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高教科创园

更新时间:2024-11-01 21:28

天开高教科创园(简称:天开园)以天津市南开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片区为核心区,以西青区大学城片区为西翼拓展区,以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片区为东翼拓展区。2023年3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规划方案》,2023年5月18日正式开园。

发展历史

2022年年底,天开园启动LOGO设计征集工作,共收到来自35个设计团队的173个设计方案。

2023年4月,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布园区LOGO(形象标识),南开大学3名学生设计的logo最终入选。标志整体设计以“天开、门、飞”为3大创意元素,标志图形整体采用蓝、红两色搭配设计。5月17日,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和天开高教科创园举行签约揭牌系列活动。5月18日,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

2024年11月1日,天开高教科创园东丽园正式开园,12家代表企业进行集中签约。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战略目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依托高校凝聚智慧、汇聚人才、集聚产业,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推动形成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格局。

基本原则

——打造体系、开放建设。按照系统工程体系化打造天开园,明确建设理念与建设定位,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坚持开放建设、分步实施,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政策配套,大胆闯、大胆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从体制机制上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充分调动高校、师生、校友、区域、载体等各类主体积极性,共同参与园区载体平台建设运营,通过自主建设、自主运营、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等形式,切实提升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水平和层级。

——盘活存量、拓展增量。统筹空间载体资源,坚持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向“增量空间”要“硬核价值”。在推动“增量空间”建设的同时,利用城市更新计划,修缮美化老旧社区,为创业者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创业空间,满足多层次的空间载体需求。

——以用立业、产教融合。面向产业、重在应用,聚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学科作用,为产业对接、校企合作、场景应用、人才培养等搭建合作平台,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全链条载体服务,推动科技成果服务支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开放聚集、营造生态。以全球化视野汇聚全球资源,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进知名校友创办的龙头企业、研发总部;引聚公共技术平台、职业技术经理人等,打造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聚集地;完善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和交流空间,形成智慧高效、便捷舒适、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总体布局

围绕科创园区发展规律和要素特征,结合本市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天开园着力构建“一核两翼”、辐射全市的总体空间发展布局,即以南开区环天南医大片区为核心区,以西青区大学城片区为西翼拓展区,以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片区为东翼拓展区,在功能上形成以研发孵化为主的“一核”和以研发转化产业化为主的“两翼”。

功能定位

系统布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以重点高校和“国字号”创新平台为依托,打造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以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为载体,打造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迸发、高成长科技型企业竞相涌现、创业环境一流的科研成果孵化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打造创新要素高度密集、科技服务业态完善、金融服务产品丰富、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品质生活配套齐全的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

发展目标

到2027年,“一核两翼”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实现从研发、孵化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跨区域空间布局。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投入运行的空间载体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拓展区投入约1.5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建成天开智慧小镇;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累计近1000家,吸引高水平人才超过5000人,年产值达到500亿元;打造2至3个与高校优势学科内涵关联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要素聚集效应和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显现。

到2030年,天开园成为本市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关键支撑和主要平台。核心区开发建设基本完成,投入运行的空间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拓展区投入约7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及相关高校资源在园区高度聚集,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累计超过1500家,吸引30家以上国内知名校友创办的领军企业入驻,引聚万名高水平人才,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打造3至5个与高校优势学科内涵关联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引领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展望2035年,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大中小企业融通、海内外人才争相聚集、历史人文融合、绿色生态宜居的未来科技生态圈。核心区空间载体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拓展区投入产业用地超过20平方公里,培育形成3至5个引领全国的产业新赛道,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一核两翼”、辐射全市发展格局下,高校创新优势和策源功能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充分显现,带动南开区、西青区、津南区、华苑科技园等多个区域连片发展,形成区域创新走廊,带动全市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重要发源地,打造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空间布局

“一核两翼”总体空间发展布局

结合南开区环天南医大片区、西青区大学城片区、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片区的空间形态、高校资源、载体条件、区域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功能齐全、链条完整、衔接顺畅的发展空间。

核心区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周边聚集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聚集了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工程中心、56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6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科研主体和人才、技术密集,科研成果丰富,创新底蕴丰厚、氛围浓厚。

1.选址范围。划定“卫津路—电台道—气象台路—复康路—水上公园北道—水上公园西路—长实道—红旗南路—红旗路—西湖道—双峰道”合围区域(含慧谷大厦及天环客运站泰达地块)约7.14平方公里为核心区规划区域。

