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4-01-28 16:13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98年7月,由原太原工业大学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原山西矿业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 (部分)、计算机工程系合并而成。2004年8月学校进行机构改革,由自动化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组成新的信息工程学院。(自2018年与计算机学院合并为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学院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成立于2023年3月,由大数据学院和原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组建而成。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区块链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工程七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特色和国家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数据科学交叉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以及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和人工智能2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授权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7人,高级工程师5人,博士生导师11人。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2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名、山西省“三晋英才”15名、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2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和稳定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学院制定“青苗计划”,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近年来,学院有大量的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活动,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97项,赛区、省级奖励383项。2021年、2022年连续2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通过这些竞赛实现了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就业薪酬高和就业专业对口程度高的四高目标。学院常年组织全校学生参与CCF程序设计能力认证的学习和考试,为国内外知名的互联网和软件相关的公司输送优秀人才。

学院简介

据有关资料显示,学院下设两系一中心,即自动化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实验技术中心。学院有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

信息学院设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电路与系统;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下设2个二级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下设5个二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分别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和物理电子学(物理系)。其中电路与系统学科为山西省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另有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工程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校本科学生1409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达600余人。

信息学院在以上领域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为社会培养着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等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教师81人,实验教辅人员31人,教授13人占16%,副教授33人占44%,讲师32人占40%,省级教学名师4人。实验教辅人员中,教授级高工2人,高工以上7人占24%。学院承担着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4项(其中“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项目34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励9项。教学成果奖10项,教改项目15项,“十一五”规划教材24部。

专业简介

●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各种现代化生产的控制、管理和信息技术,培养从事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电气与拖动控制系统和各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优化、研究及从事自动检测技术、新型自动化仪表与智能控制方法等研究的复合型高级自动化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电工电子、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控制和自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电机拖动系统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研究、调试、运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用计算机控制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仿真及MATLAB、数字信号处理与DSP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智能仪器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供电技术、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训、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工业部门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研究部门从事电子科学与工程理论研究的科学研究人才。

培养要求:该专业方向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输等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模拟、数字、高低频电子线路的设计与测试方法,具备从事现代电子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器件的开发、设计、工程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性和适应性。

主要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程序设计基础、软件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CPLD/FPGA应用设计、现代广播电视系统的系列课程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训、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业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电子线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的信号检测、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仪器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智能控制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设计与开发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软件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PLC、FPGA应用设计、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智能仪器技术、测量与控制技术。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训、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主要专业实验:电子电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智能仪器设计实验。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基础理论、掌握各种现代通信技术,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以及能在其它相关行业从事与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开发及应用的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掌握通信与信息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光通信、无线通信、网络与应用和多媒体通信中的一到两个方向;具有设计开发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性和适应性。

主要课程:电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军训、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电子电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电子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跟踪掌握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集成电子系统(包括微纳电子器件、微光机电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系统芯片)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微电子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信息电子实验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各种电子材料、工艺、零件及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量子力学、微米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基础、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设计基础、微纳机电系统及其应用、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固体电子器件、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训、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业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传感器原理实验、微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验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陪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智能交通工程建设的需要,掌握交通设备信息领域相关的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交通设备、信息及控制工程方面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城市交通信号控制、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轨道交通系统、计算机技术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交通领域设备研发、设计、维护、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和运行管理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与控制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与交通系统相关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通信系统、收费系统、隧道机电系统、轨道交通控制与管理、智能交通系统等专业的基础知识。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理论、交通工程学、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机电设备、智能交通系统、传感器与交通信息检测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通信与传输、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军训、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业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智能交通系统实验、交通机电设备实验、传感器与交通信息检测技术实验、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网络通信与传输实验、单片机设计实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机构设置

信息工程学院下设学院行政与学院党委。

学院行政又分为:教学科研办公室、自动化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实验技术中心。

学院党委又分为:党政机关办公室、教工党总支、学生党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团委。

学院领导

据有关资料显示,学院领导有:

院党委书记

李铁鹰,男,1956年生,山西太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被山西省教委确定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教学、实验)、系总支书记,山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 ,山西省电机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院长

张雪英,女,1964年生,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2006—2010年教育部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998年4月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2002年在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电子工程系脑科学研究中心,完成博士后工作。2004年9月任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2008年10月任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任教,从事语音信号处理、DSP应用及多媒体通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被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荣获2005年度太原理工大学“富士康奖教金”,2007年荣获太原理工大学“十大杰出知识女性”称号。

院党委副书记

李灯熬,男,1971年6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杜红梅,女,1956年10月生,1980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副院长

谢刚,男,工学博士、教授,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IEEE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山西省电机工程学会会员、山西省自动化学会会员、民革山西省委委员、山西省青联常委、山西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高校工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欧美同学会、山西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山西省纪检委监察厅特约检察员。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