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7 16:57
中国历史上起源最早,流传最广的太阳生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照地区有在这一天过太阳节,祭祀太阳神,为太阳过生日的习俗。
此外,也有所谓三月十九或者二月初二为太阳生日的说法。但在中国的老黄历上,只有农历六月十九这一天是太阳日(也就是太阳生日),也是菩萨成道日。可见日照的太阳节是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是正统的正宗的太阳生日。其他的是民间不同版本的太阳生日。
在山东省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天台山下,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老母庙——这座老母庙祭祀的是我们的先祖太阳神羲和,当地人称羲和老母,这在全国众多的老母庙中尚不多见。
日照地区的太阳崇拜习俗以天台山下太阳节(老母庙庙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广泛。
对于老母庙的历史,清朝王陨在《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中记载:“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淮南子·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
老母庙庙会(太阳节)起于何时,不见记载。传说自古以来日照民间就有赶庙会的习俗,人们在祭祀神灵的同时,也要进行商贸和民间娱乐活动。因此每年一度农历六月十九太阳神生日这天,天台山下的老母庙都要举办庙会,这是涛雒也是日照的一大盛事,周围几百里的乡民都来赶庙会,祭太阳,祀老母,祈求五谷丰登,幸福安康。村民们还将生产的乡土产品拿来展示、交换、同时请来专门的戏班子表演节目。据说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北魏时期,慧深法师在天台山老母庙附近建天台悯寺。由于农历六月十九日也是观音菩萨的成道日,佛教文化很自然地融入了当地的太阳节习俗。因此农历六月十九太阳节这天,人们不但祭太阳,祀老母,还要拜菩萨。值得注意的是,石鳯寺的建筑本身也反映了原始太阳崇拜与佛教文化的结合。据说寺庙雕梁画栋,大殿里供奉的是佛像,壁画则是羲和浴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和大羿射日等传统的神话传说。
老母庙庙会(太阳节)大型节庆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来庙会上发生了一件离奇的“木刀杀人”的事故,庙会活动才中断。当时戏班子上演的是三国演义中关公计斩蔡阳的情节,据说演关公的演员手持木刀,手起刀落,居然真的把演蔡阳的演员的人头砍了下来,从此庙会终止了,但是民间的祭祀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六十年代文革开始,红卫兵到这里破四旧,将老母像合佛像砸毁。到七十年代人们在这里采石,老母庙和石鳯寺被彻底破坏了。但是在民间,人们在太阳节这一天仍然保留吃面饼的习俗。
在日照民间还流传着“太阳生日歌”
还有民歌唱道:
太阳一出满天红,照得大地红彤彤。
天上无阳无昼夜,地上无阳无收成。
太阳六月十九生,男女老幼应记清。
对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呼吁日照举办太阳节,恢复、保护延续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承:
《山东省1996-2010年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纲要》将日照列为“东夷文化区”。纲要中指出“该区包括临沂日照等市,是东夷文化区的中心地域,齐鲁楚文化的交汇地。保护开发要突出远古文化和山水港湾风光特色”。具体包括“保护开发东夷文化遗址;在东海峪设立考古实验区;扩建莒县博物馆,反映莒文化和鲁东南文化”等措施。
北京旅游学院著名旅游规划专家杨乃济教授于2000年说:“国际通行的海滨旅游地的三大卖点是“沙滩”,(Sandy-beach)、“阳光”(Sun)、海水(Sea)。由于这三个英语词汇起首的字母都是“S”,所以合称之为“3S”。许多知名的海滨旅游地赢得美誉,几乎都得益于“3S”中某一两方面的优势;如广西北海以其十里银滩号称“天下第一滩”,海南三亚亚龙湾则以其沙质优良海水清澈扬名于世。尽管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5000多个沿海岛屿,但在三个“S”上拔尽头筹的,日照市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要使旅游业成为日照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的支柱产业,日照市旅游定位于:拥有太阳品牌的,独具特色的海滨度假旅游。实现这一成长目标的手段是:⑴以创建“太阳城”主题公园和举办一年一度的盛大的国际“太阳节”旅游节庆活动树立品牌赢得专利。⑵以欧洲“四海”(地中海、黑海、爱琴海、亚得利亚海)的四个世界闻名的海滨旅游的胜地为蓝本的全新创意,创造四海集萃的海滨景观,确立日照海滨旅游高品位的创新特色”。(著名旅游学家杨乃济教授谈日照市旅游发展战略)
