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

更新时间:2024-02-18 15:40

太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操作方法为直刺0.5~0.8寸。

名称释义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穴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定位

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1. 肠鸣,腹泻,腹胀,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

2. 体重节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等。

配伍

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2.《针灸甲乙经》:“身重骨萎不相知,太白主之。”

3.《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