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更新时间:2024-10-20 14:55

麦积山石窟(Maiji Mountain Grottoes),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历史沿革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384年—417年)时期。

北魏、西魏、北周三朝,麦积山石窟大兴崖阁,造像万千。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麦积山石窟在秦州大地震中部分受损。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秦州甘谷城信徒高振同对麦积山石窟东崖大佛进行了重新修缮。

建筑特色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历代连续不断,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造像体量高大者有十余米,如第13、98窟摩崖大佛;体量小者仅十多厘米,如窟内壁面上的影塑造像。这些造像形神兼备,有极高审美价值,如第78窟主尊坐佛魁梧强健,第44窟坐佛慈悲宽悯,第133窟9号龛弟子笑意盈盈,第121窟菩萨与弟子“窃窃私语”,第123窟“童男”“童女”纯真稚嫩等,充分体现了麦积山石窟造像浓厚的地域特色。

麦积山石窟受阴湿多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壁画保存较少,但价值极高,题材丰富,构思精妙、技法娴熟。主要包括说法、本生、经变、千佛、礼佛等内容。如第127、135、26、27窟大幅经变和本生故事画,构图宏伟、人物众多,是中国北朝壁画艺术的典范之作。特别是北周时期创作的第4窟“薄肉塑”伎乐飞天,人物面部、手、足等以浅浮塑形式表现,衣裙、飘带、乐器、香花等则绘制而成,将绘、塑技法结合在一起,使整幅壁画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

麦积山石窟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来自于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同时,以其明显的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主要建筑

第4窟

第4窟又称上七佛阁,横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整个洞窟依山而建,屋顶为庑殿顶,在山岩上凿出屋脊、鸱尾、瓦垅等。下部并排开七间四角攒尖帐形佛龛,佛龛上雕火焰宝珠和鳞片网珞花饰,下垂帐幔帷幕,两端分别塑龙、凤、象头等祥瑞的动物,口中衔垂地流苏。在龛的内部,四角各雕一个八角形帐柱,在帐柱和帐杆交接处作一莲蕾的装饰,莲蕾既是结构的需要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完全是按古代供佛的宝帐而设计和雕凿的。

每龛内供一佛,共七佛。前檐有八根大石柱,每根高7.3米,直径1.2米 ,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有大斗、额枋、齐心斗、散斗等建筑构件。屋顶有天花板,每间有六块分格,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全国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仿宫殿开凿的洞窟,其他如敦煌、云冈、龙门、天龙山等石窟中的同类窟龛无论在整体规模上或是细部的装饰上都远逊于这个洞窟,当年所用人工难以数计。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的一次大地震中,中间的六根石柱连同上面的屋顶都轰然塌毁,仅余东西两侧靠近山体的石柱及一小部分天花板。

由于受地震的破坏,窟龛内外的大型塑像均非北周时期原作,而是经过北宋的重修。中间一龛内作一佛二弟子六菩萨,其余各龛均为一佛八菩萨,但每个龛内三壁上方的影塑千佛为北周作品,精工细致。龛外每两龛之间塑一护法像,共计八身,称为“天龙八部”,是佛的八部护法,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迦,其职责是护卫佛法。洞窟的左右两侧,各塑一金刚力士,为北宋作品,身高四米有余,均上身袒露,腰围战裙。一个手拄金刚杵,双目怒张,阔口大张,似乎在大声呵斥敢于作乱的鬼怪和亵渎佛祖世间小丑;另一个双拳紧握,嘴唇紧闭,双目怒视,似正欲对鬼怪施展其无可阻挡的、超越凡人的力量。两金刚造型坚实有力,动作勇猛,肌肉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夸张,把力士塑作得刚健威猛,无所畏惧,是宋代雕塑中的上乘之作。在金刚力士的上侧各有一小龛,一龛内塑一老者形象,另一龛内雕塑一菩萨,是文殊菩萨与维摩洁辩论佛法的场景。

在7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为北周原作,未经后代重绘。每幅宽3.5米,高1.9米,每幅中有四身飞天,两两对飞。飞天或弹奏乐器,如阮、笛、拍鼓、钹等。或手捧供物,如仙果、香熏等。与其他壁画不同的是这些飞天的脸部、胳膊、手、脚等这些身体的裸露部分是用浮雕的手法塑出来的,泥层最大厚度不超过5毫米,一般在2~3毫米之间;而其他部分如身体、衣裙、飘带等是描绘出来的,这便是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薄肉塑飞天”。这种做法是匠心别具地把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平面的和立体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而且做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让这些飞天有一种破壁欲出感觉,立体感强。同时飞天的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飞天衣带飞扬,虽是静止的画面,但却给人一种满壁生风的感觉,这种艺术效果当时是雕塑或壁画任何一种单一的手法都难达到的效果,这种作法在全国仅此一处。