国家旅游局计财司魏小安司长于2003年指出:“日照有人提出搞太阳文化旅游,这可能成为一个好产品。因为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过太阳崇拜。搞太阳文化旅游,日照本身就变成了资源了。我们搞太阳文化关键是选好切入点。能否想办法把太阳文化转化一些形象,开展一些活动,这样日照本身的总体形象就可能树立起来”。
山东省旅游局李德明局长在2003年也认为:“世界上太阳文化积淀深厚,太阳崇拜普遍。日照有太阳文化背景,太阳文化旅游是个独特的产品,同意建太阳城,办太阳节。可先办太阳节,太阳节搞起来也,就逼着建太阳城,市场需要了,太阳城的投资者就会脱颖而现”。
千呼万唤始出来,日照首届太阳节祭日大典终于在2010年举办,恢复传承延续了数千年的民风民俗,对此新华社报道如下:
7月30日,农历六月十九,传说中太阳的生日。当天,山东省日照市隆重举行2010年日照太阳节祀日大典。庄严的场面,典雅的祭文,悠扬的古乐,500余名太阳文化爱好者齐聚涛雒天台山,见证了这一神圣的时刻。 据介绍,这次太阳节由日照市太阳文化研究会主办,东港区文联、涛雒镇政府协办。日照市太阳文化研究会会长范海钧宣读祭文,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顾问薄子宝主持祀日仪式。 崇拜太阳是一种高尚的感恩 当天凌晨3时,记者一行来到天台山下。虽然天色尚黑,但影影绰绰中,仍可见到不少登山的身影。据了解,不少附近村民为了参加此次祀日大典,凌晨2时便已开始上山了。 当天上午5时,祀日大典正式开始。 在震撼人心的鼓声中,“三牲”“五谷”“百果”等祭品被一一呈上。敬献花篮后,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会长宣读了祭文,字字句句,盛赞太阳的光辉。而后,所有人员面朝东方,在初升的朝阳下,向日神行鞠躬大礼。 在“敬献乐舞”议程中,10余名盛装的少女翩翩起舞,以感恩太阳。没有音乐,只有或密或疏的鼓声,看似原始,却别有一种震慑人心的美。 “这既是一种敬畏自然的文明行为,也是一种崇拜太阳的高尚感恩活动”,范海钧表示,此次太阳节祀日大典的举办,展现了日照人民的高尚情操。 仪式结束后,上元一村、二村、三村、崔家庄子等附近村庄的数十名村民,又自发来到位于山腰的“羲和老母庙”遗址,举行了一场简朴而又庄严的祭祀仪式。 日照是当之无愧的“太阳城” 在当天的祀日大典上,记者发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 来自东南大学的陶思炎教授。 作为民俗学界的权威人士,陶教授说起太阳文化来侃侃而谈:“很多地方都有太阳崇拜的传统,但在全国来看,能够形成传统和仪式的并不多。根据文献资料和传统,要举办太阳节,日照首当其冲!” “首先从城市名字上,日照即是‘日出初光先照’的意思,一听便与太阳有关”,他说,日照作为中国太阳崇拜文化的起源地,历史悠久,传承清晰,而且有众多的文物予以佐证,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太阳城”。 陶教授表示,此次祀日大典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感恩太阳,更有其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在太阳节保护自然的主线下,有助于打造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祥和氛围,促进和谐发展;其次,借助太阳节的平台,可对日照的太阳文化加以整理和传承,努力发掘恢复日照的太阳文化传统;此外,太阳节的举办,有助于充实日照的文化内涵,作为太阳城,日照不仅要有太阳文化的因子,还要有与太阳有关的文化活动。 最后,对于日照的太阳文化,陶教授还小小地支了“一招”:可以将太阳文化与日照的海滨旅游相结合,发挥日照的特色,融合昨日文化与今日文化,打造一个新的城市品牌和特色产业! 太阳节为什么选择了天台山 “我们所站的天台山顶,就是古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7月30日,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留美博士鞠志国说,日照市乃中国远古太阳崇拜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地下考古和史料记载表明,日照之名即来自太阳崇拜。 