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10:32
文县天池,又称洋汤天池古称“天魏湫”,因湫在天魏山上而得名,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支流洋汤河上游,水域面积0.8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75米,平均水深29.3米,蓄水量2578万立方米,湖面海拔1728米。天池形如葫芦,九曲十八弯,是国内有名的高山湖泊。湖畔建有洋汤庙,回廊中历代文人题咏甚多,岁月更替,湮于荒草,20世纪90年代重修。
文县天池,即洋汤天池,旧称天魏湫,为国内著名的高山堰塞湖类型的淡水湖泊,地处文县县城北约100千米天池镇(原屯寨乡)天池村,海拔1750米的山地上,天池四周有9个大湾和108个小曲,湖面呈葫芦形,长2.15千米,最大宽度0.65千米,水域面积0.88平方千米(约1200亩),周长20余千米,最大水深75米,平均水深29.3米,蓄水量2578万立方米(一说3200万立方米),湖面海拔1728米,水体透明,无污染,堰塞坝高约90.0米,坝顶宽150~200米,由西向东倾斜。
文县天池为一典型的高山堰塞湖。成湖于宋代之前,系因地震引起月流山山体岩崩,在月流山与骑马山之间形成岩流堰塞坝,将洋汤河上游一北支山涧注堵,遂储水而成湖。堰塞坝相对高度90米,坝顶较平坦,顶宽度150~100米由西向东自然倾斜,坡度约有100°,坝临池一侧坡度较缓,在25°左右;背池一侧坡度较陡,大约在35~40°。
同时,原始地壳不同部位受到强烈的挤压、拉伸和扭动,产生褶皱、断裂或扭曲。并伴随火山爆发和地震,出现高高的隆起和深深的沉降,构成了独特的地质骨架,形成了神奇的高峰、峡谷、水网、湖泊,留下了众多的火山遗迹和地震遗迹。
文县天池的湖水,既是流域内地表水的总汇,又是地下水在天池的露头,由于地热作用,在冬天,湖水温度仍能保持在18℃左右。其湖水的特种化学成份、气体成份、矿化度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科学分析。但是经初步化验,天池水的锶含量为0.582毫克/升,属富锶饮用矿泉水。其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1994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测量数据显示:天池池长2.15千米,最宽0.65千米,平均宽0.41千米,面积0.8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82.1米,平均水深20.3米,相应容积0.257×10立方米。
文县天池,是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龙江的支流洋汤河的源头之一。湖水经由堰下五指洞渗出,泻入天池脚下的洋汤河。洋汤河,旧志称洋汤水,是文县境内流入白龙江的四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文县天池乡
文县天池地处川滇南北构造体系和秦岭一昆仑山东西构造部位的结合部,又是祁——吕——贺山字构造体系的拐角处,形成孤形构造带,各种地形纵横交错,更有许多旋扭与斜交,地质情况十分复杂,是历史上著名的多震地区之一。
天池位于插岗梁山区,插岗梁,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大娅壑分二大支由西北向东南伸展进入文县,其一是野猪关梁子,经文县白水江以北,白龙江以南地区,主峰净各留山(海拔3640米)顺中寨一路到石鸡坝乡种树坪止,即中路河与白水江汇合处:其二是阿尔格梁在中寨乡白马池总梁的穷药山(海拔4152米),至此又分为三支∶第一支向西北,主峰在天池乡洋汤天池以北的乱山子(海拔3740米),再向东南形成羊虎山(海拔3077米)到桥头乡的安子坡,临江乡及舍书乡,即白龙江西岸洋汤河与白龙江汇合处、龙巴河与白龙江汇合处止;第二分支主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向东南形成高楼山,其主峰金子山(海拔3113米)经尚德镇放马山(海拔2952米)到玉垒乡的白龙江、白水江汇合处止;第三分支主峰五花山(海拔3983米)沿堡子坝乡西侧至石坊乡东峪口,即白水江与马连河汇合处止。这些山岭形成文县白水江以北、白龙江以南插岗梁山地。天池周山体有月流山、麦地梁、雨家山,草坡山、骑马山等,高度都在3500米以上,池面海拔1728米。
