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短吻银鱼

更新时间:2023-02-01 21:08

太湖短吻银鱼体细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部扁平,吻钝,呈弧形,体透明,无舌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离水后鱼体即变为乳白色,终生保持软骨,除性腺成熟时雄性个体的臀鳍基部上方面侧各有一列前大后小的鳞片外,通体无鳞,体短小,一般成体长度在5.0—7.0厘米,最大不超过8.4厘米,平均6.0厘米左右,体重在0.5—1.5克,平均0.8克左右。

外表描述

俗名小银鱼。体细长,近圆简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脂鳍小,尾绪叉形,脊推骨50-53。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生活环境

太湖短吻银鱼属于纯淡水种类,对水域条件要求不苛刻,喜生活在水面开阔,透明度大,溶氧充足的水体上层,以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繁殖期3~7月,在湖边水草丛生地区产卵。个体小,生长迅速,繁殖力强,从孵出到长成成体只需6个月左右的时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不同水域的同期生长比较表明,以云南滇他的生长最快,个体最大。长江中下游湖的生长速度差别不大。现在,很多地方有饲养。移植到新水域后,只要水域条件适合,往往一两年内即可爆发性地形成种群产量,效益迅速巨大。

饲养繁殖

太湖短吻银鱼有两个产卵生殖群,亲体产卵后即自然死亡。由于孵出的鱼苗一年内即可成熟产卵,因此其寿命亦为一年。分为春天产卵的春群和秋天产卵的秋群。春群的体长,体重增长率1—2月龄间最高,2-3月龄间次之,之后随月龄的增加而递减。而秋群的增长率虽也在1—2月龄间最高,但远比春群低,之后即下降,5—6月又增高后即又下降。春群和秋群生长率的差异,可能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即群体密度、季节温度和饵料生物充足度。

春季产卵群体是其主要产卵群体,体长范围在5.0-7.0厘米,体重范围0.5-1.5克,产卵期从3月中旬开始至5月中旬,4月中旬为盛产期。据调查,在太湖全湖均可捕到产卵或即产卵亲鱼,但比较集中的区域是有少量沉水植物的湖湾地带。清水或浑水、涨水或落水、晴天或明雨天均可产卵,但湖风轻微,天气晴朗的下午3-4时产卵较盛。沉性卵,无粘性,产卵时最低水温要求为13℃。受精卵孵化最佳水温在16℃—21℃,在该温度范围内受精卵经100小时左右可孵出仔鱼。雌鱼每尾怀卵量在1000—2000粒,平均为1600粒左右,卵径最小0.60毫米,最大0.73毫米,平均0.66毫米,产卵群体中雄鱼多于雌鱼,可多出1倍至几倍。

秋季产卵群体,该产卵群体体长为5.1-6.3厘米,体重为0.86—1.28克,产卵时间从9月下旬开始至10月下旬为产卵盛期,持续时间仅月余,每尾雄鱼仔卵量在1000-2000粒,平均1300粒,对水温要求高于春季,最低18℃,最高水温23℃—25℃。受精卵胚胎发育的最佳温度为16℃—21℃,在该温度范围内,受精卵经100个小时左右可孵出仔鱼,在低于最佳水温范围内,发育速度减慢,在5.5℃-12℃条件下,胚体孵出膜时间可延续至236.5小时,但仍可正常出膜。

银鱼

太湖银鱼和梅鲚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银鱼俗称面条或面杖鱼,鱼身细长,略圆,形如玉簪,通体细嫩透明,柔若无骨,无肠,洁白无鳞,色泽似银。

太湖短吻银鱼是太湖四个品种银鱼(大银鱼、雷氏银鱼、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中最好的一种。

事件

08年10月份,太湖银鱼经采样检测首次发现含有大量甲醛成份。商贩为了防腐保鲜,色泽洁白,将银鱼经高浓度甲醛溶液浸泡,放置时间过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九条规定,禁止生产和经营含有甲醛的食品。甲醛为无色、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具有防腐、保鲜作用。经甲醛浸泡的水产品颜色过白、手感较韧、口感较硬,如甲醛量加入过大,细嚼时有刺激感。长期食用含有甲醛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危害无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