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香市

更新时间:2023-11-26 01:24

香市起于农历二月初二的花神节朝,尽于端午,每年春季香客云集成市。从北宋开始,迁延到清代臻于极盛,民国时期因战乱而稍衰,1949年后,香市因时局而渐趋冷落。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间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杭州的香市,又蔚然成为古老民俗文化的壮观场景。

简介

西湖十八景之十五

早春是杭州最美柔美的时节,溪水泛着清绿,柳丝吐着嫩黄、桃树姹着嫣红。在明媚的春光里,身穿的灰蓝布衫,肩挎“朝山进香”土黄布袋,脚穿青帮布鞋,腰扎拧黄布带,头包帕巾,发髻上斜拈一朵艳丽绒花的香客,在领队旗帜的导引下,一群群,一队队地先进岳王庙,接进灵隐寺,再依次参拜下天竺之法镜寺、中天竺之法净寺、上天竺之法喜寺,转回净慈寺;条件好的,从草桥门外的海潮寺登船,遥去东海的普陀寺。

香客们所到之处,各个焚香燃烛、然后双手合十叩头拜佛、喃喃地诉说出心里的愿望;沿途带来了香火经济的兴盛,这恢弘的场面,就是杭州城名闻遐迩的天竺香市。

《天竺香市》

扬眉

山色娥绿沟壑深,月影泄漏水深沉;

苏常宾客摇大撸,杭嘉居士转法轮。

钟磬相扰动地府,梵呗互击响乾坤;

仙山净水除瘟疫,三竺香市天下闻。

山色娥绿沟壑深

北宋咸平元年,也就是公元988年,杭州知府张去华到天竺寺向观音菩萨祈雨“应验”之后,人们就纷纷来此祈求神灵的佑护和佛祖的赐福,“三天竺”漫漫的山路,由此逐渐成为一项表现西湖传统风俗的香烛集市。

南北高峰间的天竺三寺,深藏于林壑沟谷中,从北高峰下的灵隐寺算起,由下而上排列,各个寺宇壮观、庭院敞亮景色幽深。三寺的错落毗近,历史相近教观近同,经学与诗文并茂,高僧辈出被世人誉为“天竺佛国”。这里面下天竺创建的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余年,最晚创建的上天竺寺也历经千年雨雪,乾隆爷游历杭州时,亲自为上、中、下三竺寺命名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题写了寺院匾额。

清人范祖《杭俗遗风》曾记叙,杭州的香市可分为三种,即“天竺香市”、“下乡香市”及“三山香市”,香客的成分也各不相同。

“天竺香市”为时最早,观音的圣诞是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全城老的少的、丑的俏的,无不云集,途为之塞。有忏会者,十八日晚即许出城,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灯,至庙不绝”。

“下乡香市”,是种桑养蚕的苏常锡、杭嘉湖一带的各乡村民,以一乡一村结伙成队乘坐载香的杉船,延大运河来杭城,停泊在松木场、拱宸桥一带。他们以船为家,自带糕粽为食,最多的时侯迁延达千百多只,宽阔的河道也堵塞无隙。下乡香市的香期,为时多达一个多月,给杭城带来了空前的盛况。

“三山香市”,三山是指天竺山、小和山、法华山。苏杭各地的民间都有“香会”组织,类似于现代的协会。香客由长者领队指挥,数十、百十成群,肩跨黄香袋,腰拧红带,头裹帕巾,结伴而行,总要在一天整天内,行程百余华里,烧遍三山之香,名曰“翻三山”。“翻三山”的情趣之处在于提灯夜行的场景,夜幕低垂,串串烛火如盘蛇,绕着山路蠕动,煞是动人。

月影泄漏水深沉

天竺香会,是西湖春季最热闹的民间庙会,以朝拜天竺寺的观音为主,香会分三期,地点也分布广泛。

每年的二月十九是观音诞辰日,也是香市的开始,香火最盛大。期间杭州城里城外的茹素人家,十有八、九都赶往三天竺烧香,瞻拜玉面。此间的灵竺道路上,人们摩肩接踵,沿途茶楼酒肆,莫不利市数倍。川流的人群促使道路两旁临时搭建的摊贩林立,十里八乡的食点,手工艺品、土特产莫不均云集于此,形成了集市。