文县天池区域,属大陆性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湖滨地形起伏多变,海拔差异悬殊,加之森林植被调节,气候呈多样性变化,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海拔在1100-1700米之间的山区为暖温带,海拔在1700-2000米地区为中温带,随高程上升,温度下降,雨量增加,呈阴湿多雨特征,寒温带为2000米以上的高山寒冷阴湿区,冬季冻土层可达30厘米。
文县天池湖面海拔1750米,水面0.12万亩,四周浅中间深,最深为75米,天池四周群山起伏,植被良好,水体常年透明度大,终年水温较低,池中生长有裂腹鱼类和蚌类。1984、1985年文县曾在天池人工大量投放鱼苗。开展人工养殖。
文县天池地域内,森林资源丰富,天池森林公园,总面积4.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70万亩,有林地2.9万亩,疏林地0.5万亩,灌木林地1.30万亩。
文县天池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公路有:
赵天公路(文县乡公路X496),从甘川公路桥头乡赵家坝起,入洋汤河谷经桥头。屯寨两乡,至洋汤天池,全长27.5千米。1957年12月开工,分三段修建,1975年完成全线工程。完成土、石方25.8万立方米。1987年,国家以工代赈投资28万元进行改建整修。1989年前,四级路20千米,等外公路7.5千米。2003年进行了改造,后三级19.5千米,四级 8千米。
运营有文县内班线:文县一天池93千米。
2007年,完成天池景区公路(连接国道212线),建设规模28千米,总投资 1680万元,公路等级三级。
文县汽车客运站,位于文县县城滨河路。分别发往武都、桥头、临江、口头坝、铁楼、碧口、九寨沟、成都、兰州、西安、汉中、天水等地。可到达文县天池、五花山、白马河、碧口碧峰沟、碧口石龙沟等景区点。
截止2007年,洋汤天池有机动旅游船3只,年平均客运0.25万人(次)。
1958年,开工修建由屯寨乡天池至梨坪乡赵村的天池渠,日出勤人数5.2万余人。天池渠苦战一年,投劳48.15万个,工程费开支11.77万元,完成开挖渠道18.41千米。
文县天池景区,由饮马池、仙女池、盆景池、天魏山、天门山、天门大峡谷、天门山瀑布、卧龙坪、曙光坪、奇石滩、观音崖等景区(点)组成。整个景区面积达150平方千米。
天池景区东南低,西北高。景区入口处洋汤寨最低海拔1233米,雄黄山最高海拔4187米,属典型的亚热带向北暖温带过渡区,立体垂直气候。区内地形地貌复杂、独特,生物物种繁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地震地质遗迹众多,构成了景色多变幻,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
2018年1月份,文县天池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4年,屯寨乡更名为天池乡。天池乡,原名屯寨乡因驻地在屯寨村而得名,是古代文县四大边寨之一。2004年10月改为天池乡,后又改镇,乡政府驻地屯寨村,辖8个村,即屯寨、芝麻、鹞子坪、关坪、李村、白马庙、王家庄、天池,35个村民小组。(截止2007年数据)
境内山高沟深,大部村落在洋汤河两岸高半山,虽有公路通洋汤寨,但山村多,交通不便。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洋芋、花荞、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药材、花椒、辣椒、核桃、油料。尤以辣椒产量大、质量好远销省内外。境内洋汤寨一带盛产名贵药材虫草,人工培养虫草的科研工作亦正在洋汤寨地区进行。
1989年粮食总产1349吨,人均占有226公斤;2007年,粮食总产1612吨,人均占有粮234公斤。1989年,经济总收入217.10万元,人均纯收入313元;2007年,经济总收入1106 万元,人均纯收入1099元。
洋汤庙,位于县西60千米处,今屯寨乡。旧志载:唐进士岐山龙尾沟人蹇雷宝任广昭节度使,为避安禄山乱,弃家修道,卒于此为神。宋敕封为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
天池乡洋汤寨村遗存有清代李应升靠经营中药材发家后建的四合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为两层土木结构悬山穿斗式一门两进日字型转角楼,以雕刻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环境舒适雅致,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格局,现为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