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7 15:29
天文望远镜的一种,是进行太阳物理核心课题研究的关键仪器,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发明和独立研制,于1985年投入使用,于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太阳活动峰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太阳耀斑爆发频繁。太阳耀斑等活动现象和太阳黑子群附近磁场的复杂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太阳强磁场区域剧烈的爆发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高能辐射和带电粒子流,它对宇航安全、短波通讯、近地气象和人类生存环境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太阳磁场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太阳研究的主题。
太阳磁场望远镜是中国科学家独立发明和独立研制的,是进行太阳物理核心课题研究的关键仪器。太阳磁场望远镜的主要研究目标是研究太阳磁场、速度场以及相关的太阳物理现象。
太阳磁场望远镜于1985年安装于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自1987年起.中国的太阳物理学家利用太阳磁场望远镜获得了大量世界一流的太阳光球矢量磁场和色球磁场、速度场资料。这引起国际太阳物理学家的极大重视,认为该仪器为当代国际太阳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
太阳磁场望远镜的研制成功,也使中国的太阳磁场测量滤光器技术受到世界的重视,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和中国台湾的天文学家均对中国的光学滤光器发生极大的兴趣,向中国订购滤光器。
太阳磁场望远镜是由北京天文台、南京天仪厂、长春物理所等中科院四个单位联合研制的,工程庞大、耗资巨 大、指标高、难度大,是当时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总体负责人是北京天文台的艾国祥(现提升为中科院院士),整个项目历经12年。
1949年以前,中国只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日食观测和常规性的太阳黑子目视巡视。
1958年4月19日,中科院组织进行了中苏合作海南岛日环食观测。以后,以其中部分中国队员为骨干,在北京天文台成立了射电天文组,设在沙河站。1958年至1960年,使用苏制3.2厘米波射电望远镜,开展了太阳射电的观测。1962年,开始进行太阳电流量的绝对定标的研究。
1966年至1984年,北京天文台艾国祥等与南京天文仪器厂合作研制太阳磁场望远镜。
1967年4月,北京天文台参加了新疆日环食观测。同年,密云射电天文观测站建成,安装了146兆赫16面天线组成的干涉仪,开展了对太阳Ⅰ型爆发和“噪暴”样本的收集与研究,并在澳大利亚射电天文学家克里斯琴森的支持帮助下,解决了当时传输系统中的难题。其后,经过射电组和北京天文台工厂的努力,在原16面天线的基础上,发展成460兆赫4×16面天线复合干涉仪。
1968年,组织并参加新疆日食观测,为此研制了21厘米波射电望远镜;同年,又参加了中科院组织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考察,首次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处进行了近红外区太阳辐射热测量。
1979年至1982年,完成了第21周太阳活动峰年联合观测及资料分析。
1980年2月16日,北京天文台、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云南天文台在昆明进行联合日食观测,同时在四个波段发现太阳缓变射电源存在磁拱结构。同日,北京天文台沈龙翔等与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厂合作,参加了云南日全食的闪光光谱、日冕多波段单色观测和大范围白光日冕观测。其中,闪光光谱观测,在488.0~584.5纳米波段发现了近70条前所未知的色球谱线。
1980年,科学家们开展了微波爆发中超精细时间结构的观测和研究,翌年5月首次发现10厘米波段上叠加在微波大爆发上的毫秒时标的精细结构。
1983年至1984年,北京天文台与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厂等单位合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日全食观测,观测到7000条闪光光谱谱线,其中许多谱线为首次认证。
1985年至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期间,北京天文台刘宗礼观测到哈雷彗星罕见的断尾现象。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和上海天文台合作,在中国首次观测到哈雷彗星和多个宇宙源的羟基分子射电谱线。
1985年至1987年,在第22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北京天文台参加了与其他台站的联合观测,发现毫秒级射电爆发的许多特征。
1986年1月至3月,北京天文台派人赴南极进行了天文考察,取得了极地太阳分光辐射曲线135组以及南极地面太阳总辐射等资料。
1987年,中国科学家艾国祥等完成了“两维实时太阳磁场和速度场数据接收和图象处理系统”,至此,太阳磁场望远镜所有的装备已经齐备。
该望远镜有效口径为35厘米,焦距为10米、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200 米和300米等8种,工作波长为532.419纳米和486.134纳米,磁场分辨率为:纵场±10-4特,横场为±3×10-3特,速度场分辨率为±10米/秒,图像分辨率为0.5″/像元,主要终端配置有CCD照相机、151图像处理器和VAX-11/750计算机。后者在白天观测时作数据采集系统。图像处理使用SUNSPARC工作站。同时,它们充分发挥该镜的磁场、速度场、时间上的高分辨率以及实时性等功能,从事太阳磁场和速度场的精细结构研究。
基于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观测,怀柔太阳观测基地与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科学家建立了长期的观测研究合作关系。从1987年起,与美国大熊湖天文台开展的“日不落太阳磁场联合观测”和继而开展的“太阳活动全球监测网”等合作项目在太阳活动观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太阳磁场望远镜首次在世界上观测到色球速度场,探测了半影纤维磁场的实际分布量,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全日面磁场图。
在对太阳磁场望远镜的实际应用中发现:
1、超米粒的实际寿命可达50~70小时,比一般认为的20小时长3倍。
3、耀斑爆发前后活动区纵向磁场无大变化而横向磁场变化明显。
4、Hβ耀斑亮块出现在横向强磁场和视向速度为负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