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页岛鲟

更新时间:2022-08-25 17:14

库页岛鲟(学名:Acipenser mikadoi)是鲟科、鲟属鱼类。体长纺锤形,向后延长渐细;吻尖呈三角形。口腹位,横裂,下唇中间断裂。吻须4根,较长。胸鳍短圆。体暗绿色。最大体长可达200厘米,重达60千克。全长148-180厘米;头长占全长22.4-24.3%;吻长占全长10.0-12.0%;体高占全长11.9-16.9%;吻须至口的距离占头长17.8-21.3%;吻须至吻端的距离占头长26.2-30.7%;背骨板8-11枚,侧骨板26-33枚,腹骨板5-10枚,鳃耙数18-21。

动物学史

库页岛鲟是一种分布于北太平洋亚洲东海岸、具有溯河产卵习性的鲟科鲟属鱼类,它与分布于北美西海岸的中吻鲟曾被当作一个种看待,或当作是中吻鲟的一个亚种,后来普遍认为它们是两个种。

形态特征

体长纺锤形,向后延长渐细;吻尖呈三角形。口腹位,横裂,下唇中间断裂。吻须4根,较长。胸鳍短圆。体暗绿色。最大体长可达200厘米,重达60千克。

库页岛鲟的目内检索特征与中吻鲟相同。库页岛鲟外部形态与中吻鲟的主要区别是具有较长的头部吻部。全长148-180厘米;头长占全长22.4-24.3%;吻长占全长10.0-12.0%;体高占全长11.9-16.9%;吻须至口的距离占头长17.8-21.3%;吻须至吻端的距离占头长26.2-30.7%;背骨板8-11枚,侧骨板26-33枚,腹骨板5-10枚,鳃耙数18-21。

生活习性

库页岛鲟在海里生活,性成熟后于秋季溯河而上,翌年春夏季产卵。以鱼类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分布范围

库页岛鲟分布在北太平洋亚洲东海岸,涉及朝鲜、日本和俄罗斯东南部,包括日本海、鞑靼海峡、库页岛水域、阿穆尔河(黑龙江)、鄂霍次克海、俄罗斯普里莫斯基区海域和白令海。

存在不确定:中国、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存在:俄罗斯联邦。

存在(非繁殖):日本。

繁殖方式

库页岛鲟是一种溯河产卵鱼类,历史上,它曾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区的图明河和科比河、库页岛的维亚克图河和特米河、普里莫斯基区的苏珊河产卵,这些河流都较短。只发现它在图敏河产卵。

库页岛鲟于6月份(水温10-12℃)在图宁河下游卵石上产卵,河口上游100千米外没有发现其成鲟。成鲟可达60-80千克,一般8-40千克。雄性8-10年成熟,雌性10-12年成熟。怀卵量5-15万粒。幼鲟可能在淡水中生活3-5年,然后离开河口,游向鞑靼海峡。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群现状

早在20世纪40年代,库页岛鲟的资源量就很少,对库页岛鲟的捕捞主要是在俄罗斯的河流中,年捕捞量0.6-0.7吨。1983年库页岛鲟被列入俄罗斯红皮书,从此禁止捕捞。据1995年发表的文献,库页岛鲟的资源量已进一步下降,许多河流的库页岛鲟种群已基本消失,只发现库页岛鲟在图敏河产卵。1990年报道每年只有约100尾的库页岛鲟进入图敏河产卵。1994年报道每年进入图敏河产卵的库页岛鲟只有几十尾。有人曾预计如不采取特别保护措施,图敏河中的库页岛鲟种群也将消失。

濒危原因

导致库页岛鲟资源稀少并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库页岛鲟幼鲟觅食的河口中食物的缺乏,其次是人类的非法偷捕。但也有人认为,库页岛鲟只在具有河口的小型河流中产卵,产卵场有限,繁殖力小,这是导致库页岛鲟自然资源稀少的主要原因;而库页岛鲟资源的进一步枯竭,首要原因是偷捕活动。例如,在科比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个小网就能捕得数尾成鲟,如今科比河中的库页岛鲟种群已基本消失。在库页岛鲟进行产卵洄游的河流,渔民熟知库页岛鲟聚集栖息的场所,他们可以捕走绝大部分成熟个体。渔民在捕捞大马哈鱼时也常误捕了不同年龄的库页岛鲟。此外,图敏河下游的油污、上游的矿污也是库页岛鲟的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为了弥补偷捕等因素对库页岛鲟资源的破坏,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鱼类繁殖试验中心于1987年和1991年对库页岛鲟进行了人工繁殖放流。自那时起,俄罗斯的有关企业也开始进行库页岛鲟人工繁育子一代后备亲鱼的全淡水培育,截至1995年,部分雄性已达到了性成熟。1987年繁育的库页岛鲟人工后备亲鱼只有10尾,1991年繁育的后备亲鱼有80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