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1 21:58
天体命名(Astronomical naming conventions),为天文观测所发现的天体起名字。
天体命名就是为天文观测所发现的天体起名字。
在古老的时候,只有太阳、月球和数百颗恒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见的行星有名字。但在过去的数百年,天文学上辨认出来的天体数量已经从数百颗增加至数十亿颗,而且每年还不断的在增加中。天文学家需要一套辨识系统,能明确且不含糊的分辨出这些天体,并且同时将最有兴趣的对象命名,指出相关性与特征。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是全球天文学家认可,能为天体命名的主要机构。为了能给予任何天体一个明确的名称,该会建立一个命名系统,能系统化的为各种不同的天体命名与排列顺序。当天体被发现时,经天文学家及各种观测核实后先发给天体一个类别的编号,而对彗星、小行星或者行星的卫星则另设会议通过另外的英文名字作为固有名字,以取代难记的编号。
另外,有几家从事天体命名的私人公司,在他们私有的登记表上将付钱的买家在指定的恒星登记上他们所选择命名的名字。但国际天文联合会和绝大多数的天文学家都不会承认这些名字有合法的地位。有些网站(特别是自称为天文学家的)会说国际天文联合会是唯一被官方认可为天体命名的机构,但这也是星星命名公司必然反对的。
与恒星类似,大部分的星系没有名字,只有少数特别著名的例外。例如仙女座星系(M31)、猎犬座母子星系(M51)等等,而且大部分都只有星表上的编号。
在19世纪,天文学家还不甚了解星系本质,故早期星表(像梅西尔星云星团表)只单纯的将疏散星团、球状星团、弥漫星云和星系集合在一起。仙女座星系就是M31,猎犬座母子星系则是M51。在新星云星团表(NGC)中,已经收录了数千个这样的天体,此外还有IC星表等其他附加星系总表的衍生。
天空中能用肉眼看到的五颗行星在古代已被命名了,科学的命名法承袭了旧有的名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我们自己所居住的行星称为地球。但在人类历史上,可是直到近代才认识地球只是颗行星的。即使地球已经被确认是颗行星,但有时还是被称为土地。
稍后发现的三颗行星,就直接采用西方的翻译名称。
天王星:在1781年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发现。
海王星:依据勒维耶的预测位置,在1846年被伽勒发现。
冥王星:在1930年被克莱德·汤博发现,但在2006年8月被重新分类为矮行星。
在西方的世界,所有的行星都依据希腊或罗马神话,以适当可以匹配的神来命名。 然而,也曾引发过一些争议,例如,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发现的天王星, 一开始被称为乔治之星以尊崇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但是法国的天文学家使用早先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波德预先取好的罗马神话中名称,称之为天王星。而直到1850年左右,天王星的名称才被普遍的接受。
从1801年开始发现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最初的几颗(四大小行星: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曾被归类为行星,但越来越多的小行星被发现后,他们很快就与行星划清界限。而冥王星没有被归类为小行星则是因为其至太阳的距离,与当时所知的小行星带相距太远的缘故。
在冥王星发现之后历经60年,越来越多外海王星天体陆续被发现。以现在衡量行星的标准,冥王星被质疑是否该归类为行星?纵使冥王星现有三颗卫星,却因其质量比原先预期的要低得多,加上新发现的小行星2003 UB313已经被证实是族群庞大的柯伊伯带中比冥王星还大的天体。
行星定义在2006年8月经重新审定,其相关变化与历史沿革请参阅行星、行星定义条目。
到目前为止,国际天文联合会还没有共识该如何为环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命名,也还没有创造一个命名系统为太阳系外的行星命名的计划。目前暂行方法是以由b开始的小写字母扩充恒星的命名。例如:HD 188753 Ab是最初被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他的轨道环绕着HD 188753A运行,而HD 188753A是三合星HD 188753中的一颗。
在中国,星座就相当于三垣(四象)廿八宿及各星官,此系统早在春秋末期已形成,《史记‧天官书》中就已经列出了89个星官、五百余颗的星,而《晋书‧天文志》中则载有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在日本亦有其自成一格的星官命名方式。
在欧洲,历代天文学家根据感觉的样式,将天空的区域任意的分割成一个个的星座。开始只有形状的描述,而且星座名称和数量在不同的星图中也都不一样,后来再与希腊神话中诸神故事联系起来。那时的星座毫无科学上的意义,只作为人们(包括天文学家)观看天空或记载彗星行径时的参考,过去最著名的有赫维留星图等。
至1930年才在国际天文联会中确认每一个星座的边界,并把标准统一至全世界通用之方式绘制星图,使天球上的每一颗天体都在某个时间可明确的只归属一个特定星座的位置。
超新星的发现者将报告送交国际天文联会的天文电报中心,该处将于发出的通报上分配一个名称。这个名称由发现的年份跟随一个或两个字母组合而成,最初的26颗超新星依序使用大写字母由A 至 Z,之后发现的改用两个小写字母的组合,依照aa、 ab的顺序排列下去。有四颗在历史上著名的超新星只单纯的使用出现的年份标示(SN 1006、SN 1054、SN 1572(第谷超新星)、和SN 1604(刻卜勒超新星))。字母的使用始自1885年,即使当年只有一颗超新星也要伴随字母(例如SN 1885A、1907A等等),而1947年是只发现一颗超新星的最后一年SN 1947A,而前置的缩写“SN” 并非强制性的标准简称。现在,专业与业余的天文学家每年都会发现300~400颗超新星。在2005年发现的最后一颗超新星SN 2005nc,是当年的第341颗超新星(事实上,是破纪录的一年)。
马克马克星,是一颗大型的柯依伯天体,在此之前被称为2005 fy9。它也是2006年以来首个被命名的天体。而在此之前,仅有一颗天体2003 UB313被正式命名为厄里斯星。马克马克(Makemake)这一名字来自于智利神话中创造了拉帕努伊文化,或称复活节文化的神。而发现该天体的加州理工学院的小组领导人麦克·布朗(Mike Brown)称,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也是因为2005年发现该天体的时间在复活节前后,根据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柯依伯天体的规则而得此名。
M83是位于长蛇座的漩涡星系。距离1千5百万光年。1751年一个神父在好望角发现了它,梅西叶发现并为它编号是在1781年。星系中有很多超新星遗迹,有明亮的核心区域和强X射线源。M83是离我们最近和最明亮的 螺旋星系之一。M83位在长蛇座,用双筒望远镜就能看见它。因为它具有壮丽的漩涡臂,所以赢得南风车银河的称号。远在250年前,天文学家就已经发现了M83。不过直到本世纪初,天文学家才弄清楚M83和我们的银河很像,是个漩涡星系,而不是一团雾蒙蒙的云气。M83是它所在的星系团很显眼的成员,这个星系团的成员包括半人马座 A和 NGC 5253,这些星系和我们之间的距离约有1500万光年。到现在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在M83找到六颗超新星。最近天文学家又在M83的核心区,发现了一个双层的拱核环,但是它的成因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