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调大鼓

更新时间:2024-05-30 14:29

奉调大鼓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在20世纪40年代以唐山大鼓为基础,借鉴了东北大鼓演员马宝山朱玺珍的演唱技巧、铁片大鼓演员王佩臣的活泼唱法,吸收了皮影评剧的某些旋律,以北京语音行腔,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由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于1949年在唐山大鼓的基础上创新而成。 1949年,这个曲种被定名为奉调大鼓。然而,长期以来奉调大鼓仅有魏喜奎一人演唱。

奉调大鼓由来

魏喜奎自幼随父魏永富学唱乐亭大鼓,后正式拜师周永福。八岁登台,开始辗转各地演出。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三岁时来北京,改唱唐山大鼓。其后,得到单弦演员曹宝禄、评剧演员白玉霜河南坠子演员程玉兰、铁片大鼓演员王佩臣梅花大鼓演员金万昌、曲艺弦师白凤岩等名家指导,遂在唐山大鼓的基础上,借鉴东北大鼓演员马宝山起伏多变的行腔、朱玺珍“赶拍节”的技巧,及王佩臣生动活泼的唱法,广泛吸收了皮影调、评剧等音乐素材,经数年努力,创一种新腔,用北京语音演唱,逐步形成了一独具特色的崭新曲种,与曹宝禄等人研究后,于1949年定名为奉调大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使奉调大鼓能较好地表现新的生活及英雄人物激昂奋发的情感与行为,在弦师韩德福、罗仕海等人的帮助下,又对该曲种做了进一步完善。借鉴京韵大鼓“唱似说,说似唱”的技法,加强了“甩腔”和“嗖音”的运用,在原有□拍唱腔基础上,又创造了□拍的垛板和□拍的快板,充分发挥了唱腔抒情与叙事两种功能,同时丰富了伴奏音乐,在原有的三弦之外增添了四胡、高胡等伴奏乐器。1962年,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纪念曹雪芹诞生二百周年《红楼梦》演唱会上,魏喜奎一曲《宝玉娶亲》,曲调跌宕起伏、演唱圆润婉转,使奉调大鼓呈现了新的风采。

然而,长期以来奉调大鼓仅有魏喜奎一人演唱。其代表曲目有《宝玉娶亲》、《宝玉哭黛玉》、《李大成救火》、《朝鲜女英雄赵玉姬》、《钱包》、《渔女和战士》等。

后继有人

魏喜奎的奉调大鼓在总理关怀下,流传甚广。但是,由于魏喜奎自1 95 1 年3 月创立了北京曲剧,成为戏曲演员,演出单段奉调大鼓的时候极少;又由于这个曲种小腔、半音很多,唱者不易掌握;再加上嗓音条件限制,很难唱出魏喜奎的韵味和情感,以致后继者极少。魏喜奎在曲剧方面培养的学生,也只不过以一段《宝玉娶亲》打打基础,主要为的是唱曲剧里的奉调大鼓唱段。真正演唱奉调大鼓单段的,只有“文革”后北京曲艺团里的陈富贵,曾在魏喜奎教导下,唱了一个短时期。魏喜奎去世前几年,想到物色奉调大鼓的后继人。3 年前成立的她的艺术发展促进会,打算通过“喜奎杯”鼓曲大赛发现人才,亲自培养。不想促进会刚刚成立一年,大赛还未举办,她便在政协会上突发脑溢血去世。为实现她的遗愿,在她去世的当年,举办了第一届“喜奎杯”北方鼓曲大赛,但没有人以奉调大鼓演唱参赛。令人欣慰的是天津获奖者王莹表示要努力学唱奉调大鼓。魏氏传人中也有甄莹、许娣、于红、那欣积极练习鼓板,加工唱腔。魏喜奎去世周年纪念演出中,王莹举办专场,唱段之一为奉调大鼓《鞭打芦花》;甄莹、于红分别唱了《宝玉娶亲》、《宝玉哭黛玉》;那欣唱了老师没正式问世的新唱段《香港回归颂》,反映都还不错。正值魏喜奎创演奉调大鼓5 0 周年纪念之际,为了以奉调大鼓参加纪念演出,那欣朝夕苦练,与老师的老弦师许吉星及刘海青一起操练,将《宝玉娶亲》搬上了舞台。于红与老师相交十几年,学过《宝玉娶亲》,但既没正经学鼓板,又没正式登台唱过单段。凭着多年熏陶和对老师演唱的观察、体会,她的发音、吐字多与老师接近,因而不少人说她“有魏喜奎的味儿”。那欣出身鼓曲演员,但唱的是单弦,正式拜师学艺仅有短短的8 个月,仗着8 个月的用心学习和天资聪颖,以及近一年来和弦师共同攻关,攻下这个从没唱过的唱段,确实不易。至于王莹,根本没接触过魏老师及其弦师,完全靠着听录音、看录像,竟然从唱腔到表演都被人承认“有魏喜奎的意思”,更属难能可贵。希望在近时举办的第二届“喜奎杯”奉调大鼓大赛中,能有更多的后起之秀演唱奉调大鼓

魏喜奎资料

魏喜奎(1926.8--1996.3),女,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奉调大鼓和北京曲剧演员。生在天津市蓟县的一个穷苦艺人家庭。诞辰:1926年8月19日,农历丙寅年七月十二日;逝世:1996年3月23日,农历丙子年二月初五日。她既是曲艺、曲剧的头面人物,又精通京剧、评剧、歌曲又擅丹青。她融乐亭大鼓、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的曲韵精华为一体,创成奉调大鼓,为曲坛增添了一个新曲种,可谓功深艺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