接下涌来的来是苏常锡、绍嘉湖一带的香客,他们来天竺敬香,还有“行大蜡烛”的场面,他们将几十斤重的大蜡烛用竹滑笼住,两人双肩抬着,前面还有打旗的,后面还有敲锣鸣道的,将到禅寺时点燃、回程时熄灭,携回家中,用来照亮蚕房,认为有观音的护佑,可消灾免难获蚕花利市。

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生辰,过去杭州外的东岳大帝行宫有五处,法华山东岳庙是最大、亦最兴盛的,期间要举行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由仪仗队开道,“清道校尉”开路,后面是八面抬锣,鸣锣喝道,四面是执事仪仗队,举着有“回避”、“肃静”的虎头禁牌,铁钺、金瓜、彤弓、玄矢兵器林立,龙风、虎豹、金鸟、玉兔旗帜招展,这些校尉后是“锦衣将军”护驾,火铳队押阵。

接着是高照,一面绸缎大旗,上绣“敬神如在”,旗杆是大毛竹做成,有三、四丈长,由一个彪形大汉擎着,边走边舞,时顶在头顶、后颈、前额,时托在手臂、手心、拳头,作出各种耍弄绝技。行进的队伍遇到供棚时,护驾的十二支铳,同时向天空燃放,但见火星四溅,震天撼地。

接下的队伍就是赛会,由各行各业、各村各坊所派出的“会货”化妆表演队伍,表演着乐队、舞龙、舞狮、高跷、抬阁、调无常、舞判官,还有舞刀弄枪等武艺杂耍技能。

之后,是提着香炉的提炉队,端着神器的迎神队,最后才是侍卫蜂拥护的神轿,轿中端坐着金装的“东岳大帝”。神轿供棚时,迎驾人等都要跪接,善男信女高念念佛经。

到了六月十九的天竺香会,就以杭城人为主了,不过场面也十分的热闹,以夜间郊外巡游为主。

明清时,杭州十座城门到了晚间是必须关闭的,所以夜游西湖的雅客,须于城外找借住宿的处所。惟有每年六月十八的整夜,官府为了便利城里市民去天竺进香,钱塘、涌金、清波三处城门是通宵不关的,所以,杭州人就有了“六月十八游夜湖”的俗谚。

苏常宾客摇大撸

张岱:“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上市焉,故曰香市。西湖香市景色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骨董,蛮夷闽貊了珍异皆集焉。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酝。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颌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洊饥,民强半饿死。壬午道梗,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杭嘉居士转法轮

杭州灵隐寺的西侧,有一条传统的进香山路,途径下天竺、中天竺和上天竺三座寺院,合称为天竺路。

晋朝天福年间,有位叫道翊僧人,在这里结茅筑庵。一天晚上,看见有一丝光芒在庵前的涧水里,前去看,得到一奇木,便用来刻画成了观音大士雕像。后汉乾祐年间,有僧人从勋,从洛阳捧持古佛舍利来到这里,镶嵌在观音大士雕像的头顶上,妙相庄严,端正殊好,昼夜放出白光,士子民众崇信。到了钱武肃王朝代,他常梦白衣人求修葺她的居所,醒来后有所感悟,于是修建了天竺观音看经院。而连通三寺的这条路,随着进香人的踩踏逐步演化成为“天竺香市”。

北宋咸平元年,钱塘地区大旱,三个月无雨,杭州知府张去华沐浴、斋戒,徒步走到天竺寺,向观音菩萨祈雨“应验”后,人们便纷纷来此祈求神灵的佑护,到“三天竺”寺庙瞻福,也逐渐成为西湖传统盛事中一项活动,寺庙也因此而兴盛起来。

文献记载:“宋咸平中,浙西久旱,郡守张去华率僚属具幡幢华盖迎请下山,而澍雨沾足。自是有祷辄应,而雨每滂薄不休,世传烂稻龙王焉。南渡时,施舍珍宝,有日月珠、鬼谷珠、猫睛等,虽大内亦所罕见”。

钟磬相扰动地府

1、北宋仁宗赵祯嘉祐年中,沈文通治理州郡,认为观音以声闻宣扬佛力,不应该是禅那所居,便以教易禅,令僧元净号辨才者主事,从此凿山筑室,逐渐成了规模。

2、北宋时宋英宗赵曙治平年中,郡守蔡襄奏请赐“灵感观音”殿额。辨才乃益加凿拓前山,辟地二十有五寻,殿加重檐。

3、北宋建炎四年,金兀术攻入临安,高宗飘航于海上。兀术至天竺,见了观音像,甚是喜她,便载于后车,与《大藏经》并转运到了漠北而。其间有比丘叫知完的,率领他的徒弟跟从。到了燕,在都城之西南五里修舍,曰玉河乡,建寺供奉观音像。天竺僧乃重用其它的木刻肖前像,诡曰:“藏之井中,今方出现”,其实并不是前像。

