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1 16:26
天目贝母(学名:Fritillaria monantha Migo)是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植株长45-6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约2厘米。叶通常对生,有时兼有散生或3叶轮生的。花单朵,淡紫色,具黄色小方格。蒴果长宽各约3厘米,棱上的翅宽6-8毫米。花期4月,果期6月。
植株长45-6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约2厘米。叶通常对生,有时兼有散生或3叶轮生的,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0-12厘米,宽1.5-2.8(-4.5)厘米,先端不卷曲。
花单朵,淡紫色,具黄色小方格,有3-5枚先端不卷曲的叶状苞片;花梗长3.5厘米以上;花被片长4.5-5厘米,宽约1.5厘米;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花丝无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5毫米。蒴果长宽各约3厘米,棱上的翅宽6-8毫米。花期4月,果期6月。
分布于中国浙江北部(西天目山)、河南东南部(商城)、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和湖南(西北部),在湖北建始、宣恩一带有栽培。生长于海拔700-1200米的林下、水边或潮湿地上。
当天目贝母植株叶子枯萎、茎杆变黄,即可采收。采收过早种子不饱满,过迟茎杆倒伏易靏烂。采果时间应选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用枝剪剪断茎杆,理齐扎成小把,悬吊在室内通风干燥处晾干,不得烟火熏烤。在9月份,把蒴果搓碎,脱粒挑选出饱满的种子,并及时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4小时,捞起后与湿砂拌匀(用砂比例为1:2-3),再用净棕片包扎好。在田间挖个深约15厘米左右的土窝,放下棕包,盖土3-5厘米。为保持土壤湿润,需经常观察,并视情况浇水保湿。每隔15天解开棕包搅拌1次,以便包内种子受到的温、湿度均勾。12月中旬开始就要经常观察种子是否萌动,当有8-10%的种子胚根突破种皮即可播种。注意种子的根芽不能超过种壳的长度,否则易断,不易成活。
选择排灌方便、坡度不大、土壤肥沃的地块做苗床。将土块深翻20-25厘米,整细土块,除去杂草,施足底肥,并将地块做成宽1.3-1.5米的厢面,为播种做准备。先将厢面湿润的细土剖在两旁作盖土用,盖土不能太厚,以2厘米为宜。也可盖肥土,即将事先准备好的陈火土、细渣土肥作盖土盖在种子上。用种量300千克/公顷,以种子不重垒为好。
播种后要搭棚遮荫,表土干燥时要洒水。追肥可用农家肥、浠粪水、陈水土等,用量不宜过大,也可将尿素、硫铵(1-2千克/亩)配成5-10%的浓度喷酒。移栽地的选择及整地选择疏松阴坡或半阴半阳的早阳坡,含腐殖质多的肥沃地最好。天目贝母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只要不是过于板结的粘土、漏砂地便可。由于其鳞茎怕积水,所以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坡地,坡度以15-20度为宜。由于天目贝母主根粗壮,根须相当发达,根毛旺盛,所以要求深翻土地(以30厘米为宜)。土地深耕后把土块整细、耖匀,并将杂草及前茬作物的根蔸除净。此外,筑箱开沟是栽培天目贝母的重要措施之一;将厢面筑成瓦背状,以免渍水,并顺山坡开成长厢;根据坡度的不同开沟,沟深10-20厘米;在田块顶端开一条30厘米深的拦水沟,并在厢的中部开若干条腰沟。
小鳞茎移栽:由于当年苗小,只有一片真叶,不便移栽。第2年5月至6月当小鳞茎长至玉米粒或黄豆粒大时即可移栽。
田间管理:既可在地里预留一行包谷地,种包谷(不能种得太密)遮荫,也可在地块搭棚遮荫,还可在地里盖上一层包谷杆(削去枝叶,一根一根摆平),上面再盖一层薄土,这样既可通气,又可降温。
移栽到大田的天目贝母,2年后当倒苗时即可起挖,这时的基最饱满充实。收获的贝母茎应及时加工,否则影响其折干率。
干燥的鳞茎可以入药,化学成分含有生物碱类:炉贝碱、川贝碱、青贝碱、白炉贝碱、松贝碱等;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主治化痰止咳,清热润肺。对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略痰带血有疗效。
天目贝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
2024年4月,宁波植物研究专家林海伦在宁波海曙区龙观乡,发现疑似天目贝母的野生植物生长。经查阅新版《浙江植物志》,以及请教相关植物专家,确认该种为宁波新记录种类——天目贝母。四明山区又新添一个重量级的珍稀植物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