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02 08:20
天门民歌,湖北省天门市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江汉平原民歌受到中原文化以及南方文化风俗的熏陶,并同外界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有机结合,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江汉平原民歌,天门民歌就是其中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以湖北省歌唱家蒋桂英为代表的一批艺人,把天门民歌唱出湖北、唱到北京,多次进中南海演出。
天门民歌就大的类别来说,分为以下6类:
号子类。号子与劳动紧密相连,是一种劳动中的习俗,主要用于人们在劳动时为劳动者助兴,解除减轻疲劳,协调动作。善歌者在田间以锣鼓作伴奏,一唱众合。特点是词少、衬词多,其唱腔分高腔、矮腔、平腔。可细分为:硪歌、搬运号子、龙船号子、榨油号子、薅草号子。
田歌类。天门民歌中的田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田歌由主腔和号子组成,演唱时一领众合,合唱者则“接阴阳火”“拗驴子过桥”。主要有《薅草歌》《连枷歌》《车水歌》《插秧歌》《掐菜苔》《薅黄瓜》等。
小调(也叫“小曲”和“碟子曲”)类。演唱小调时配道具碟子、莲厢、三棒鼓表演,击节而歌。在天门市收录的500多首民歌中,小调是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品种,数量约占60%以上,主要以表现爱情和生活方面的内容为主。
灯歌类。灯歌是在传统节日里,民间艺人“玩灯”时所表演的民间艺术形式,灯歌歌词的内容多表达吉祥、祝福、庆贺之意。在解放前,唱灯歌是民间艺人卖艺求生手段之一。
宗教类。天门市的宗教民歌起源于楚人“好巫善歌”的传统,其伴奏乐器主要是“隐罄、土钹、鼓”和“三字、四字、五字”等。音乐特色为音律八度,速度舒缓i变音多,如降xi、降La,连续进行。
儿歌类。音程为六度和八度大跳,歌词和旋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天门民歌在天门市以碟子曲、三棒鼓调、连厢为主要表现形式,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碟子曲、三棒鼓调为主的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干驿、马湾、麻洋等滨湖地区;以田歌为主的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胡市、九真、石河、皂市、横林等丘陵地区;以号子为主的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张港、多宝、岳口、麻洋、渔薪等临汉水的平原地区。
碟子。碟子是伴奏乐器,也是表演所用的道具。碟子的质地为瓷器,顶面直径为4寸,艺人称为“四寸面”,瓷细质优、音色清脆为上品。敲击碟子所用的筷子一般选用檀木或石竹制成,筷子长度适中。艺人左手持碟,碟下手夹一根筷子击碟口,右手持筷子敲击碟的背面,敲击的节奏、花样繁多。天门民歌中有名的爱情题材歌曲很多都是击碟而歌。如“小女婿“幸福歌《月望郎》等,俗称“碟子曲”。
三棒鼓。三棒鼓即三根长40cm、直径为3cm的木棒子,后来发展为在棒头的两端安装上响器,如铜钱、铁圈等。了吸引观众,有些技艺高超的艺人用铁质刀叉代替木棒,并将刀叉尖上绑上棉布、粘上油点火丢之,称为火叉。无论木棒、刀叉还是火叉,都统称为三棒鼓。三棒鼓表演并非只丢3根,而是根据艺人的技艺水平高低而定,有的人丢3根,有的人可以丢4至6根不等。知名三棒鼓艺人陈登洲能一次丢12根火叉,并在白天可以进行闭目表演,夜间可以熄灯表演。与三棒鼓一起配合的道具还有小鼓和马锣,小鼓由丢三棒鼓演员用绳系在腰间,边丢三棒鼓时边伴随音乐击鼓,马锣是由另一个演员使用,先敲锣吆喝引来观众,表演时则击锣帮腔。
连厢。天门连厢的尺寸、制作等方面与外地的连厢并无差异,只在舞蹈的动作上有些区别。天门连厢分为单连厢(一根)和双连厢(两根),双连厢是指表演者左右手各持一根连厢,击打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动作多样,十分好看。其他惯用的伴奏乐器还有四弦乐器以及打击乐器。
(一)旋律特色
天门民歌旋律进行多为级进、小跳。如:《十二月望郎》《湖乡好风光》。
(二)调式特征
天门民歌的调式以徵(5)调式为主,在天门民歌中约占60%左右,其次依次是宫(1)调式、商(2)调式、羽(6)调式、角(3)调式分别占有40%中的不同比例。
大家通常所熟知的调式为五声调式、七声调式、四声调式、六声调式,天门民歌中除以上几种调式外,还有极少见的三声调式,如天门民歌《正月里杨叶儿起》,整首歌只有1、3、5三个音为骨干音,另外还有《摇橹》等歌曲,人们一听就会感到风格独特,风味浓郁,虽然用音特别少,但完全能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真是别具一格。
谱例如下:《正月里杨叶儿起》多重调式色彩,异调终止,变音级民歌,交替调式等都有荆楚人标新立异的传统。
衬词在天门民歌中应用很广泛,它使歌曲的特点更加突出,所以衬词在天门民歌中应用很广泛,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粗略地统计了一下,除了一般司空见惯的啊、呀、啦、衣等外,还有一些新颖别致的衬词,如“金梭”“银梭”“羊儿梭”“海洋梭”“梭里马子郎当”“杨柳子青青”“一呀一支梅花”“嗨嗬衣嗬嗨嗬嗨”“海呀海棠花”等一百几十多种,它使天门民歌更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更加丰富多彩。
天门民歌有讲述爱情、倡导婚姻自主、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等方面内容。音乐、歌词来自于江汉平原民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如《洪胡赤卫队》中的插曲《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由天门民歌三棒鼓调改编而成的;《洪湖水浪打浪》,由天门民歌《月望郎》《襄河谣》改编成;获国家“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荆州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主题歌《十二月等郎》,采用的就是天门民歌“打起三棒鼓,流浪到四方”的三棒鼓调进行创作的。这些以天门民歌为素材进行改编的音乐曲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点,易于被听众喜欢,进而广泛流传开来。天门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如《三十有个年初一》通过比兴的手法,借助大年初的早上的茶杯,将少女对待所爱之人和不爱之人的两种反差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展现了纯真少女天真的思想感情。
天门民歌的代表作品有《车水情歌》《幸福歌》《薅黄瓜》《洪湖水浪打浪》《六月初六龙晒衣》《妹妹心随哥哥转》。
天门民歌在湖北省居于很特殊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流传着品种多样的曲目,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民歌音调所具有的鲜明的个性。
周兰仙,女,汉族,湖北省天门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门市群众艺术馆获得天门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天门市群艺馆对天门民歌进教材做了保护性的工作,并在2009年举办了天门民歌的歌手大赛,有许多剧团参加,请专业人员重新录制天门民歌的光碟。在2018年5月份创办了为期一周的新天门民歌的培训班。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门民歌”项目保护单位天门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
重要演出
2005年10月,天门民歌《幸福歌》被武汉邮政艺术团编排成表演唱,由中央电视台“曲艺杂谈”栏目播出。
2011年春节,天门民歌《幸福歌》(梦鸽、魏金栋、陈春茸、胡承忠等演唱)参加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晚会。
荣誉表彰
2009年6月,天门民歌《幸福歌》获得“湖北十大传世金曲”大奖。
2011年7月,《幸福歌》入选“湖北十首传世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