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战争

更新时间:2024-08-03 15:17

太空战争,简称“太空战”,也叫“天战”,是指利用太空天基武器系统,以争夺“制天权”为目的的作战行动,是以地球的外层空间为战场所进行的攻与防、进与退、败与胜的独特作战形式。

太空战

2002年俄罗斯军事学者B·N·斯里普琴科提出了“第六代战争”的理论,他认为,第一代战争是指以冷兵器进行的战争,它在人类原始社会结束后持续了3500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战争形式。第二代战争是火药发明后,出现滑膛武器为标志的。它持续了约600余年。第三代战争是18世纪末以枪膛和炮膛中开始有了膛线为标志的。它大约持续了200年。第四代战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种自动武器、装甲车辆、作战飞机和作战舰艇以及雷达和无线电通信器材的大量使用为标志的。20世纪后期,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军事领域中高精度武器大量出现,为第六代战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未来战场上高精度武器成为战场主角。在第六代战争中,太空已成为交战的重要战场。交战双方将在太空进行太空侦察、太空拦截、太空投送及直接从太空发起攻击。而电子战是信息作战的重要手段,在高精度武器大量运用的战争中,电子战将用于直接破坏对方信息链,使敌高精度武器和整个军队的效能降低与失去作用。但太空战争的弊端是可能会对地球大气层等造成影响。

战争模式

近年来,随着以信息战为核心的新的军事革命的到来,天军和天战的出现不再是科学幻想,由于军用卫星系统作用的不断增强,各种空间打击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太空必将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一个主战场。从发展趋势来看,其样式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太空保障战

太空保障战是指主要运用太空被动武器系统,为各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提供各种保障的军事活动。这是迄今太空战的主要作战样式,也是太空战最先产生的作战样式。它主要包括太空侦察情报保障、太空通信保障、太空运输保障、太空装备技术保障和太空后勤保障等内容。所谓太空侦察情报保障主要是指利用各种侦察卫星和具有侦察能力的各种航天器进行侦察,对地面作战部队或太空作战部队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敌军地面和太空情况的军事活动;太空通信保障是指利用通信卫星进行远距离情报指挥等信息的快速传输活动;太空运输保障是指利用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太空渡船等运输工具,在地面与外层空间之间、太空战场内各空间站,太空港及轨道平台之间进行物资、人员输送的军事活动;太空装备技术保障是指为太空部队提供、储备所需武器装备,并对太空武器装备进行保养、修理等一系列军事活动。太空后勤保障是指为太空部队贮备与供应其生活、作战、科研及其它崐工作所需的物资、器材等,及在太空战场实施救护和医疗保健等活动。

太空封锁战

太空封锁战是指主要使用天基武器系统,对进入或经过太空战场的敌航天器进行封锁打击,以阻止敌方向太空增援,孤立敌太空部队的军事活动。太空封锁战主要有两种具体的战法:一种是封锁、拦截敌航天运载工具作战。航天运载工具是未来太空作战中敌方赖以向太空战场部署兵力兵器,实施太空增援的主要手段。因此,拦截、打击敌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运载工具,必然成为太空封锁战的重要战法;另一种是太空反导战。弹道导弹主要通过再入大气层而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其主弹道大部分位于外层空间。在外层空间飞行过程中,导弹易被太空武器破坏、摧毁。这与拦截航天运载器的作战行动十分相似。因此,太空反导作战是太空封锁战的重要战法。

太空破袭战

太空破袭战是指对敌太空战场中的卫星、空间站、太空港、轨道平台等空间武器装备进行袭击、破坏的作战行动。太空破袭战包括多种战法,按打击的目标分,有反卫星作战、反空间站作战等;按作战的范围分,有天对天作战,地对天作战。反卫星作战是一种出现较早且已趋向成熟的战法。截止至2017年,正在研制和已经研制的反卫星作战武器主要有拦截卫星、反卫星导弹、天基动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等。

太空防御战

太空防御战是指为保护已方在太空战场中的各种军用或民用航天器的安全,而在外层空间进行的防卫性作战行动。从发展趋势上看,太空防御战的基本手段主要六种:以攻求生。即对严重威胁已方太空军事航天器安全的敌方攻击性武器系统进行积极、坚决的打击和消灭,以消除对已方的威胁;以隐求生。采用隐形技术,降低已方卫星、空间站、航天飞机等航天武器系统的雷达、红外特征,使敌侦察系统难以发现,以达到隐蔽保存自己的效果;以骗求生。即通过在己方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上设置多种特殊的反雷达、反红外诱饵装置(或假目标)。

