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6 08:39
天问系列(Tianwen)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
2016年8月23日开始,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面向全球征集,海内外各界踊跃参加,共收到提交工程名称及图形标识作品35912个。经过网络投票共收获各地有效投票3278962张。
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2020年我国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距离较近。火星跟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除此之外,在火星上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正因为这些相似点,通过发射探测器了解火星的状况,获得更多信息,以此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演变与未来发展。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的飞行抵达火星。2021年5月15日0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器顺利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
2022年4月24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经过两年多的研制,天问二号已经进入到初样的研制,电性产品已经在进行综合测试,后续将按照既定的节奏往前推动,预期在2025年实施发射。天问二号是从小行星取样返回,天问三号是从火星取样返回,天问四号是去木星系,所以叫行星探测工程。
2024年6月27日,据新华社消息:我国计划2025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任务;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分别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和木星系探测任务。
2024年9月5日,在安徽黄山召开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主论坛上,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介绍,我国天问三号任务计划在2028年前后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天问三号任务将开展国际载荷合作、样品和数据共享、未来规划共同研究等三方面的国际合作。
“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天问系列” 以“揽星九天”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揽星九天”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呈现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饱含动感 气韵流动,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体现着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标志着深空探测进入太空能力-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