4、南宋孝宗赵昚乾道三年,建十六观堂;七年,改院为寺,门匾都是御书。南宋宁宗庆元三年,改天台教寺。

5.元朝至元三年颓毁,五年、僧庆思重建,仍改天竺教寺。元朝末年又毁于战火。

6.明朝洪武年初重建,到了万历二十七年重修。崇祯末年又毁坏。

7.清初又重新修建,当时到普陀路断,天下进香者皆近就天竺,香火之盛,当甲东南。每年的二月十九日,男女宿山之多,殿内外无下足处,与南海潮音寺正等。

从2006年起,杭州市政府对“天竺香市”进行了挖掘、恢复,再展现了前朝盛事,及它的文化、历史,佛教文化的艺术内涵。

《水调歌头·天竺香市》

扬眉

浓雾坠灵鹫,笑语响竺川,

苏常嘉绍香客,烛火众人担。

斜鬓绢花灿烂,腰带鹅黄明艳,蓝布缀双肩。

虔敬扣佛祖,殿外漫青烟。

可知否,理家易,治国难。

草民恩怨疾苦,总要找人宣。

佛主慈航普度,善解忧愁烦恼,管教众心宽。

百姓不生事,君主乐悠闲。

梵呗互击响乾坤

从灵隐到下天竺寺、中天竺寺、上天竺寺原是条崎岖的小道,是香客们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踩扩出来的,据清人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全城老的少的,丑的俏的,无不云集,途为之塞……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灯,至庙不绝”。有了这条路,两边也有了村民们经营香烛的小铺子,这就是天竺香市的老底子。

过去的香市,以经营香烛及祭佛用品为多。后来,小贩们随处摆摊设铺,除了供应日常的百货、素饭、小吃。

旧时的天竺香市,由盛及衰,而在近百年后的今天,随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又重新展现开来。当时天竺香市盛极一时。解放初期,香市因特定原因逐渐冷落,到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旅游人群的增多,香市随着又再现起来。而“天竺香市”并不是单指某一地方,而是指三座寺庙之间沿途的风景和文化。

西湖香市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唐宋年间,天竺、灵隐、昭庆、净慈、海潮等寺院,就有专供进香者住宿的“香舍”。南宋建都临安后,新春佳节期间,皇帝都要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寺院烧香敬佛。此风一开上行下效,四乡八县的农民都要在春耕之前,群结队地进城烧香拜佛,顺便也采买些农具、物品、种子,久而之久便形成了香市习俗。

西湖香市可分为“天竺香市”、“下乡香市”和“三山香市”三种,香客的成分按也各不相同。

早春三月间,进杭城烧香的是来自杭嘉湖、金衢温、宁绍及毗邻省份的香客,多为三、五十岁的中老年妇人,他们以村为帮划着大船结伴而来。香市最盛时,杭城的各码头竟停泊着上千只香船,旌旗漫天。

江南水鱼米之乡,杭嘉湖一带的农事以蚕桑为主,香客们视杭州为佛地,更祈求蚕桑安吉;它地香客则求菩萨保佑,祈得荫福、牲畜兴旺、四季平安。

西湖香市以天竺为主,波及灵隐、岳王庙、昭庆寺、老东岳、吴山。春汛来临时,城里城外的坊肆都忙着装点门面,招徕香客。各个寺庙两廊、山门内外均搭篷赶市,一时形成了“有屋则摊,无屋则敞,敞外有篷,篷外有摊”的局面,商铺店肆鳞次栉比,绸布簪耳、刀剪牙尺,米糕果点、香烛木鱼,还有泥人布玩、农耕器具琳琅满目,云集成市。

明人张岱描述道:“此时春暖,桃柳春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仙山净水除瘟疫

过去的香客们进城,一路上风餐露宿,省吃俭用,往返或步行、或划船,购得些廉价生活、生产用品,还不忘买只泥猫,回去置于蚕房以示避鼠;踏入庙宇,进香者需亲手抚摸到寺庙里的每一尊佛座、每一根殿柱,才能明示朝山之虔诚。这种场景直到今日仍然可看到,一些老年妇依次抚摸着寺庙里的佛像、罗汉、金刚、圆柱,虔诚之心,令人由衷地敬佩。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农民生活大为改善。香客进城都包租的汽车、轮船,往来接送,食宿于旅店、饭馆,红烛、香火更是插满焚炉,但年老的妇人,虔诚之心依旧不改,抚摩着心中的圣物。