第13窟

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第13窟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佛面形圆润饱满,螺纹低平肉髻,顶有肉髻珠。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眼角上挑。高鼻阔口,下颌丰满。两耳紧贴后颊,短颈端肩,颈部阴刻三道蚕节纹。坦胸鼓腹,倚坐姿,双脚踩于仰莲台上。内着偏衫,外穿垂领式袈裟,服饰表面堆塑数道流畅舒展的衣纹线。双手已失,从残迹推测原左手抚左膝,右手齐胸,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佛双膝以下部分泥皮全部剥落,石胎外露,岩层表面整齐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方形柱眼及部分残存木桩,可知此类大型佛像制作流程为先在崖面雕凿出大形,然后在石胎表面等距凿出大小、深浅不一的桩孔,插入缠有丝麻的木楔。然后再敷泥塑形,精雕细塑,最后加以妆彩。既能减轻塑像的重量,又可以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充分彰显出古代雕塑家们高超娴熟的创作技艺水平。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高13米。束发高髻,头戴高花冠,宝缯自耳后垂至双肩。面容饱满圆润中透着一丝清秀,弯眉细长目,鼻梁直挺,双唇紧密,下颌丰满。短颈端肩,挺胸敛腹。身穿袒右偏衫,下著贴身长裙。帔帛横膝前一道后,搭肩绕臂,沿身体侧下垂至脚面。胸前缀饰一串联珠状璎珞,现多已残毁无存。左手自然下垂,微曲于膝前,执一净瓶。右手横置于胸前,持一莲叶及莲蕾,跣足立于仰莲台上,神态恬静安逸,身姿婀娜挺拔。佛右侧为大势至菩萨,高13米,装束、神态等大致同左侧菩萨,左手上扬至颌下,掌心托一圆莲。胸前缀饰璎珞。体态挺拔之中略显敦厚,仍有北周造像之遗韵。

第44窟

麦积山石窟第44窟,正壁的主佛,有“东方的微笑”之称。菩萨低眉,不声不响,笑对众生。这座佛像有着“东方的微笑”之誉,有研究认为,它依照了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的形象,是武都王为纪念母亲而塑造的,因此气质格外慈祥,极具女性化特征。

第98窟

第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1978年在山体加固工程期间,沿造像边缘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喷锚加固,立面整体呈竖长方形,通高14米,宽10米,进深1米。造像正中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均做过维缮,原貌已基本无存。现佛像头顶为低平细密的螺纹发髻,正中置肉髻珠,具有较浓郁的宋元佛像发髻特征。面部敷红色重彩,前额宽颐,下颌削瘦。双眉弯曲,上有三重弧线,两眼平视,眼角略下撇,下眼袋突出。高鼻阔口,嘴角下敛。双耳较短,且略外撇,颈部阴刻三道蚕节纹。整体塑作带有较多明清泥塑特征。佛短颈削肩,袒胸鼓腹。

佛内束长裙,衣带打结下垂,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一角于腹前左上绕,斜挂于左肩钩钮之上。下摆表面阴刻刚劲流畅的衣纹线,表面施有红、白相间的田相格图案。左臂曲至胸前平伸,手部仅存木质骨架,手印不明。右臂抬至右膝上侧,掌心向下,执袈裟一角。跣足立于升腾的卷云之上,体姿挺拔飘逸。左侧胁侍菩萨除裙裾尚存外,其余部分已全部剥落无存,石胎外露,大形尚存。可见头、胸部位有细密排列的小形桩眼,而颈、腹、膝等部位有横向排列的大口径方形柱眼,部分桩眼内木桩遗存。从衣裙装束风格分析,其残毁时间不晚于明代;右侧胁侍菩萨保存尚好,具有鲜明的北周至隋代造像特征。菩萨面部侧向主尊立佛,戴三瓣式高花冠,宝缯于耳后垂及肩部。面容方圆饱满,弯眉细长目,双眼微启下视。悬鼻小口,细颈端肩,发辫分三缕搭于双肩。袒胸鼓腹,内着偏衫,下著长裙,帔帛于胸、腹之际做两道弧形下垂,搭肩绕臂后,贴双膝垂至脚面。饰宽边项圈及手镯,帔帛表面缀饰华丽的璎珞。左手微曲于左膝前,执一桃形玉环。右手上举齐肩,掌心向外,托一莲蕾。跣足立于圆莲台上。

第121窟

第121窟平面方形覆斗顶窟,高2.53米、宽2.36米、深2.13米。正、左、右三壁开深龛,各塑一佛,均经过宋代重修,但经过仔细观察,宋代的重修只是在表面,而内部北魏的原作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正壁龛内上方两侧有小型的圆雕弟子塑像,每侧五身。