2.先导区载体空间供给。在核心区内,划定“鞍山西道—白堤路—复康路—红旗路”合围区域为先导区,占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以天津科技广场为核心、科研西路为中轴向两侧延伸的11个空间载体为主要供给,可提供总占地面积22.0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

一期载体空间供给。天津科技广场为综合体项目,位于科研西路与航海道交口以东,该地块为商业服务业用地,占地面积4.0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容积率为3.69),可提供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

二期载体空间供给。将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天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苑大厦等地块纳入二期载体空间供给规划,整合建设后总占地面积约18.01万平方米,可提供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

三期载体空间供给。先导区内的部分空置楼宇,可提供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先导区外部分空置楼宇和可供开发地块,可提供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其中:百脑汇科技大厦、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启航创新大厦等楼宇可提供约3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天津大学北门双塔、天津大学智能传感、天津大学智慧城市地块规划建设后可提供约17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

3.交通及生活配套。区域内设有5条轨道线(现状2条、在建2条、规划1条)、7个轨道站点。天津科技广场距简阳快速路约2.5公里、外环线约4公里,距天津西站约15分钟车程、距天津站约20分钟车程、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约30分钟车程。区域内拥有三甲医院3家、幼儿园6所、中小学7所、人才公寓10万平方米,酒店、商超、文体场馆等场所密集。区域周边还有三甲医院3家、优质中小学10余所、海光寺商圈、水上奥体商圈等成熟生活配套。

西翼拓展区

西青区大学城片区紧邻主城区,是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城建大学5所市属普通本科高校聚集区,拥有学府工业区等一批产业基础良好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天津南站是连通京沪、雄安新区的重要节点。

1.选址范围。西翼拓展区选址范围为环西青大学城,总面积24.79平方公里,其中学府工业区10.25平方公里、西青大学城7.29平方公里、天津南站区域4.85平方公里、居住配套区2.4平方公里。

2.载体空间供给。近期可用载体位于学府工业区,可提供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其中厂房4万平方米、楼宇51万平方米。中远期规划可用土地约5.5平方公里,可提供建筑面积1035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其中学府工业区635万平方米、天津南站片区400万平方米。

3.交通配套。该区域位于“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的中心区域,连接北京、雄安新区,周边现有4条高铁,并规划4条轨道线,可连接9条高速公路。毗邻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紧邻华苑科技园。

东翼拓展区

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片区坐落于本市主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海河中游南岸,地处双城相向拓展的发展主轴,公路交通发达,紧邻天津大道、津晋高速、蓟汕高速。该区域位于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环境得天独厚、优美宜人,聚集了包括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在内的13所院校和一批创新平台载体,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1.选址范围。东翼拓展区选址范围为海河教育园区,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其中高教园13平方公里、高职园7平方公里、高研园13平方公里、居住配套区4平方公里。

2.载体空间供给。规划可用土地约4.07平方公里,其中天开智慧小镇0.75平方公里,可提供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高研园可用土地约3.32平方公里。

3.综合配套。该区域内现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周边拥有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海河医院等三甲医院以及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等商务配套。3公里辐射范围内设有人才公寓407套,面积约2万平方米。海棠众创大街已初具创新创业集聚效应。

“一核两翼”布局考虑

“一核两翼”布局构成完整的研发、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空间,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一体化”发展空间。

1.功能上错位衔接。核心区科教资源密集、办公生活配套完善,是研发和孵化创业企业的首选之地。西翼拓展区和东翼拓展区紧邻主城区和大学,拥有产业配套、土地空间,是承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首选之地。

2.形态上各具特色。南开区人文气息浓郁,生活服务配套齐全,适合都市型产业发展;西青区工业基础好、产业配套全,可提供产业园区型空间载体;津南区地处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的“绿芯”,蓝绿空间比高,可提供园林型空间载体。

3.时间上形成接续。核心先导区现有可用载体21万平方米,中远期整合楼宇可提供载体空间约79万平方米;西翼拓展区近期可用载体55万平方米,中远期可提供载体空间1035万平方米;东翼拓展区中,天开智慧小镇0.75平方公里土地2024至2026年将分期投入使用,高研园3.32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中远期开发使用。

