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3 08:01
夹(拼音:jiā、jiá、gā)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左右二人搀扶中间一人,本义为在左右辅佐,或指夹持。后由夹持引申指混杂、掺杂。又引申为用来夹东西的器物。以上义读jiā。“夹”又音jiá,指双层的,多指衣服。“夹”又音gā,这个意义只出现在“夹肢窝”这个词中。
“夹”甲骨文中写作图1,金文作图2,战国文字作图3,小篆作图5。其构形中间像一个大人,左右臂又各有一个小人。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基本相同,只是小篆两边的“人”相对小一些。再往后的形体演变,就大大简化了。变化最大的就是左右那两个小的人形一点也不像了,尤其是图8的汉隶,已变得跟简化字基本一样。这是汉字的使用者为追求书写便利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夹”的古文字形体是个会意字。学术界有的认为,两边之人是在挟持中间的人,此字义为左右相持。许慎《说文解字》:“夹,持也。”王筠句读:“大,受持者也,二人,持之者也。”林义光《文源》:“象二人相向夹一人。”夹的此字义,后来写成“挟”字。有的认为,两边之人是在搀扶中间的人,此字义为左右扶持。左民安《细说汉字》:“甲骨文中间是一个大人,左右两个小人搀扶这个大人。夹字的本义是在左右辅佐”。这两种观点都能成立。
综上所述,“夹”的本义可以“夹持”概括之,但实际情形又有所不同,用于具体、形象的意义,是指从左右两旁相对或相持。如《墨子·杂守》:“守大门者二人,夹门而立。”这个意义现代也在使用,如夹道欢迎。用于抽象的意义,则指辅佐、扶助。如《左传·僖公四年》:“五候九伯,女实怔之,以夹辅周室。”又特指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向中间施加力。这个意义也是自古就有了,如《左传·定公八年》:“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用筷子、镊子、钳子等来夹东西,就是这个意思;夹在胳膊底下或两个手指中间,也是如此。由动词转化为名词,则指夹东西的用具。文件夹、讲义夹等,以及老鼠夹子之类,都是名词“夹”的意义。名词义古代还特指宗庙内堂两侧的夹室,在东西厢的后部,是放远祖神主的地方。如《尚书·顾命》:“西夹南向,敷重笋席。”
夹与被夹的一般是两样以上的不同东西,所以“夹”有混杂、搀杂的意思。如“雨夹雪”,这是说小雨混杂着雪下下来。
“夹”字又有jiá音。此音又有以下几项意义。一是指剑柄。《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韩魏为夹。”这个意义后来也作“铗”。指剑柄的“铗”应是后起字。《说文》释“铗”为“可以持冶器铸铬者”,实际是一种金属夹子,很明显是“夹”的分化。二是指双层的,多指衣服。三是单用“夹”,也可指夹衣。最后两个意思都是在左右相持的意义上引申而来的。这个夹衣义曾经造过专字“裌”和“袷”,后来整理异体字被淘汰了,仍用“夹”表示。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十】【大部】古狎切(jiā)
持也。从大俠二人。
“持也”注:持者,握也。握者,搤也。搤者,捉也。捉物必以兩手,故凡持曰夾。《左傳》曰:“夾輔成王”。古多叚俠爲夾,《公羊注》曰:“滕薛俠轂”。
“从大,夾二人”注:“夾”各本作“俠”。俠者,俜也。非其義,今正。㚒者,盜竊褱物也。从亦,有所持夾褱物,故从二入。夾持人,故从二人。大者,人也。一人而二人居其亦,猶一人二亦閒褱物也。故曰:从大,夾二人。古狎切,八部。
【丑集下】【大字部】夹;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4
《广韵》《集韵》《正韵》古狎切。《韵会》讫洽切,並音甲。左右持也。《书·多方》:尔曷不夹介乂我周王。《左传·僖二十六年》:夹辅成王。
又近也。《书·梓材》:怀为夹。注:怀远为近也。
又兼也。吕温《狄仁杰颂》:潜授五龙,夹日以飞。
又梵夹。《通鉴》:唐懿宗於禁中设讲,自唱经,手录梵夹。
又钳夹,巧言胶固也。柳宗元《乞巧文》:胶如钳夹。
又《集韵》《韵会》吉协切。《正韵》古协切,並音颊。傍也,把也。夹弓,见《周礼·夏官》注。往体多,来体寡曰夹。
又劒夹。陶弘景《刀劒录》:商孔甲采牛首山铁,铸一劒,铭曰夹。
又《集韵》檄颊切,音协。《说文》:俜也。
又姓。《前汉·艺文志》:有夹氏春秋。又同狭。《后汉·东夷传》:东沃沮,其地东西夹,南北长。
《六书正譌》:从二人,从𡗕省。二人对辅于肘𡗕之下,会夹意。
首横在上半格居中,点和短撇分列竖中线左右。第二横较长,在横中线下侧。竖撇上段在竖中线,过横中线后向左下撇出。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撇、捺底部持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