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1 12:51
太原都市圈是山西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规划。
“这就是太原城市圈的定位。”赵旭强介绍说,比如长株潭城市群的定位则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圈。
上述人士解释说,这样的定位具有明显的“山西特色”。
“上述定位很明显是从山西的具体产业结构特点出发。”赵旭强说,山西的主导产业具有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特点,而正在进行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以及对循环经济的探索,表明山西正在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变,“太原城市圈的定位也是从转型的方向出发。”
“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是分工的关系,而非并列。”景普秋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而城市间明确的分工关系也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这取决于当地的市场化程度,”景普秋介绍说,“一个地区的市场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地区内各要素之间的分工会越来越细,而且合作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
赵旭强说,城市圈内除了具有龙头产业外,其他产业也应该形成互补,最好的结果是,城市圈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太原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合作愿望,显然还没达到能够形成“圈”的标准。
“太原城市圈范围内的产业合作程度并不乐观。”赵旭强表示,据了解,太原城市圈范围内各城市的产业基本都属于煤焦产业,“属于同类产业,并未形成链条。产业层次较低,甚至会形成内部的恶性竞争。”
景普秋强调说,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所谓圈内各城市点的联系会增强,最终会形成网状,城市圈会自然而然形成。”
按照目前的情况,太原城市圈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不足以支撑城市圈的形成。
经济发展程度不会在一夜间被拔高。但太原经济圈的发展需要面临的,不只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首先应该打破‘行政区划’概念的束缚。”赵旭强认为,要改变“经济发展只是固定在一定行政区划内”的传统观念,“经济发展不会被限制在行政区划内,更不会完全吻合,而是会根据经济发展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由流动。”
京津唐、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就是按照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打破行政区划发展的最好例子。
“城市圈内的各级政府应该有一盘棋思想。”赵旭强建议道,按照太原城市圈规划进行统筹发展。“而作为一个整体,省政府应该在圈的范围内统一优惠投资政策。包括税收、土地等投资要素和环境。”
景普秋认为,正在建设的太中银铁路应该会帮助区域经济发展打破行政区划。“来自西部的巨大需求,经太原城市圈同东部地区联系起来,这对太原城市圈的发展十分有利。”
另外,上述人士还强调,改善交通,依然是加快太原城市圈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省政协委员肖玲认为,目前太原市旧城拆迁改造成本特别高,有必要换个思路,改变城市圈建设以现有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模式,变城市一个中心为多个中心。城市圈建设中,不一定都要在城市现在的中心区域拆旧建新,可以适当选择在城市外围建设新设施,旧的设施就保留在原处,等到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改造。
这样既可以降低拆迁成本,遏制城市房价过快增长,也有利于形成新的城市发展中心,提高城市扩张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主要是体现在中心城市上,一个省的开放程度和区域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省会城市,建设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有利于形成最有效的支撑产业群成长的区域空间”。基于这一认识,在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民进成员的一份提案建议,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大太 原”都市圈。
提案提出,建设大太原都市圈,首先赋于太原市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加快构建具有省会特色和大太原都市圈优势的产业体系,为将太原建设成为中西部经济强市提供最优的环境。同时,形成一个以太原市为龙头,以山西大字型高速路为轴线,以太原盆地为腹地的经济区域。
实现太原市、晋中市行政区划合并。新区域的划分,将有利于推进全省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我省中部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市、众多城镇簇拥的城市群,从而大大提高太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实行新的区划,太原区域面积可由现在的6988平方公里增加到16451平方公里,人口可由现在的330万增加到600万以上,GDP可由现在的63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以上。
建设大太原都市圈应以实施产业导向战略,培育和扶植具有竞争力、互补性和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为最重要的切入点。重点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大字型高速路各城市组团,形成以太原——晋中都市区为轴心和组织中枢,连接以大同和朔州为中心的晋北都市区、运城临汾侯马为中心的晋南都市区,阳泉、吕梁、长治和晋城都市区的城市组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