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2 15:31
太阳光谱是一种不同波长的吸收光谱。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2部分。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nm,散射后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7色,集中起来则为白光。不可见光,又分为2种:位于红光之外区的叫红外线,波长大于760nm,最长达5 300nm;位于紫光之外区的叫紫外线,波长290~400nm。太阳光具有明显生物效应,植物在太阳光作用下可发生合成作用,动物皮肤在太阳光作用下维生素D发生转换作用;红外线具有巨大的热效应,紫外线有明显杀菌作用等。
太阳光数以万计的吸收线和发射线,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太阳信息宝藏。太阳光谱属于G2V光谱型,有效温度为5770 K。太阳电磁辐射中99.9%的能量集中在红外区、可见光区和紫外区。
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0.76μm),波长大于可见光的红外线(>0.76μm)和小于可见光的紫外线(<0.4μm)的部分少。在全部辐射能中,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占99%以上,且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紫外区,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约50%,红外区占约43%,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量的约7%。
在地面上观测的太阳辐射的波段范围大约为0.295~2.5μm。短于0.295 μm和大于2.5 μm波长的太阳辐射,因地球大气中臭氧、水气和其他大气分子的强烈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太阳平日所放出来的光谱主要来自太阳表面绝对温度约六千度的黑体辐射(Black Body Radiation)光谱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770~390纳米之间,看不见的波段从770~11590纳米。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770~622nm,感觉为红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黄色;577~492nm,绿色;492~455nm,蓝靛色;455~390nm,紫色。
太阳是能量最强、天然稳定的自然辐射源,其中心温度为1.5*10^7K,压强约为10^16Pa。内部发生由氢转换成氦的聚核反应。
太阳聚核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其总辐射功率为3.8*10^26W,其中被地球接收的部分约为1.7*10^17W。太阳的辐射能量用太阳常数表示,太阳常数是在平均日地距离上、在地球大气层外测得的太阳辐射照度值。从1900年有测试数据以来,其测量值几乎一直为1350W/㎡。对大气的吸收和散射进行修正后的地球表面值约为这个值的2/3。
通常假定太阳的辐射温度为5900K,则其辐射温度随波长的增加而降低。根据黑体辐射理论,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发出的辐射能量增加,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覆盖了从X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整个电磁波谱。在大气层外,太阳和5900K黑体的光谱分布曲线相近。受大气中各种气体成分吸收的影响,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时某些光谱区域的辐射能量受到较大的衰减而在光谱分布曲线上产生一些凹陷。
利用太阳光谱,可以探测太阳大气的化学成分、温度、压力、运动、结构模型以及形形色色活动现象的产生机制与演变规律,可以认证辐射谱线和确认各种元素的丰度。利用太阳光谱在磁场中的塞曼效应,可以研究太阳的磁场。
太阳光谱的总体变化很小,但有的谱线具有较大的变化。在太阳发生爆发时,太阳极紫外和软X射线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利用这些波段的光谱变化特征可以研究太阳的多种活动现象。因此,提高对太阳光谱的空间分辨率和拓展观测波段,可以大大增强对太阳和太阳活动的认识。现在已探测到了完整的,称之为第二太阳光谱的偏振辐射谱。利用第二太阳光谱,又可以进一步开展多项太阳物理研究,也可能成为探测太阳微弱磁场和湍流磁场的有效方法。
目前检测大气污染气体主要采用人工光源差分吸收光谱法,通过测量人工光源穿越大气层后的光谱来反演大气污染状况,然而,太阳光源差分吸收光谱法的优越性日渐突显,成为大气污染气体检测的研究热点。阴霾天气条件下测得的光谱表现为长波部分强度有所增加。鉴于成像光谱仪的波长分辨率高达0.06nm,基于太阳辐射光谱还可以利用光谱分析技术鉴别出大气中气体成份的含量。
二氧化氮分子在430nm-450nm波段内有明显吸收,倘若二氧化氮浓度不同,将导致太阳辐射光谱发生变化。
科学试验证明,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可见光中的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生长及幼芽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这类光能抑制植物的伸长而使其形成矮而粗的形态;同时蓝紫光也是支配细胞分化最重要的光线;蓝紫光还能影响植物的向光性。紫外线是使植物体内某些生长激素的形成受到抑制,从而也就抑制了茎的伸长;紫外线也能引起向光性的敏感,并和可见光中的蓝、紫和青光一样,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可见光中的红光和不可见光中的红外线,都能促进种子或者孢子的萌发和茎的伸长。红光还可以促进二氧化碳的分解和叶绿素的形成。
光谱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对植物影响较甚的光线,主要是三大类。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下这三大类光线。
第1波段的辐射光:是含有大量能量的紫外线,但部份的紫外线都被臭氧层所吸收。所以我们较关心的是与农膜有密切相关的部份:紫外线-b(波长280—320nm)及紫外线-a(波长320—380nm),这二种波段的紫外线有其不同的作用如:对植物的花产生着色的作用.
第2波段的辐射光:是可见光(波长400—700nm),相当于蓝光、绿光、黄光及红光,又称为PAR,即光合作用活跃区。是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重要可见光部份。蓝光与红光是在PAR光谱带中最重要的部份,因为植物中的核黄素能有效的吸收此一部份的光线,而 绿光则不容易被吸收。第3波段的辐射光:是红外线,又可分为近红外线和远红外线。近红外线(波长780—3,000nm)的光基本上对植物是没有用的,它只会产生热能。远红外线(波长3000—50,000nm),这一部份的辐射线并不是直接从太阳光而来的。它是一种带有热能分子所产生的辐射线,一到晚上就很容易散失掉.。
植物对于红光光谱最为敏感,对绿光较不敏感,并且对光谱最大的敏感地区为400~700nm。此区段光谱通常称为光合作用有效能量区域。阳光的能量约有45%位于此段光谱。因此如果以人工光源以补充光量,光源的光谱分布也应该接近于此范围。
光源射出的光子能量因波长而不同。例如波长400nm(蓝光)的能量为700nm(红光)能量的1.75倍。但是对于光合作用而言,两者波长的作用结果则是相同。蓝色光谱中多余不能作为光合作用的能量则转变为热量。换言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是由400~700nm中植物所能吸收的光子数目决定,而与各光谱所送出的光子数目并不相关。但是一般人的通识都认为光颜色影响了光合作用速率。植物对所有光谱而言,其敏感性有所不同。此原因来自叶片内色素(pigments)的特殊吸收性。其中以叶绿素最为人所知晓。但是叶绿素并非对光合作用唯一有用的色素。其它色素也参与光合作用,因此光合作用效率无法仅有考虑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光合作用路径的相异也与颜色不相关。光能量由叶片中的叶绿素与胡萝卜素所吸收。能量藉由两种光合系统以固定水分与二氧化碳转变成为葡萄糖与氧气。此过程利用所有可见光的光谱,因此各种颜色的光源对于光合作用的影响几乎没有不同。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在橘红光部份有最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但是此并不表示植物应该栽培于此种单色光源。对植物的形态发展与叶片颜色而言,植物应该接收各种平衡的光源。
此外,光的不同波长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也有影响,如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因此,在农业生产上通过影响光质而控制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改善农作物的品质。高山或者高原地区的植物,一半都具有茎杆矮短、叶面积缩小、毛茸发达、叶绿素增加、茎叶有花青素存在,花朵有颜色等特征,这是因为在高
山上温度低、再加上紫外线较多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