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6 13:01
太平沙[Tàipíngshā]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西侧。宋代时珠江北岸大致位于今泰康路一线,沿线江中有 5 块小沙洲,称为五洲。因珠江不断淤积潮沙,至明代,五洲合并成一个靠近北岸的大沙洲,并有人在此开垦耕作。清初,“岭南七子”之一的陈恭尹在沙洲上散步,当时一农民正在沙洲上建立牌坊,见到陈恭尹后即求其为牌坊题字。陈在晚霞中眺望珠江远处江面,见水雾轻起,两岸炊烟缭绕,沙洲垂柳静谧,不由念念有词:“太平烟浒,太平烟浒”。于是返回家中,铺开宣纸,手书隶体“太平烟浒”四字,第二天命书童送给农民,太平沙由此得名。清末时,太平沙并入珠江北岸,成为陆地一部分,现区片内有一条小巷以此为名。
历史趣闻
200多年以前,太平沙所处的沙洲是这五块沙洲中的其中一块。由于这一块沙洲上树木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有一位来到广州的顺德人就选择在此开了一家糖水店,这家糖水店的绿豆沙等做得挺好吃,即使是交通不便,却吸引了许多顾客来光顾。当时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陈恭尹,他打算退休以后到广州来安享晚年,于是就派人到广州,在现在北京路禺山市那个地方买了块地,盖了房子。陈恭尹到广州居住以后,听说这沙洲上的绿豆沙十分出名,就到那里品尝。谁知道吃过以后,陈恭尹一发不可收拾,成了这糖水店的铁杆粉丝,一天如果吃不上这糖水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久而久之,就跟那老板混熟了,老板知道他是个名人,就趁机向他索要墨宝。陈恭尹觉得他生活在那个年代天下还算太平,他环顾四周,看见周围长得茂盛的柳树,就题了“太平烟浒”四字。老板立即把这个题字拿去镶嵌画框,然后挂在店铺门前招揽顾客。
后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的炮火祸及这里,把那个牌匾炸开了两半,“烟浒”那部分就丢失了。直到近代,人们从那些零散的史料中知道那一段历史,就把这里的一条街道命名为“太平沙”,以致扩大到其周边地方。
太平沙:景色美不胜收
北京路南段以西至回龙路南段一带,有几条名称“奇怪”的道路:太平沙、增沙、新沙。老地图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它们的由来,它们是广州沧海桑田的一个见证。
“沙”指沙洲,是河流中淤积而成的沙丘。太平沙现在距离珠江约200米。可是,在距今200年前,它只是珠江上的一个江心洲。北宋的时候,珠江北岸在今天的文明路附近。到了南宋,河岸南移至今天的泰康路。当时,太平沙还是珠江河中的五块沙洲,叫“五洲”。
五洲什么时候改名叫“太平沙”?原来,由于河床不断淤积,五洲在明代已经合而为一,成为靠近珠江北岸的一个沙洲。在人们的经营下,沙洲变得美不胜收,低洼处遍植莲花,绿柳丛中,农家疏落。沙洲外,渔帆点点。
清初著名诗人陈恭尹晚年定居广州育贤坊,距离沙洲很近,他常常在这风景如画之地流连忘返。他为这里的一个坊额题了“太平烟浒”四个大字,书法瘦逸遒劲,为时人所推崇,成为当时沙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标志,所以人们就取了坊额中的头两字作为沙洲的专名。
后来,太平沙陆续建有柳堂、水明楼、烟竹楼、袖海楼、烟浒楼、遂初楼、岳云楼等亭台楼阁,其中袖海楼“复宝连楹,造构奇巧”,且取苏东坡“袖中有东海”的诗意为名,所以尤为出名。清代诗人张维屏有诗赞云:“连云第宅太平沙,别出心裁第一家”。可见,太平沙的名字在清代已经流传。
增沙和太平沙一样,是大自然雕塑的结果。江中泥沙不断堆积,使边滩发育,太平沙的西部不断延伸增大,所以就叫“增沙”了。鸦片战争前,这里已经是水上居民聚居之处。增沙街之西,即今天海珠广场的华厦大酒店一带原来叫新沙,它实际是太平沙和增沙的继续延伸,所以名为“新”。半个世纪前的地图上,这里还有新沙上街、新沙下街和新沙水埠等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