更多的中年人拜完菩萨后便忙着采购。欢天喜地地涌进商场、布店、当年的百货公司,出来时,每个人手里都拎着大包小裹的时尚物品。

如今香客来杭城,不管是年长的,或是年轻的,无不趁着香会的热闹劲愉悦身心、各得其乐,各个兴致勃勃地看风景、听戏文、逛马路、游西湖、吃特色。

从2006年起,杭州市政府对天竺香市进行恢复和建设,对现有寺庙进行保护,整治周围环境,对天竺路沿街的草堋民居进行改造翻新,保护茶地竹林,整治溪流、铺路建桥,再现了天竺香市的悠远历史,浓重佛教文化,展现天竺一带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进一步发掘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天竺香市的主要功能,是以服务全国各地的佛教香客为主,为他们提供一个满意的休憩场所,建筑物由前店后居的店铺组成,依地形分为上天竺香市、下天竺香市和永清竹浪三个区块。

上天竺香市,位于中天竺至上天竺之间的天竺路两侧,展布有茶楼、饭店、休息亭,供游客休憩,在天竺路的南侧有较大的平地,供车辆停靠。

下天竺香市,位于天外天菜馆至中天竺之间的天竺路两侧,是步行购物街,沿街店铺中经营香烛、茶叶及特色旅游纪念品

永清竹浪,位于中天竺至上天竺一段的天竺路,入口位于灵隐大山门的东南方向,距离百米。青石的板路,透着古朴的味道,白墙黑瓦的村宅,铜黄色的香铺错落有致。素菜馆老底子的木排门一扇扇竖着,来天竺香市吃素斋,是杭州人的新饮食。浪中,两旁山峦夹道,沿山坡遍植翠竹、灌木和花卉,极富自然野趣,游人须步行跨溪,沿天喜山的山脚穿行,情趣盎然。

天竺筷”是杭州特产之一,这里山路两侧盛产竹子,竹筷粘着佛气很有名,实用且价廉物美,富有地方特色。

三竺香市天下闻

历史上,各朝各代在灵竺一带兴建了不少佛寺,相接连片,钟磬相扰、梵呗相闻。经过千年沧桑,这些寺院大都废圮,唯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各山一寺,香火代代接传。

步行从天竺空濛的门进去,沿着石路往前走,依次可经过下天竺的法镜寺、中天的竺法净寺和上天竺法喜寺,一路佛歌高唱。徜徉在天竺山,除到各寺游览、参拜佛容外,最为诱人的便是欣赏寺外山峦的秀色了。

从灵隐的合涧桥旁循山路而进,山色如画屏展现,依次能看到著名的山峰有灵鹫峰、莲花峰、月桂峰、稽留峰、中印峰、乳窦峰、白云峰、天竺峰。但见崖陡谷深,涧流淙淙,山岚间云影飘忽。

最著名的天竺峰,双峰削立形同天门,杭人又称它为天门山。为西湖南侧群山中的主峰,峰高455米,有湖山第一高峰之称。天竺道上七叶树、枫香、紫楠、黄檀、榆树等古树名木林立;天竺山的奇石更是神奇,特别是莲花峰一带的山石,晶莹清润、嵌空玲珑,俊秀婀娜。

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记载:“由下竺而进,夹道溪流有声,所在多山桥野店。方春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至者,名曰‘香客’。

下天竺寺

正名叫法镜寺,又称下天竺,位于杭州西湖区灵隐寺天竺路旁,西傍飞来峰,东临月桂峰。

东晋的咸和元年,也就是326年,天竺国的天山祖师慧理来到了钱塘的武林,选着依山临水的兴旺之地,广建寺院。据《天竺山志》记载,他曾建有五刹(另一说建有十寺),慧理法师首建灵隐寺后,在东晋的咸和五年(330年)创建“下天竺翻经院”,翻经院,顾名思义为翻译佛教经典著作的地方。

清乾隆时改名法镜寺,寓意是以法理为镜子,时常规范自己。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恢弘的禅寺在兵火中化为灰烬,光绪八年(1882年)再次重建,规模大不如从前。

