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话

更新时间:2024-10-31 21:53

太原话俗称太原土话,是一种汉语族的晋语下属方言,是晋语代表语言之一。

范围

使用范围

旧太原县、旧阳曲县(县城驻地为当今杏花岭区县前街时期),此外晋中市灵石县存在部分太原话飞地。

旧太原县,指的是今天的晋源区,小店区杨家堡、狄村以南,万柏林区小井峪村以南。

属于旧太原县,不讲太原话的有:晋源区姚村镇高家堡(清徐话)、小店区西温庄乡寺庄村(榆次话)、小店区北格镇郜村(榆次话)。

旧阳曲县,是附郭县,无独立县城,即县城依附于太原府城的县前街(在今天的府西街中段北侧,新中国成立后的原太原药材公司中药材厂)。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北部(不含山区)、小店区亲贤村及以北、阳曲县(不包含大盂)均属于旧阳曲县。

属于旧阳曲县,不讲太原话的有:迎泽区双塔西街桃园南路附近(多数人讲普化的五台话)、迎泽区大部(普通话)、迎泽区孟家井(榆次话)、阳曲县大盂(阳泉盂县话)、杏花岭区大部(太原普通话)。

区划沿革

因语言在一定程度会受到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影响,下列简述旧太原县、旧阳曲县的区划沿革。

一、太原县(晋源区、小店区、万柏林区南部)沿革

公元前247年(战国时期),置晋阳县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境域历代属晋阳县、太原县,且为太原府驻地。

979年毁晋阳城,太原府不再驻太原县。

1951年8月5日撤销太原县,初改太原县改为晋源区。

1957年3月12日,成立太原市郊区。原太原县境域大部分属之。

后经过多次拆分合并,1970年3月26日,撤销太原市郊区建置,新置南郊区、北郊区。原太原县境域大部分属于南郊区。

1997年末,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拆分南郊区,成立晋源区、小店区。

二、阳曲县(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北部、今阳曲县大部)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毁晋阳城,驻地移出太原县境内

982年,将府治迁至阳曲县唐明镇(今迎泽区)。

金朝天会年间,阳曲县治移入府城。

1947年,析出阳曲县城区,单独设置太原市。

1960年复设阳曲县。因县城析出改城区(今迎泽区、杏花岭区),驻地由城区改驻黄寨镇

通行范围

使用老派太原话,可通行于并州片大部。北起阳曲县,南至平遥县。

现状差异

现状

太原话使用范围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就已经迅速缩减,至今日,老城区已经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太原话。南城小店虽然保存良好,但是也面临着普化的风险。北郊仅柴村附近能体现出本地太原话原有特征。未提及的其他地方,本地太原话原有的个别特征有所选择性保留。整体来看,全太原无论城区、郊区所使用的太原话,均有明显消亡迹象。

太原话内部新老派划分

新派太原话、老派太原话的差异:

一、新派的太原话,是20世纪60年代在逐渐架空本地太原土话的基础上,并受到外来河北官话移民及普通话推广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四不像“洋泾浜”方言,随后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普化。

声母20个,韵母33个。入声字不规则舒化。阳入调消失,并入阴入。[aʔ əʔ]两组入声韵合并,主流只剩一组4个。 全浊声母字送气规律同普通话。白读音基本消失。

二、老派太原话,声母21个,韵母38个以上;文白异读丰富、规律,且老太原话白读音层次更加古老;喉塞音入声较强,舒入声调区分明晰,区分阴阳入;声母、韵母、声调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切韵》、《广韵》有着良好对应关系。

果摄除去端组的不规则读音和普化现象,区分开合口(即区分“歌”“戈”两韵);

白读音层次,曾梗摄、宕江摄,四个韵摄脱落阳声韵的鼻音韵尾,读阴声韵。详情如下:

1.曾摄白读i或/ɿ/,

例:蒸/tsɿ/ zi 蒸馍馍,陵/li/ li 黄陵村;

