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大殿

更新时间:2024-01-10 15:19

天宁寺大殿,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婺江之畔,元延祐五年(1318年)重建,是典型的元代木结构的建筑之一。

历史沿革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建天宁寺;旧名“大藏院”,赐号“承天”。崇宁年间(1102~1106年),改名“崇宁万寿”;政和年间(1111~1118年),又改“天宁万寿”;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改为“报恩广孝”,后又改“报恩光孝”,并“推广圣孝于无垠”。

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重建。

明代,复名“天宁万寿禅寺”后,通称“天宁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立英士大学羁旅婺州,寓居位于园中的天宁寺,并将大殿改建为校舍。

1949年,英士大学遭到解散,寺院被金华驻军接管。后又几经辗转,仅存大殿建筑。

1979年,由于自然的侵蚀和白蚁的蛀蚀,大殿朽蚀严重,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拨款进行落架大修,恢复了宋元时代原貌。

1995年,为恢复天宁寺大殿的环境风貌,金华市文化体育局按照大殿的建筑形制,恢复了山门3间、附房4间。

2018年,金华市文物局启动了天宁寺环境整治项目,计划恢复天宁寺周边环境的历史风貌,拆除不协调建筑。

建筑特色

天宁寺大殿深广各三间,单檐敬山顶,通面阔和通进深均为12.72米,呈正方形,符合宋、元时期小型佛殿平面布局的特点。立柱十六根,纵横都分作三间,当心间特别大,为6.16米,与两次间之比接近二比一。正梁为整根粗大圆木,纵横交接处用斗拱。梁架结构介乎于厅堂与殿堂之间,采用抬梁式结构,彻上露明造。全部梁袱采用两根或三根木料拼合而成,利用小木材,以小拼大。为防止雨水溅柱脚,山檐甚为深远,此种方法为中国现存早期古建筑中所罕见。

大殿斗拱,外檐斗拱,明间用三朵,次间一朵,为六铺作单抄单下昂单拱素枋偷心造。斗拱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用一根长梢木贯穿交接。全殿斗拱多达数百,里跳用上昂,上承第一跳下昂后尾,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又方便了施工。外檐斗拱里转采用“上昂”的建造手法,科学地利用三角受力力学原理,增加了外观的艺术效果。古建筑中的上昂作法虽见于记载,但实例不多,因而更显珍贵。

文物遗存

天宁寺大殿遗存的6题记。分别位于前三椽栿、前内额和阑额下,共计179字,其内容、款式、书写风格非常统一,基本可以表明题记的制作时间不早于元代。这些题记雕刻工艺上佳,当系构架建造之前、于地面制作而成。其中左缝中三椽栿下题有“大元延祐五年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一语。大殿内还保存一块由唐代画家吴道子所作的观音石刻造像,形象生动,雕刻线条流畅,另存有一座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铸造的大铜钟。

文物价值

天宁寺大殿是中国江南现存典型的宋元时期木构建筑之一,质朴、端庄、凝重,对研究江南古代建筑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建造方式是研究江南古建筑从宋代到明代过渡时期的重要实物例证。

文物保护

1961年,天宁寺大殿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天宁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天宁寺大殿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婺江之畔。

可乘坐金华市公共交通8路、13路、18路、27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