他说,天台山中原建有“羲和老母庙”,供奉太阳女神羲和老母,并逐渐演变为以纪念太阳生日(农历六月十九)为主题的“羲和老母庙会”。自古以来日照民间每到这一天,天台山下都要举办庙会,祭太阳,祀老母,游人云集,盛况空前。在太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还会烙一种太阳形似圆形小饼,据考证,这就是煎饼或锅盔饼的前身。 因为有了这样的民俗基础,所以,2010日照太阳节“选择”了天台山。 鞠志国表示,今后,日照太阳节将每年举办一次,以传承太阳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靳凤清)
广东省梅州地区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即为太阳生日
并非是说太阳的生日 实为纪念明朝的节日
这一天是明朝亡国的日子,为了避免清朝廷的迫害,人们讳饰为太阳生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
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午时前后,崇祯皇帝自己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槐树上。
接着吴三桂引满清大军入关,击败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官兵,占领了大明江山,建立清王朝,
崇祯皇帝自尽的日子成了明王朝灭亡的日子。
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洋坑祥安围人 李二何(当时李二何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 暗携太子朱慈粮潜身回故里梅州阴那山灵光寺,削发为僧 改名太岁和尚 以图东山再起 反清复明
后来清室已定 太子老与古寺 后人便造了“太子菩萨”供奉
清初,东南沿海浙闽一带抗清斗争异常激烈,但南明诸王的抗清运动在康熙元年(1662年)失败,
台湾的明郑(郑成功后裔)政权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归顺清朝廷。
从此,秘密结社成为反清复明之士的主要活动形式:一则是积极发展帮会为骨干力量,大兴洪门(始成立于1674年),合异姓为一家,会众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拜日为兄,拜月为嫂,共图反清复明大业;
俗传太阳经:‘太阳明明朱光佛,三月十九午时生,家家户户点红灯’等语。朱即明之国姓也。”
梅州客家人(主要是流行与梅州市梅县区、大埔两区县)仍然有人在那一天敬奉太阳
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人在这一天焚香祷告,传之子孙,有“菩萨生日”和“太阳生日”两种说法。菩萨是指崇祯帝本日弃肉身而成佛。太阳寓指明。
“太阳生日”是梅州客家人的特有民俗节日。“太阳生日”定于农历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备三牲果品敬太阳,口中念着《太阳经》。《太阳经》的内容大致是:
太阳三月十九日生,家家户户点红灯;
太阳一出满天红,家家门前挂灯笼;
太阳明明珠光佛,四大神明掌乾坤”。
当天还要吃炒面以作纪念,所以街头打面店买面条的人很多。而且还要提前在十八日这一天,把当地阴那山上灵光寺内一尊叫“太子菩萨”的神像抬出来游乡。当地群众管叫这“太子菩萨”为“稗子(客家话音同“筷”)菩萨”,说是迎了“稗子菩萨”,当年可保五谷丰登,田中少长稗草。
“太阳生日”和“太子菩萨”是有一番来历的:明代末年,嘉应州(梅州)的客家人曾几度举义旗开展“反清复明”斗争。在清兵进京前夕,有一位在朝中当太子老师的李士淳是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人,他把太子朱慈烺带回到梅州,在阴那山灵光寺庙内住下来。终因明朝大势已去,明朝最后一个太子朱慈烺隐名出家,在灵光寺内当了和尚,当地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太子,都叫他太子和尚。后来终老于灵光寺。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这位太子,便在寺内供了一尊“太子菩萨”,为了掩饰这位明太子在此隐居的身份,便把“太子和尚”谐称为“稗子和尚”。明王朝覆亡以后,人们不敢公开悼念明代皇帝,把明崇祯皇帝于煤山上吊归天的农历三月十九日忌辰为“太阳生日”,并将太子菩萨的神像提前一天抬出来游乡,告示远近村民举行悼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