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7:34
奥土战争是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前后持续近三个世纪。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加速了昔日威风不可一世的土耳其的衰亡,从而给欧洲各国瓜分土耳其的领土创造了契机,并最终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地利帝国的形成,对世界特别是对欧洲战略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公元5世纪,突厥人居于中国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6世纪中期,突厥成为横亘亚洲北部草原上的大国。经过6-7世纪隋、唐对突厥的战争,突厥国破灭,领土并入唐朝版图。1055年,在中亚游牧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以古代波斯为中心形成塞尔柱国家,塞尔柱国家曾繁荣一时。][1299年,]土耳其部落酋长的儿子奥斯曼袭封后,宣布成立独立的土耳其公国,即[奥斯曼帝国]。在1324年至1360年奥尔汉统治时期,开始形成真正统一的奥斯曼国家,并于1326年建立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不断对外扩张。
当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直接威胁到了巴尔干半岛邻近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与土耳其发生争斗,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在长期争斗中实力也不断得到提升,逐渐成为阻碍[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扩张的强劲对手。从此,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它们之间的争斗,伴随着土耳其的衰亡过程。
16到18世纪间,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纪末叶,土耳其部落酋长的儿子奥斯曼袭封后,宣布成立独立公国,遂不断进行扩张,于1326年建立奥斯曼帝国。14世纪,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国内讧,开始插足欧洲。到14世纪末,巴尔干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5世纪,土耳其开始对拜占庭帝国展开新的攻势。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更名为科斯坦丁尼耶。到15世纪末叶,土耳其已经占有几乎位于亚洲最西部边远的整个小亚细亚和东南欧地区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帝国。
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直接威胁巴尔干邻近的波兰、波西米亚、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与土耳其发生争斗,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也在长期争斗中形成。从此,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17~18世纪,]奥地利与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而进行的多次战争。[15世纪中叶]土耳其开始向欧洲扩张。在[1521年]夺占贝尔格莱德、[1526年]莫哈奇之战中大败捷匈联军、[1529年]攻占布达佩斯之后,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与统治中欧和东南欧部分地区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多次发生战争,先后夺取匈牙利东部和中部,并将特兰西瓦尼亚变为其属地。[进入17世纪后,]双方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神圣同盟塞尔维亚北部。1690年,土军乘奥地利受到法国进攻之机发起反攻,重新夺回塞尔维亚,但次年8月在斯托兰凯门遭惨败,损失3万人。此后,战争出现僵局。[1697年9月,]土军在蒂萨河畔再遭惨败,3万余人丧生。1699年1月,双方签订《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除巴纳特之外的整个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广大地区。
1716~1718年战争 1716年1月,奥地利与威尼斯结盟。8月,欧根亲王率奥军6万人在多瑙河畔彼得瓦尔丁(今南斯拉夫彼得罗瓦拉丁)大败土军,10月攻占泰梅什瓦尔(今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次年8月攻克贝尔格莱德。土耳其被迫求和。1718年7月,双方签订《帕萨罗维茨和约》。奥地利取得巴纳特、塞尔维亚北部、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部分地区。
1737~1739年战争 1737年1月,奥地利根据1726年奥俄秘约对土耳其宣战。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1739年7月,奥军在格罗茨卡遭惨败,继而贝尔格莱德失守,被迫议和。9月,双方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奥地利割让其占有的塞尔维亚北部以及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部分地区。
1788~1790年战争 1781年,奥、俄再次结盟。1787年俄土战争爆发。翌年初,奥地利依约对土宣战。9月,奥军在洛多什附近地区被土军击溃。因俄军攻势凌厉,奥军得以调整部署恢复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20余天围困攻占贝尔格莱德。由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际形势变化,加之面临普鲁士入侵威胁和担心沙皇俄国在巴尔干扩张,奥地利与土耳其单独议和。1791年8月,双方签订《锡斯托夫条约》。土耳其以波斯尼亚部分地区换取贝尔格莱德。
此后,因沙皇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和各自占领区内斯拉夫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两国调整了国家战略,关系趋于缓和。奥土战争加速了土耳其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奥地利帝国的形成。
土耳其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继续对外扩张。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间(1512~1520年),开始对波斯的战争,占领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部和库尔德斯坦。