《法镜寺偈语》

扬眉

佛家法理为明镜,日日对照谨言行,

为了解除众生苦,甘愿做烛放光明。

解放前,寺宇因长年未得翻修久,窗棂瓦脊破损甚多。1950年后,部分殿阁被当做中药材的仓库,大跃进的年代又改作工厂。从1982年起,杭州市佛教协会布施善缘,重建进行了修建,至1989年底,寺内中轴线上的三大殿等殿堂修葺一新,49尊佛像全部贴金荣光。其中,药师殿内的药师如来坛,严格按照《药师经》仪规设计制成,造型别具一格,为国内仅有。

1989年10月20日,江南高僧云集于此,举行了隆重药师佛开光仪式,现为西湖界地中唯一的尼众寺院。

地址:天竺路68号

公交:K837路、Y4路到下天竺下。正名叫法净寺,又称中天竺寺,距法镜寺约半公里路程的稽留峰下。

中天竺寺

吴越时期,钱弘俶在中天竺建寺,名崇寿院,香火兴盛,香客甚多。隋朝开皇十七年(597年),来自于印度的宝掌禅师在此地建寺,与崇寿院同辉。因宝掌系印度人,故中天竺又称中印峰。仁寿中期(602—603年),宝掌禅师命慧诞法师携神尼舍利在飞来峰下造神尼塔,为杭城第一佛塔。

宋朝政和四年改称,天宁万寿永祚禅寺;元天历年间13改称天历永祚禅寺;明洪武元年赐号中天竺寺。嘉靖二十五年,僧惠镛、法琦、清琳等募捐建殿刹圣像及白衣观音堂。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清帝乾隆南巡时,为中天竺寺御题寺额:法净寺。光绪十八年得捐资重修,当时寺内有天王殿、正殿、后殿、地藏殿、摩利支天殿、神御殿、白衣观音堂,并建有桂子堂、天香阁、诸天阁、御书阁以及供寺僧退院养老的六房。时气势宏大香客甚多,香火兴盛,为游览名胜。

《法净寺偈语》

扬眉

白衣观音立殿堂,青莲濯波暗芬芳,

施洒净水化罗刹,人间无恙得安详。

杭州解放后,人民政府曾拨款整修,大跃进时一度移作它用,1981年杭州市政府发还于市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募捐修复观音殿。杭州市佛协在此办了退院养老的安养堂,供老僧尼们在此安度晚年。浙江省佛教协会在寺旁原延寿房址设协会舍。

地址:天竺路112号

交通:K837路、Y4路到中天竺下。

上天竺寺

正名叫法喜寺,又名上天竺寺,俗称上天竺。该寺距中天竺约一公里,创建于五代吴越王时,原名天竺看经院,从字面就可理解,此处应是经卷收藏之所了。

法喜寺是为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后晋天福初,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草搭庐修行,戏称“大名山房”。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名匠刻成观音像供奉。

时吴越王钱弘叔梦见白衣仙人求其修建住所,于是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皖。

后汉干佑年间,有僧人从洛阳带来了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由是观音雕像“妙相庄严,端正持好,书放白光,士民崇敬”。后人遂将道翊称为“白云开山祖师”。由于上天竺以观音灵验相专,所以历代帝王都非常信奉,“凡郡中旱劳,必请入城”,故《七修类稿》称:“杭上天竺广大灵感之号由宋世所加”。

北宋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一1074)和元佑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苏轼两度为杭太守,此间杭城多水灾,东坡开仓廪,浚水利,但“三吴之灾,连岁不稔”,苏轼曾几度斋戒,到上天竺观音像前跪责“虽某等不德而召灾”,希望能“念斯民无辜而受悯”,表达了爱民忧灾之情。此后,明清两代帝王也沿袭南宋先制,常至上天竺“祈晴”或“祈雨”。

明崇祯十四年(l641年)杭城大旱,饿殍遍道,时有讹传观音大士在上天竺救济,于是饿民蜂拥而至,在上天竺掘土三尺,取粉泥状白土充饿,是为“观音土”。从此,江南一带凡遇有灾荒,饥民常以此充饥,迁延生命。

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时,曾来数次,留下《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等诗。宋朱熹、吕祖谦、戴复古,元赵孟、倪瓒等名士均有游历上天竺的诗篇遗留在世。