正壁龛外两侧,各有一组一菩萨一弟子的造像,佛龛右侧的一组菩萨和弟子双肩相互轻靠,头侧向一起,面带甜蜜的微笑,似乎是在悄悄地耳语,这便是著名的“窃窃私语”。弟子的双手掌根微微地靠在一起,而上部则微微张开,整个手掌似开似和,好像是在轻轻地鼓掌。菩萨和弟子均是一正一侧而立,侧立的菩萨衣着自然下垂,而迎门而立的弟子的袈裟衣袖下摆则微微地向两侧敞开,好像是一股轻风从窟门吹入,袈裟衣袖被风轻轻荡起;久而视之,似乎就可以感受到一缕清风拂面而过,荡入肺腑。古代艺术家对这一细节恰到好处的把握,使这一组雕塑又增添了无限的生命力。

第127窟

第127窟为平面横长方形帐形顶窟,窟宽8.0米,深4.0米,高4.0米。前壁开门,正、左、右三壁各开一龛,供三佛,其余壁面均绘满壁画,是麦积山石窟壁画最丰富的洞窟。窟内各壁及其窟顶分别绘制了西方净土经变、维摩经变、涅槃经变、地狱变、睒子本生、十善十恶、帝释天出行、七佛等佛经内容,这些经变故事画都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经变故事画。

《睒子本生》壁画长7.2米,高1.4米,由国王出行、射猎、误射、睒子倾诉、探望盲父母、盲父母哭诉、天神相救等画面组成,以连环画的形式,将不同的情节连续地展现开来。画面上的山川河流、树林巨石的构图及技法在中国早期山水画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美术欣赏和研究价值。

窟内东壁上方绘制有《维摩诘经·香积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笔法流畅飘逸,技法纯熟。画面右侧的文殊菩萨稳坐于宝座之上,后有华盖;左侧是维摩诘居士,很随意地坐在华丽的方帐之中。

窟内西壁绘有西方净土变,宽5米,高1.6米。画面正中阿弥陀佛端坐于佛座上,后有殿堂宝盖,前有阙楼对峙;两侧大树参天,树下各有四人跪坐于地,各持箫、笙、筝、腰鼓、铣、埙、阮等乐器鸣乐演奏,中间有两身伎乐天轻舒长袖,应弦起舞,再前有一面大型建鼓,两侧各有一人和乐击鼓,天空中还有数身凌空舞动的飞天。整个画面僧众云集,歌舞升平,一派诱人的极乐世界的景象。

窟顶部分绘帝释天出行,帝释天稳坐于四条龙拉挽的宝车上,车后旗帜随风飘荡,前有众多的菩萨、飞天引导,后有力士相随。画面中菩萨、飞天的衣着飘带和旗帜的旌带占了绝大部分背景,下笔如走龙蛇,一气呵成,笔法流畅,丝丝缕缕、自如飞扬,如清澈的河底中顺水飘荡的水草,纷然而不杂乱;又如天空中被风吹动的流云,轻逸而又飘然。

正壁龛中为石雕的一佛二菩萨,佛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面带微笑,清俊飘逸,右手作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在佛背光的艺术处理上,十二身飞天在背光边缘凌空飞舞,或弹拨琵琶、阮咸、古筝,或吹奏横笛、排萧,神情体态各异,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并且巧妙地利用飞天飞扬的衣裙飘带形成背光中的火焰纹图案,初看火焰跳耀,细视飞天翩跹,优美和谐,韵律感强。

左右侧龛中为泥塑一佛二菩萨,主佛经宋代重修,菩萨为原作,东壁龛内的菩萨一个躬身向佛,右手托供品,表情恭谨;一个直身而立,头戴小冠,面形俊秀,身材挺拔;恭敬的神情之中露出淡淡的的笑意,似乎是为身处纯净圣洁的佛国净土而感到心神愉悦,爽然轻笑。

第133窟

第133窟第9龛(kān)的北魏小沙弥是麦积山石窟必打卡的点位之一,这个小沙弥身高不足一米,面部似一个不满十岁的孩童,俯身去看他的脸,就会发现那可爱脸庞上甜甜的微笑,天真烂漫,让观者不禁也会心一笑。

第135窟

第135窟位于西崖东上部,俗称“天堂洞”。此洞窟的独特之处在于窟门上部有三个呈“品”字形的方洞,是洞窟的三个明窗。古代工匠在开凿这个洞窟时,先从上面的三个明窗开凿,开到一定深度以后,再下开凿施工,这样就是同时展开了三个工作面,极大地加快了施工的度。开凿到下部后再把窟门打通,从门口把凿下的碎石运出洞外。这种上向下的施工办法,就避免了从窟门开始施工然后再仰面向上开凿时不便用力和容易塌方的弊端,既省工省力又保证了安全,施工方法极为科学。在开凿完以后,阳光从上部的三个明窗射入,又解决了窟内的采光问题。同时,使窟内的空气形成了良好的对流。