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年),土耳其达到鼎盛时期。苏莱曼进行多次扩张,1521年,进占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和东地中海的罗德斯岛。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匈牙利与捷克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有立足之地,也就有向西进一步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管辖。匈牙利内部呈现两派,一部分贵族选立斐迪南为王,借以和土耳其对抗。土耳其苏丹苏莱曼支持另一部分贵族选立查帕尔亚为王,反对斐迪南,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直接冲突。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耳其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532年夏,双方重又开战,奥军在查理五世统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区,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奥土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条约规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奥地利每年向土耳其君主纳贡3万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币);匈牙利其余部分归苏莱曼控制,奥军保证不对驻军进攻。
在这一时期,土耳其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联盟,对抗哈布斯堡王朝。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与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起了攻势,在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和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与法作战的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1547年,奥土双方签订《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土耳其,匈中部地区的政权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认土耳其对匈牙利大部地区的统治。
1551~1562年,奥土双方和争夺特兰西瓦尼亚而展开争斗。土耳其军队获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了特梅什瓦尔(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尔。但是,根据1562年双方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双方呈胶着状态。在1566~1568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仍无建树。
奥土双方为争夺特兰西瓦尼亚而展开激烈争斗。土耳其军队获得了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尔。
1592~1606年的战争是由土耳其挑起的,双方各有胜负。根据1606年双方缔结的《席特瓦托罗克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1660~1664年的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地区而爆发的。
双方经过16~17世纪的角逐,奥斯曼帝国已经渡过它的最强盛时代。从16世纪后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的势头逐渐减弱。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争夺政权的内讧,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与邻国的不断战争,土耳其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到17世纪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内外交困,越来越走向衰落。
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失败。1684年,奥地利和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奥斯曼帝国的“神圣同盟”,1686年,沙皇俄国加盟。此后,战局发生变化。1686年,奥军攻占被土耳其占领的布达,1687~1688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贝尔格莱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的维丁城附近败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转败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由于沙皇俄国的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的态势。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泽特一战获胜,土军亡3万余人,损失全部火炮和辎重。根据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以及次年沙皇俄国、土耳其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沙皇俄国获得亚速夫要塞。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分割。
进入18世纪,土耳其利用沙皇俄国与瑞典战争的机会,伺机报复沙皇俄国,土耳其取得了胜利。1716年,土耳其乘胜向奥地利开战,但告失败。1716年10月,奥军攻占特梅什瓦尔;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
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1735~1739年期间,奥斯曼帝国连战失利、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等地。军事失败加深了奥斯曼帝国的危机。
总之,奥土战争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地利帝国的形成。奥土战争持续近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曾盛行一时,在其鼎盛时期,幅员跨欧、亚、非三大洲。早在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就开始远征欧洲,之后,土耳其与东南欧和中欧各邻国之间一直存在领土纠纷,各国统治者经常进行武力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激起了各邻国之间的不满,促使各邻国结成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在战略上把自己摆在东南欧和中欧国家的对立面,“失道寡助”。长期的征战使国库空虚,激起了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愤懑情绪增长。1730年9月,伊斯坦布尔爆发人民起义。到18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也掀起争取独立的斗争。
