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8 08:39
天目釉即黑釉,瓷器釉色之一,施黑釉的瓷器称黑釉瓷。黑釉瓷在宋代由浙江传至日本,被称为“天目”。
天目釉即黑釉,瓷器釉色之一,施黑釉的瓷器称黑釉瓷。初见于东汉时期,与青釉同窑烧制,至东晋时,新江德清窑黑釉瓷色泽光亮如漆,形成批量生产的规模,宋代建窑,古州窑也烧造黑瓷,以建窑最为著名。北宋晚期烧制内府用茶具,在黑釉上利用铁的结晶,烧出了“油滴”、“兔毫”等不同图纹的品种。黑釉瓷在宋代由渐江传至日本,被称为“天目”。
建窑窑址在福建省建阳水吉镇,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南宋为极盛时期,终于清代。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建窑黑茶器,深受日本茶道喜爱,把历代保存下来的建盏视为国宝。按其釉色、纹样、产地、收藏者等不同而各有其名称,如变天目、灰被天目、白天目、油油滴天目、玳瑁天目、兔毫天目、鹧鸪斑天目、星盏天目、木叶天目、吉州州天目、河南天目、德德清天目、山西天目、山东天目、红油油滴天目、濑户天目、妙国寺天目等。
南宋灭亡后,油滴釉工艺逐渐失传,建国后,轻工部组织一系列的恢复性研究工作,山东淄博立足于华北油滴釉的基础上,较好的恢复了传统油滴釉的配釉和烧制工艺,当时,博山美陶厂曾接受过来自日本的油滴釉产品的订单,后因烧成难度大和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再度沉寂。
此后,山东有诸多的能人志士继续研究此项工艺,尤其是宁庭业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此项工艺技术的恢复和研发,他使用土石原矿制作的雨点釉作品基本还原了宋元时期的雨点釉风格。
宋代雨点釉(油滴釉)
( 图1:宋代雨点釉)
尔后,宁老师结合现代陶瓷制作工艺,抛弃原有的纯土矿原料的釉药配方,进而通过不同的化学试剂的配比,使用二次施釉的方法,于2008年发明红色雨点釉,并申请发明专利。
图2:当代红色雨点釉
建阳窑,简称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宋代名窑之一,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池墩、芦花坪一带。
建窑创烧于唐代,主要产品为青釉瓷。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极为盛行,主要烧制黑釉瓷、青瓷、青白瓷等,最终在清代结束。
建窑以黑釉瓷闻名于世,古代文献中称为“乌泥建”、“紫建”、“黑建”。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被称为“黑釉盏”,其造型酷似漏斗,口大足小,分敞口和合口两种,其中敞口的较多,底部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建窑原是南方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求,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足底有“供御”、“进盏”铭文。
黑釉盏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由于瓷胎含铁量较高,因此黑釉盏一向有“铁胎”之称。其釉质润泽,釉色乌黑,器物内外皆施釉,外釉接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厚挂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名贵的品种。兔毫盏,因在釉面上闪现状如兔毫般银光闪烁的丝条纹而得名,按其釉色又分“金盏”、“银盏”和“蓝盏”,而“蓝盏”尤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看见其釉面开出细小的蝉羽纹,点缀着些像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弯弯曲曲宛如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变化无穷。油滴盏,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的小圆点,星罗棋布,经日光照耀,犹如油滴般晶莹闪烁。鹧鸪斑釉,其釉面呈现状如鹧鸪赤紫相间的羽毛一样的斑纹,令人扑朔迷离。“曜变”则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从器表的薄膜上所焕发出来的黄蓝绿紫等色融合在一起的彩光,变幻莫测,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
为天目釉的一种种类。油滴天目釉因制作技术之独特奥妙、千载难逢而成为古今中外的传统名釉,古今中外陶瓷业界所追求的目标,用其生产出来的瓷器特点是稳重、美观,且富于变化而成为陶瓷业中的艺术珍品,传世佳作并不多见。
最珍贵的则是曜变天目盏。曜变天目釉层透暗蓝,釉面散布着许多黄色或浅黄花色斑点,斑点周围闪耀着一圈紫蓝色的霞光,斑点随光线入射方向而改变其颜色,呈现红、蓝、绿等色彩或闪射金光;不同角度观察,其颜色各异,光、色变化奇妙,为语言所无法描述。油滴天目的特点是在黑釉上布满许多银灰色的圆晶点,似“夜空星辰”,为银油滴;如圆晶点
呈金黄色,则为金油滴。兔毫的产生,主要是形成油滴的铁结晶和釉都向下流动,由于流速的不同在黑釉中透出美丽的褐黄、蓝绿、淡棕或铁锈色的兔毫状流纹并富有立体与空间感,其色调偏金黄者称之为金兔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