在洞窟开凿之初,这个洞窟原本是一个三佛的布局,开凿于北魏,即正壁正中一龛和东西壁的两龛,但北周在正壁两侧增开了两个佛龛,形成了五佛布局。正壁正中一龛塑有一佛二菩萨的圆塑造像,佛高1.23米。顶作高肉髻,目光俯视,长方面形,细颈削肩,手作施无畏与愿印,手指略残。外披双领下垂袈裟。左右两侧胁侍菩萨,身高均为1.38米。体躯扁平,贴壁而塑,上身微微前倾俯视。顶束扇形高髻,脖颈细长,两肩削窄。前额较宽,两颊略瘦,肩头有圆形饰物。双目半睁,嘴唇轻启,微露笑意。面容清秀,神情专注,表现出聆听佛法时的虔诚面容恭谨之状,是典型的“秀骨清象”型造像。

窟室前部立着一佛二菩萨三身石雕造像,佛高1.9米,为整块岩石雕就,石质坚细,雕刻精美。主佛作漩涡纹高肉髻,面相长圆,穿宽博的袈裟,袈裟的衣纹雕刻流畅自如,赤足站立在仰覆莲台上。特别是在佛双手的雕刻上独具匠心,左手作无畏印,手掌独立下垂,而这对于石雕在雕凿过程中的手里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匠在手掌背后和衣袖之间雕刻了一朵莲花,并且在拇指与食指之间雕刻了一个莲子,这样不单是解决了石雕的受力问题,而且还起到了装饰效果。

文物价值

综述

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来自于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同时,以其明显的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同时也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宗教价值

麦积山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艺术价值

麦积山石窟真实地反映了北魏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

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建筑价值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麦积山石窟作为石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为了挽救麦积山石窟,国家文物局召集专家对石窟提出了维修方案,在否决了将西崖石窟整体搬迁下山、用8根大柱子顶住风化层等两个方案后,确定了用钢钎、锚杆将风化层钉在山体上,以保存完整的石窟风貌方案。这个方案是在崖体上用钢筋作网,喷上20至30厘米的水泥砂浆,最后把表层做旧。此后,国家文物局投入300万元人民币开始对石窟进行维修,维修工作于1984年结束,工程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维修工程结束后,麦积山西崖石窟被紧紧地钉在了山崖上。第一次保护工程,2300多根锚杆,改变了山体内部分水流的走向,致使部分石窟遭到了更为严重的水害,其中最为严重的是94窟、191窟等,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对这些破坏严重的石窟壁画实施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2006年11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与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筹资100多万元,运用现代化手段对麦积山渗水治理的二期工程基本结束,除对山顶的徽细裂隙进行了防渗注浆外,还在该石窟崖壁运用了打孔引水的手段,终使石窟内的渗水得到控制,保护了石窟的塑像和壁画。

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7年10月,麦积山石窟首次系统对洞窟现状进行调查评估,经过初步摸底,221个洞窟被分为3个风险等级。其中一级风险最为严重,有32个,它们或整窟或局部存在崖面坍塌、壁画脱落等潜在风险。二级、三级洞窟病害发展较为缓慢,保存状况良好。距地面约80米的麦积山石窟第4窟,为一级风险洞窟。主佛西侧背光出现了大面积严重空鼓。岩体风化、渗水,起甲、空鼓、酥碱等,是麦积山石窟的主要病害类型。加之麦积山石窟地处林区,气候潮湿,保护工作还面临潮湿环境下病害修复、微生物病害防治等难题。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

交通指南

乘坐天水公交5路天水公交16路天水公交34路天水公交60路麦积山站下车即到。

参观路线

应急一号线:入口东门、经168石台阶、3窟、4窟、5窟、天桥、98窟、191窟、西崖出口。

应急二号线:入口东门、经9窟、13窟、15窟、43窟(特窟)、44窟(特窟)、中区通道、78窟(特窟)、74窟(特窟)、94窟、191窟、西崖出口。

参观须知

景区门票

麦积山石窟全价票为80元/人。

半价政策

免票政策

游客每十人为一组,每组讲解费一级讲解员160元、二级讲解员140元、三级讲解员120元,外语讲解每次160元。

一类窟(133窟、135窟、127窟、121窟、123窟、062窟、142窟、076窟),收费标准为每人每窟160元;二类窟(043窟、044窟、074窟、078窟、102窟、115窟、155窟),收费标准为每人每窟100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