2.梗摄二等开口读ie,

例:冷 /lie/ lie 大冷冬天、(手)脚冷,杏/ɕie/ xie 杏儿,羹/ʨie/ jie 剔羹(多误写成“剔尖”);

3.梗摄二等庄组开口读/ɿ/,

例:甥/sɿ/ si 外甥子,生/sɿ/ si 生儿(生日)、生熟;

4.梗摄二等合口白读ua,

例:横/xua/hua 横梁、横渠村、横桄子

5.梗摄三四等白读i,

例:听 /tʰi/ ti 听话,明/mi/ mi 天明咧,精/ʨi/ ji 精明;

6.宕江摄白读同果摄,读作uɔ(uo)(帮组重唇读音为ɔ(o)),除去普化外,无文读音。中派太原话因向普通话靠拢,导致白读音变读成ɒ> ͠ɒ,

例:房/fuɔ/ fuo,忙/mɔ/ mo。

语音

城区老太原话·1940~1960年代

采音对象:城区194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本地老人

参考文献:崔容《太原方言新派老派的语音差异》2000年著

王立达《太原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1958年著

张楚 王为民 《太原(含南北郊区)方言古蟹摄字的演变模式》 2013年著

王文娟 《太原市南郊区方言的语音特点》之 附录二 太原城区方言音系 2007年著

高本汉(瑞典汉学家) 1911年来太原的记音

声母21个(粗体为白读音)

韵母36个(粗体为白读音)

声调5个

城区旧派太原话(文读音)

资料来源:高本汉1911年记音分析下图来看,是当时的文读音,并非普通百姓日常用的口语白读音。

声母

韵母

现代标准太原话

因为曾经处于南部郊区的小店语音演化速度极其缓慢,所以展现出了很多现今城区消失了的早期太原话特点。是城区太原话消失后,最为主要的,也是最后的理想采音地点。

采音对象:小店区小店村本地老人(主要采音对象)

小店区刘家堡乡本地老人

小店区西温庄乡本地老人

(不含寺庄村(太原话、榆次话混杂)、横河村(太原话、榆次话混杂))

小店区北格镇本地老人

(不含郜村(榆次话)、南代家堡(清徐徐沟话)、张花(太原话、清徐徐沟话混杂))

尖草坪区柴村本地老人

调查方式:田野调查法

声母20/21个(粗体为白读音)

声母说明:

韵母52个(包含基本韵母39个,自成音节韵母3个,趋于消失的韵母7个,变读3个;分别用国际音标和拼音标注)

韵母说明:

6./aʔ/实际发音偏/Ʌʔ/,北郊/əʔ/和/k/相拼时,/əʔ/实际发音也偏向/Ʌʔ/。

7.山咸摄韵母实际发音较以前开口度减小,由/æ/向/ɛ/演变,甚至变成/E/。

8.果摄除去与来母相拼时,其他均区分开合口,开口读作/ɤ/,闭口读作/o/或者/uɤ/。(/uɤ/韵母在柴村发音偏向/uɤɯ/,小店只有90岁以上能明确区分,大部分已经单元音化并入宕摄的/o,ɔ/,因此暂不将果摄和宕摄分列成两个音位)

太原话的文白异读

韵母的文白异读

连读变调

注:

1.句子中变化声调是为了照顾前后字声调,使听感更加和谐动听。

2.阴入2在阴平前变调阳入54,仅在小店口音中表现良好,且现今此特点也逐渐消失。

举例:

a.平声+平声

叠词 原本平声11+原本平声11→原本平声11+变调平声21,部分变调为 原本上声53+原本平声11 如“本本”。

非叠字: 歌词 原本平声11+原本平声11→变调上声331+原本平声11

b.上声+上声

叠词: 婶婶,小小 原本上声53 + 原本上声53→原本上声53+变调上声331

非叠字: 表演,有瘾 原本上声53 + 原本上声53→平声11+原本上声53

c.去声+ 去声

叠字: 舅舅 原本去声45+原本去声45→原本去声45+原本上声53

非叠字:爱好 原本去声45+原本去声45→原本平声11+原本去声

d.平声+上声

原本平声11+原本上声53→变调平声33+原本上声53

e.入声变调

例词*阴入2+阴平11→阳入54+平声11

此处有个最好的例子 :(地名)花塔 ,花塔村: “塔”在“花塔”中声调为本来的阴入2;但是在“花塔村”中因为后字“村”为阴平11,引发“塔”从原本的声调阴入2变化成阳入54。此外举例:扎针,八斤……均符合此规律。

