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符观

更新时间:2024-07-05 14:34

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东北17千米杏花村镇上庙村。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观内创建醮坛,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昊天玉皇上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代所建。

历史沿革

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观内创建醮坛,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昊天玉皇上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代所建。

明代后,土圣母庙被火焚烧;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建。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增建紫薇阁。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五岳殿。

清道光十年(1830年),太符观题刻的《十甲举废振兴志》碑记录了晚清山西村落的组织模式。

1978年,对太符观全庙进行整体维修。

建筑格局

太符观坐北朝南,南北长177.5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8875平方米。两进院落,中轴线由南至北有照壁、牌楼、倒座戏台(下层为山门,两厢关帝庙、二郎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两厢后土圣母殿、五岳殿)。

主要建筑

山门为四柱三檐砖木牌楼式建筑;由明楼、次楼共三间组成,两侧附八字撇山照壁。坊柱包砌下部为束腰的砖墙,砖墙上部外墙嵌黄绿蓝三彩琉璃“二龙戏珠”圆形图案,从龙体的造型和风格看,应为明代作品。砖墙顶部作悬山式灰瓦顶,与琉璃瓦楼顶相呼应。坊柱间三嫦门均装板门,门上饰铺首和门钉。正楼上部结构以枋柱直抵脊漱,板门上槛至脊凛间穿插七踩斗棋,悬山顶,屋面饰琉璃脊饰和瓦件,两山钉博风、悬鱼。两侧次楼结构同正楼,唯斗棋五踩。山门两侧的八字撇山照壁的设置,使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山门的缓冲之地。

昊天玉皇上帝殿位于中轴线北端。坐北朝南,立于高1.2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殿前置月台,突出了正殿的位置。大殿平面近方形,面宽三间(12.48米),进深六椽(11.22米),单檐歇山顶,施琉璃脊饰,殿顶筒板瓦,蓝琉璃瓦方心、剪边。大殿出檐深远,翼角升起明显,使屋檐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正立面下为隔碱,上部砖墙直抵阑额下,明次间分别开门洞和窗洞,装饰板门和直棂窗,其中板门为金代形制,每扇各钉五排金瓜形乳钉,每排10个共50个。同样作法在山西文水金代建筑则天庙、稷山元代建筑青龙寺等处都可见到。

大殿柱网采用了减柱造,两根后金柱被省略。柱高4.21米,直径0.33米,柱高与柱径之比约为13:1。檐柱一周均隐于墙内,金柱下置平础石。柱头间设阑额、普柏枋,其中阑额在角柱不出头,同建于宋初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原晋祠圣母殿类似。

普柏枋以上施斗棋,斗棋用材粗壮,前檐各间均施补间铺作一朵,两山只前次间施一朵,后檐及其余各间均不施。斗棋结构基本相同,五铺作双杪计心造。乳袱伸出檐外部分作蚂蛇头。明间檐下悬“昊天玉皇上帝之殿”竖匾。匾中文字用“之殿”句式在山西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匾额中较常见。

后土圣母殿即东配殿,始建年代不详,明代曾被大火焚毁,据观内《重修太符观记》碑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七檀前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山面出际较大。殿顶饰有琉璃瓦剪边,各垂脊均置神兽三尊,屋面盖瓦为灰色筒板瓦。前檐斗拱分柱头科和平身科两种,为五踩重昂斗棋,明间平身科交互斗上出45度斜桃,装饰性较强。明次间施六抹方格格扇门退置于金柱之间,使前部形成檐廊,仅梢间为直棂窗。殿内斗棋、梁枋间遍施旋子彩画(旋子中心多饰赤色),技法较为成熟。

殿内设砖砌神台,上置明代彩塑29尊。正面塑主像5尊,高1.4米。南北两山各塑主像两尊,高1.35米。其中明间正中的后土圣母彩塑,头饰龙凤冠,身披龙凤袍,双手执筋板,安坐于须弥座之上。后土圣母左右有侍女像四,分别奉印、奉巾。其余八位容貌衣饰程式化的女神主像,由于神像牌位遗失,其确切身份已经难以稽考,但从塑像的装饰和每尊身旁备两位侍女像的司职,尚能分辨出两位“圣母”的身份:位于北山墙下为怀中婴儿喂奶的“圣早” 、可以判定为“乳饮哺侍养幼圣母(娘娘)”。相邻的另一位“圣母”因身旁各侍立了一位怀抱婴儿的侍女,约为“送生锡庆保产圣母”。在侍从群像中,有一侍女肩挎裕涟,左手护裕,右手提裙,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头朝右侧,扭头作回应状。这尊塑像静中寓动,造型生动,为整堂彩塑中的上佳之品。