当发现受敌方拦截武器威胁时,立即释放诱饵,或实施干扰,以假乱真,迷惑敌人;以变求生。即在已方航天器上装上制导和动力系统,当发现受到威胁时,立即进行机动变轨,躲避敌主动式太空战武器的侦察与打击;以抗求生。根据敌主动式太空战武器的杀伤破坏机理,对已方的航天器采用技术措施进行加固,以提高其抗毁能力;预警求生。对敌可能威胁已方航天器安全的武器系统实施严密的监视,一旦发现其袭击征候,立即发出预警信号,使已方航天器有充分的时 间采取防护措施。

太空突击战

太空突击战是指以天基作战部队运用太空武器装备对敌地面、海上的和空中军事目标直接进行打击和破坏的攻势作战行动。太空制高点是决定战争主动权及战争成败的关键,夺取了太空制高点,就可居高临下更容易、更准确地控制和打击地面、海上、空中的各种军事目标。随着主动式太空战武器装备的发展,“天对地”攻击的太空突袭战将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

太空电子战

太空电子战是指利用太空战场电子战武器装备,为查明、削弱、阻止敌方使用电磁频谱及保护已方使用电磁频谱而进行的电子对抗行动。太空电子战的基本内容是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反电子侦察、反电子干扰和对电子设备的摧毁与反摧毁等。

主要武器

攻地卫星

攻地卫星的概念几乎于人造卫星发明的时期就同步出现,也就是利用卫星上发射的武器攻击地面,可能是种能量束或是实体弹,前苏联曾经出太空部属核弹发射台的概念,实为一大型卫星载台,上面预载多枚核弹可以对地发射,可以大幅压低敌方反应时间,某种程度也能反制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因为少了导弹发射的上升段和中间段的时间,直接在目标上空往下打击,大幅减少被拦截的机率。此种卫星的实体弹型在技术上没有不可行性,但是没有公开资料表明是否有类似装置已经被制造甚至部署。

反导弹卫星

反导弹卫星最著名的事件为美国星战计划,美国总统雷根在冷战后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太空飞行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雷射、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

这种太空武器的概念为从太空侦测弹道导弹上升发射的火焰以识别,之后动用一具或多具的卫星网试图消灭该导弹,方法可能发射某种能量束或是实体弹,然而此种武器的概念若是得到增强不排除有直接攻击地面的能力,然而根据美国星战计划结论,这种构想因为技术和成本问题太大,没有成功的装置被制造出来。

反卫星导弹

反卫星导弹是使用导弹攻击环绕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武器系统。导弹可以由地面或者是水面的发射平台发射,或者是由航空或者是太空飞行器在运到较高的高度之后发射。反卫星导弹针对的是军用卫星,尤其是在低轨道上的侦查,电子情报搜集以及海洋侦测卫星等等。

在环绕地球轨道中部署反卫星武器的行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开或是正面承认,然而包括美国与俄罗斯等有能力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都可能掌握相关的技术或者是系统。 已证实曾成功以导弹摧毁人造卫星实验的国家包括前苏联、美国和中国。

公开讯息中已知最早此类武器概念实现美国1979年渥特(Vought)公司获得一份研发空载反卫星导弹的合约,渥特公司利用SRAM-A导弹的推进段作为第一段与Altair III火箭作为第二段,加上红外线寻标器以及撞击弹头,共同组成ASM-135A反卫星导弹,1985年以F-15试射进入太空击落卫星。

反卫星激光

与反卫星导弹类似概念,但是将发射物换成激光束,击中卫星使其烧毁或损坏,1975年10月18日,美国在印度洋上空647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受到来自苏联西部的强红外闪光的干扰,不能正常工作。1975年10月18日,在莫斯科以南50公里处,苏联连续5次用氟化氢激光器照射了两颗飞临西伯利亚上空用以监视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美国早期预警卫星,使其红外传感器失效达4小时之久。

由此推断前苏联可能已经拥有接近实战部署的反卫星激光,从而推断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武器的可能性非常高,该种武器只需部署在地面隐蔽位置就能使用,成本效益非常高,技术难点则是激光必须穿越大气层打向太空,能量衰减问题和目标侦测瞄准问题是科技难点。

反卫星卫星

反卫星卫星

在美国雷根时代主导的战略防御倡议时代中, 1986年中国解放军出版的《现代军事科技基础知识》指出, “反卫星卫星尽管已处于实用阶段,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并总结当时苏联及美国的相关能力为:苏联在反卫星卫星“略占优势”,而美国则在反卫星导弹“明显领先”。

反卫星卫星的反卫星手段主要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