结尾“西南月落城乌起”是以景结情的典范,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暗示出词人当时的心绪正如月落之后的群鸦乱飞。全词在片语之间,情境浑然天成,余韵悠悠。
天仙子①·渌水亭秋夜②
水浴凉蟾③风入袂④,鱼鳞蹙⑤损金波⑥碎。好天良夜⑦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⑧起。
①《天仙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②渌水亭:建在渌水边的园亭,落成于康熙十二年之前。渌水,池水名,位于明珠府内。
③凉蟾(chán):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
④袂(mèi):指衣袖。
⑤蹙:拼音cù。
⑥金波:倒映在水中的月影。
⑦好天良夜:好时光,好日子。
⑧城乌:城楼上的乌鸦。此句指天将亮。
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水中,秋风徐来,掀起一片涟漪,水波荡漾,像抛下了一把细碎的金子。如此良辰美景本该邀朋唤友,对酒当歌。却不料万般惆怅涌上心头,深夜难眠,无心饮酒。辗转反侧,直至看尽月落乌啼,天际破晓,竟是通宵未眠。
该词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后的某个秋夜时分的渌水亭,纳兰性德因为面对渌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却暗自怀愁难寐的心绪而写下了这首词。
首二句描绘水面上的物景。谓晚风吹拂,衣袂轻扬。月亮映照在水中。鱼儿游走,水波浮动。月影闪现金光,像鱼鳞一般细碎。这是第一层意思。渌水亭秋夜景象呈现眼前。
中间三句,承接当前景,叙当前事。谓好天良夜,美酒盈樽,只可惜,心已醉,愁未消,长夜难眠。这是第二层意思。记述独饮情事。
最后,以景语结。谓漏声断,月西斜,城上乌鸦飞起。这是全篇总归纳。可见盈樽美酒并不能消除其清夜浓愁。
整体看,首二句皆七言,押韵,为一个层面;中间三句,七言一句不押韵,两个三言短句押韵,为一个层面;最后一句单独押韵,为一个层面。三个层面,层折变换,倚声家于此,仍有往返的馀地。
全词六句、五仄韵。篇幅短窄,并多齐整的律式句。表现了纳兰面对渌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却暗自怀愁难寐的心绪。
现代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好天良夜,清风明月,使人心醉,但诗人却无法入睡。他对着月亮,从它升起到下坠。外界美妙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愁闷,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