阴入2 + 上声53→ 变调阳入35+原本上声53

阴入2 + 阴入2 → 阴入2+35(阴入+变调阳入) (叠词)

阴入2 + 阴入2 → 阳入54+原本阴入2(阳入+阴入)(非叠词的偏正、动宾)

阴入2 + 阳入54→ 变调阳入35+原本阳入54

阳入54 +上声53→变调阳入35+原本上声53

阳入54 + 阳入54→54+2(阳入+阴入)(叠词)

阳入2 + 阳入54→变调阳入35+原本阳入54 (非叠词)

小店太原话

声母

韵母

注意:根据实地调查

柴村太原话

声母

柴村与小店声母对比,白读音层次虽不像小店数量多,但几乎一致。

如:菊、稻、跪 ,均表现为不规律的送气特征。

祠,白读音声母均为/s/。

韵母

尖团音与分音词

太原话单字音除个别字外,不区分尖团音。

太原话分音词高度区分尖团音;同时,中古汉语知组在分音词中读端组,此点印证了太原话起源时间至少在唐末之前。

分音词,又叫做切脚词,是太原话乃至整晋语普遍现象;指的是将汉字的单音节拆分后并辅以l声母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

举例常见分音字(用国际音标和拼音注音,拼音注音中,末尾的q代表喉塞音)

词汇

人称代词

太原话的人称代词是:

第二人称单数“你”,作主语和宾语是有一定区别,主语常读作/ni,ȵi/,宾语常读作不拼读韵母的自成音节舌尖鼻音韵母/n̩/,当然也有不少人混合不分。

指示代词

代词、副词

哉——这个、这样

兀——那个、那样

甚——什么

啊——选择疑问句的疑问副词

一季子——较长的一段时间

几时——什么时候,农历日期什么时候?

多会昝——泛指不确定时间

何(a)了——哪里

何(a)个(guai)——哪个

物来——那么(程度加深)

物来来——那么(程度减小)

一眼眼(nian)——一丁点

嫑——不要

bing——不用

朆文——纯粹不

赛和——就好像

叠词

逆序词

常用词汇

高级词汇

列表中使用拼音,末尾q代表喉塞音入声

蔬菜词汇

面食词汇

疾病、医药、生理健康词汇

身体部位

节日、节令

语句

谚语

歇后语

语法

1.趋向性和状态性

除去城区新派普化严重外,“及”和“的”性质大部分语言点能够区分,

但是发现以下几个地方虽然未受普通话影响,并不区分“及”“的”:

小店区南马村、王吴村:完全不区分,只使用“的”或者借用普通话的“去”

阳曲县泥屯镇:部分人区分不明显

2.使动态表语

着+形容词构成

着虚——使收到惊吓

着落/tsaʔ laʔ/ zaq laq——使承受,使享受

着慌/tsaʔ xuɔ/ zaq huo——使惊慌失措

“着”除在“着急”一词中文读为/tsɑu/,其余均白读音/tsaʔ/

3.副词、主语后置强调

一般陈述:我才刚吃咾饭 表示我吃过饭

后置强调:吃咾饭我才刚 表示我才吃了饭

4.语气词有明显的时态作用

咧——完成时态

咾——过去时态

哇——将来时(具有不确定性质和祈使句的请求性质) (有时“及哇”连读为“呱”)

吧——将来时(具有确定性质和祈使句的命令性质)

呀/也——最近将来时(下一刻即将发生的事件)

来来——过去完成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