五岳殿即西配殿,始建年代不详,据观内清代《太符观葺修岳渎庙》碑记载,五岳殿曾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其主体结构与相对的后土圣母殿相似,应为明代遗构。五岳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模前廊式构架。前檐斗棋分柱头科和平身科两种,为五踩重昂斗棋,明间平身科交互斗上出45度斜桃,装饰性较强。前檐明次间施格扇门窗,也是退置于金柱之间,使前部形成檐廊。大殿内依北、西、南墙筑高1米的凹字形神台,正面(西)分别塑五岳神像,高2.15米,各配侍女像二尊,高1.6米,南北两山为高1.7米的四渎神像,四渎神未配侍女,表示其神阶低于五岳。由于神灵牌位尽失,加之雕塑程式化严重,所以其确切身份难以确定。但一般而言,由于东岳在道教和民间的影响力最大,故殿内主神应该为东岳神。该殿不设神龛,五岳和四渎端坐在神台之上,五岳背后设泥塑背光,殿中柱上盘塑黄、红、白、黑四色飞龙,分别与南北两侧座上的四岳对应,表示他们是乘龙而来。而正中东岳大帝因为是主人不出去,所以没有表示东方方位的青龙,寓意可谓周全。

二十八宿原来代表星空二十八个区城,是参照月亮每一天的位置规定的,道教对此天象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塑成人物形象并配以包括十二生肖在内的28种动物形成了二十八个神祇形象,顶礼膜拜。太符观西南的紫微阁虽已不存,但阁中原有的二十八宿塑像和刘秀塑像在文管所职工的精心保护下,躲过文革浩劫,得以保存,部分藏于山西博物院。二十八宿彩塑高约1.5米,被塑成二十八位不同的人物形象,但程式化倾向严重,大约为明代作品。

文物遗存

曹文对太符观的建筑、雕塑、壁画进行了总体记录与介绍。按曹文,太符观的壁画有三处,分别是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东配殿圣母殿和西配殿五岳殿,其中昊天玉皇上帝殿壁画为清代重描笔迹,五岳殿壁画为明中后期作品,圣母殿壁画未言创作时代,其文云圣母殿明代被大火焚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建,似为明代万历年作品。各殿壁画创作时代的确定标准,曹文均未陈述。沈文对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以下简称玉皇殿)的壁画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做了初步研究。沈文经实地测绘统计出玉皇殿壁画的面积,并根据榜题识别出玉皇殿北、东、西三殿的诸神祇身份,并对其主神体系和附属神祇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壁画图像特征变化、碑文考释、与同类壁画榜题比对等方法,考证出玉皇殿壁画为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七月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六月之间所绘。

太符观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东配殿圣母殿和西配殿五岳殿三殿均绘有壁画,所绘不外道教神祇、圣母出游、宫中燕乐等内容,与山西现存的其他道观壁画并无太大的不同。然玉皇殿内北壁第一层所绘的三幅图像十分特别,第一幅图榜题为先天祖袭,一大圆内,红天绿地,披发男人全身赤裸,端坐其中,身体骨骼经脉清晰可见。第二幅图榜题为大道梵天一焘,一个大的椭圆形,上红下绿,红天绿海。第三幅图榜题为玉清圣境,三个大圆相交,呈叠压之状,从下往上叠压。据沈晓东文,此三幅图像在现已发现的壁画图像材料中从未出现,可能是一种新的主神表现模式。三幅图中,以先天祖太图最为突出,图中男子仿佛身着一件透视衫,身体的经络骨骼清晰可见,在中国传统的道观壁画中绝无仅有。中国画重象征轻写实,画人物讲究神似,注重表现人物的身形姿态,这种重视人体骨骼筋肉表现形状的绘画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方人物画中比较流行的。

据沈晓东文,玉皇殿东壁所绘道教附属神祇也呈现了新的特点,在壁画附属神祇体系的尾部出现了一些行业祖师,分别榜题为:造字文祖神众、制药醉酒祖神众、工祖枝口众师,这在南宋、明代的典籍神系中未见记录,在其他道观壁画中也未见。行业神,又称“祖师神”,是中国历史上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是各行各业求神庇佑、祈福禳灾的一种神灵信仰。在道观壁画上绘有行业祖神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行业与当地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历史文化

从太符观的布局特点和祭祀的神祇组合来看,太符观从建立到明清一直是一所民间的宗教场所,太符观的神灵组合一方面表现出顺应道教演变的主流趋势,如玉皇大帝的名号和形象。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民间较随意的神祇组合,如后土与五岳相配,五岳四渎集于一祀,道观中原有的紫微大帝、二十八宿、刘秀、关公、二郎和马王诸神同观中主祀玉皇大帝的关系十分牵强。因此太符观所表现出的宗教的世俗化倾向及其文化面貌的独特性和稀有性,正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道教文化发展进程的真实反映。

价值意义

太符观的主要特色是它有着品位高超的建筑群体和线条优美的彩塑、悬塑和壁画。多年以来它吸引了许多建筑、美术、文物、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太符观的壁画、彩塑、悬塑、碑碣包含了丰富的道教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艺术作品,虽历经风雨,但仍焕发绚丽光彩,在山西宗教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太符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东北17千米杏花村镇上庙村。

交通路线

公交:无公交直达,可以乘坐当地出租车。

自驾: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青银高速。

1、沿青银高速向西收费路段30.4千米;

2、下杏花村出口前往307国道部分收费路段2.6千米;

3、在307国道向左转2.2千米4.向左转1.0千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