4.联动上具备条件。“一核两翼”联动发展具备先天条件,天津大学、南开大学50%的理工科院系入驻海河教育园区,新老校区实现联动发展;西翼拓展区与核心区仅相距3公里,交通便捷,两个区域中间有发展成熟的华苑科技园,完全具备双向拓展、联动发展的条件,形成辐射全市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六)核心区初步概念设计

核心区在规划设计理念上注重津河滨水空间特色。配套服务方面,兼顾企业成长和科研人员诉求,面向科技工作者、初创企业家、商务旅居人士等,提供以独角兽企业、科技产业园、科创新社区、服务综合体为主的多元空间,以满足科技人才对科创空间功能性、舒适性与综合性的多元诉求;城市形象方面,以大学道为主要景观轴线,对道路空间、滨水岸线及城市天际线等进行重点设计,塑造承载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集群和展示区域文化风貌的城市新地标。

园区标志

天开园建设工作专班于2022年底面向全社会启动LOGO设计征集工作。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征集到来自35个设计团队的173个设计方案。经过征求意见、专家讨论、工作专班研究、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等环节层层筛选,南开大学文学院2020级视觉传达专业本科生吴雁格、舒秀骐、李露瑶设计的LOGO方案成功“中标”。

天开园LOGO整体采用蓝、红两色搭配设计。蓝,是大海之蓝,渤海之滨的天津之蓝,具有津河滨水空间特色,也是科技创新的智慧之蓝;红是奋发向上之红,科创事业星火燎原之红。红蓝双色相辅相成、光泽流转、渐变演化,寓意着海河之蓝色波涛向科技创新火炬产业的无缝转化,以无尽的科技创新活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繁荣;也象征着京津联动,双子星携手,京津冀协同共创天开园,打造京津冀协同微中心和科技产业转化重要承接地。

天开园标志整体设计,以“天开、门、飞”为 3 大创意元素,以“天”“开”中文变形组合成一个包容万千、推开面向未来的“门”和一个科技与产业协同腾飞的“飞机”,体现了天开园“策源、转化、协同、开放、腾飞”的 5 大设计内涵,造型设计简约大气,设计醒目而富于变化。

管理运营模式

天开园施行“领导小组+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模式,深化完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管委会具体推进、平台公司建设运营、属地行政区域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实现“政府+市场”共治。构建“小管委会、大平台公司”运行模式,推行“管运分离”,在领导小组领导下,由管委会对园区实施统一管理,并提供政府服务和政策支持,由平台公司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综合运行管理。

领导小组

市天开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园区建设的领导机构,负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研究决策园区发展重大战略,审定重要事项,协调解决重点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常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相关工作的市领导同志和相关高校校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相关区和市级部门的负责同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

管委会

推动成立市天开园管委会,承担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主体职能,具体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制定、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制度创新、综合协调、企业服务等工作。

平台公司

组建市级平台公司,负责核心区开发建设运营;西翼拓展区和东翼拓展区分别由所在区负责安排区级平台公司进行开发建设运营。市、区两级平台公司统一接受管委会的业务指导。平台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是天开园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资源经营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具体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市场化投融资、运营服务、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平台公司运营机制主要包括与各高校合作运营;与知名校友创办企业合作开发运营;引入外部合作伙伴(如央企、国企、经验丰富的园区运营机构等)运营;发挥国有资本带动作用,打造金融生态,推动产融结合;引入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打造创新创业载体,推动成果转化等。

市区协同治理

市人民政府与南开区人民政府、西青区人民政府、津南区人民政府共同推动天开园建设。管理上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协调确定项目准入”的模式,运营上“市区协同、分片负责”,政务服务上相关区人民政府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服务,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推动

各相关区、市级部门和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落实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抓统筹、分管负责同志抓具体,认真落实本方案各项任务要求,积极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监督落实,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以最大力度推动天开园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行。

加强政策支持

结合天开园功能定位,聚焦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在财税、土地、科技创新、人才、金融等方面构建完善有力的政策体系。支持天开园深化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突破,加快先行先试国家重大改革举措。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细化政策举措,推动扶持政策全面落地见效。

加强宣传引导

设计天开园统一标识,塑造品牌。支持各类新闻媒体开设宣传专栏和专题节目,积极宣传推介天开园发展规划、支持政策和优势资源等。举办新闻发布会、开园仪式、城市路演、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报道,不断提升天开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