清代乾隆御笔更名为“法喜寺”。后经历次修缮,主体殿宇保留完好。

《法喜寺偈语》

扬眉

佛法无边升紫岚,观音菩萨妙像妍,

善调下界风和雨,管教人间尽平安。

法喜寺整体建筑雄伟,布局严谨,解放后重建了天王殿和后殿。寺内拥有很多殿堂,除大殿外,尚有肃仪亭、夜讲堂、白云堂、两峰堂、雪坡轩等。寺旁有乳窦峰、乳窦泉等名胜。亦有白云峰、白云泉,而白云峰上所产的白云茶,曾是南宋年间供奉给朝廷的名茶,至今仍以罕稀而名贵。

殿旁东侧,铸5吨半重的大铜钟,上面铸有捐献善款者的名字。

地址:西湖区天竺路239号

交通:K837路、Y4路到上天竺下。

偈吟

《天竺香市》

扬眉

(一)

佛有三身: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那是永恒的教义所凝聚成的法身,

报身佛,卢舍那佛,

那是智慧的善心修德圆满的报身,

化身佛,释迦牟尼佛,

那是超度众生随缘而应现的化身。

法身是万法归一的本体,

如那菩提的根气深入至泥土;

报身是法理修善的表象,

如那菩提的枝杆伸延向天空;

化身是法度呈现的结果,

如那菩提的种子滚落到草地。

体、象、果三位相辅相成,

法、报、化三界相生相耀,

总在一个世界范畴内涤荡,

总归一个不离不弃的念心。

修行就是修心,

时时对自己觉悟、觉察、觉照;

修心就是养性,

时时令自己查念、查谈、查行;

养性为了成果,

时时命自己清净、淡泊、无唯。

每个人、修一切善念,契悟空性;

每个人、断一切恶言,超脱凡尘;

每个人、执一切善行,破获沙弥,

就都能成为容法、报、化一体三身的上界佛。

偈颂:

清净法身佛、

圆满报身佛、

化身千百亿、

三佛归一身。

(二)

世有三竺:

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

天竺之本国在须弥山上,

被滔滔的咸海所包围。

那里是释迦牟尼尊者的居所。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

在西牛贺洲的灵山鹫峰之顶,

修得了丈六金身,

那里是大千世界的溯源。

“世”的时间在那里永恒,

就像恒河的水永远流淌;

“界”的空间在那里无际,

就如恒河的岸永远无边。

一千个世界是一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大千世界,

大、中、小合为三千大千世界。

佛祖的使者来到了东胜神洲,

将法身毗卢遮那佛,

请到了上天竺,

那永恒的法身凝聚着真理所成,

在这个世界里佛法规范着人们的道德。

佛祖的使者来到了东胜神洲,

将报身卢舍那佛

请到了中天竺,

在这个世界中善心修正着人们的行为。

佛祖的使者来到了东胜神洲,

将化身释迦牟尼佛,

请到了下天竺

在这个世界间随缘化解着人们的困惑。

偈语:

上竺聚真理,

中竺匡举止,

下竺得正果,

天竺香市香。

(三)

人有三界: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每个的心念都是这世界的主宰;

我们的心说大也大,

心说中也中,

说小也小。

大的能装下整个的世界,

那是菩提树下的冥思,

领悟解脱生死之法:

人生皆苦的苦谛,

苦之缘由的集谛。

那是恒河岸边的苦想,

勘悟入道成佛之谛:

超脱苦难的灭谛,

走入涅槃的道谛。

在涅槃的世界中,

人们不在受苦、不会受难、不再离别,

个个都是阿罗汉,

不再堕入尘世间的轮回。

中的能包容现世,

现世中充斥着假、恶、丑,

需要真、善、美与之抗争,

这就需要智慧的火花,

随着漩涡进来,

又随着漩涡出去,

而不堕落于漩涡的渊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心处事、忠心操劳、衷心奉献。

不为财、不为名、不为利,

只为着善心修证的圆满,

只为着超脱苦海的功德。

多数的人都是恒河的流沙,

小的不能再小,

细的不能再细,

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

四面的混乱、周围的肮脏,

都坦然地认可,

不争、不诉;

现实的饥寒、生活的窘迫,

都默然地承受,

不怨、不抢。

这样的流沙多了,

铺就成河底,

随着世的流逝而默不作声,

水面才能平静;

这样的流沙细了,

裹挟在水中,

随着界的扩延而不惊波澜,

水面才能宽拓。

偈言:

大界成佛祖,

中界立庙堂,

小界做草民,

世界得安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