这一切都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日趋衰落。
占领巴尔干
苏丹穆罕默德三世1360年,穆拉德一世即位后立即着手组织对巴尔干的征战,因为此时的巴尔干形势对自己十分有利。拜占庭帝国日薄西山,统治范围不超过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一隅土地;巴尔干的重要国家塞尔维亚面临分裂;保加利亚自1330年被塞尔维亚战败后元气未复;在地中海东部和海峡地区有巨大经济政治利益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经常处于明争暗斗之中。1363年,穆拉德一世攻占埃迪尔内,接着又占领保加利亚的普洛夫迪夫。惊恐之下,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瓦拉几亚组织联军反击,但在1364年的马查河战役中被人数处于劣势的奥斯曼军队击溃。此后的东南欧各国更抵抗不住土耳其人的攻势,节节败退。1389年6月,6万奥斯曼军队同由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匈牙利、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人组成的10万联军在科索沃原野进行决战。战斗异常激烈,最终以联军惨败而告终,许多将军被俘并遭杀害。科索沃战役结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区对土耳其的抵抗,塞尔维亚沦为奥斯曼附庸。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他做了两年的准备后,于1453年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雄踞在欧亚两洲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口,三面环水,背靠大陆,地势十分险要;加上东罗马帝国多年来的构筑经营,城防工事十分坚固,真可以说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要想攻破它,确实是有点儿异想天开。然而,它竟出乎意料地被奥斯曼帝国攻破了。说起这次战争,那可是中世纪战争中最激烈最悲壮的一次。
战死的国王路易二世
交战以前,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充分的准备。土耳其国王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将君士坦丁堡围得水泄不通,决心拿下这座历史名城作为伊斯兰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军民也孤注一掷,誓与古城共存亡。他们尽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筑了两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之外,还在城墙上每隔百米筑一堡垒,墙外挖了很深的护城壕。在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他们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使任何船只都无法驶入。在城东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的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在决一死战的紧张气氛中,战争于1453年4月6日正始爆发了。土耳其人首先从西面猛攻,他们用每发炮弹重达500公斤的大炮对城墙狂轰滥炸,然后便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向护城壕冲去,企图把壕沟填平,但是却遭到了城中枪炮的严厉打击,纷纷败下阵来。由于屡战屡败,伤亡惨重,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虚实,制订新的进攻措施。后来,他发现城北的金角湾水面不宽,东罗马人主要依靠铁索横江来阻挡进攻,倘若能绕过铁索,从水路登陆,进行偷袭,定能在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攻破城池。
奥斯曼帝国武士
然而,如何使船只绕过铁索抵达城下,却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旷古未闻的妙计奇策。他派人到热那亚商人据守的加拉太镇去,用优裕丰厚的报酬收买了那里的商人,使商人们允许他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一条陆上船槽。船槽是用坚厚的木板铺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经过一夜的努力终于奇迹般地将80艘战船拖运到了金角湾的侧面。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新的攻势。
土耳其军曾向城墙发动多次正面攻击,但被击退损失惨重。土军其挖掘隧道,试图穿过城墙,很多挖掘者是塞尔维亚人,由Zaganos Pasha指挥。拜占庭人的工程师Johannes Grant 挖了一些隧道对付土军,让守军进入隧道把敌人消灭。另外一些土军隧道被灌水。最终拜占庭人捉了一位土军重要工程师,他在酷刑之下供出所有土军隧道的位置,那些隧道随即被破坏。拜占庭婉拒了穆罕默德开出的撤围条件,那是要拜占庭缴付一笔天文数字的赔款,即使穆罕默德本人也知道对方根本不可能做到。穆罕默德随即计划强攻城墙以消耗守军实力。 5月22日晚上出现月蚀,对守军来说是不祥之兆。5月29日早上土军再次进攻,第一波攻势由训练及装备皆不足的辅助部队执行,失败是意料中事,只不过是用他们去削弱守军力量。第二波攻势主要由安那托利亚人执行,集中攻击西北部的贝拉克奈城墙其中一段,先前的炮火已经对它造成部份破坏。该段城墙在11世纪时建造,较其它城墙脆弱得多,1204年十字军就是从该段城墙攻入城内。土军虽然曾经取得突破,但很快便被守军击退。第三波攻势由穆罕默德的精锐新军执行,守军最初还能坚持一阵子,但後来负责防守其中一段城墙的热那亚将领Giovanni Giustiniani在作战中受了重伤,离开了城墙,令守军开始出现恐慌。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土军发现贝拉克奈城墙的科克波塔门并没有锁上(土军没有使用贿赂或其它诡计,只是守军大意,尤其是炮轰遗下的瓦砾把那城门闭塞了),便从那儿冲入城内。君士坦丁十一世带领守军进行最后的保卫战,脱下紫色皇袍,一马当先冲入土军阵中,与其部下在巷战中战死。
占领君士坦丁堡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千年统治的结束,而且意味着新的世界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它在东方穆斯林国家中的威望急剧上升,对内控制能力和对外侵略扩张能力随之倍增,对欧亚国际局势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
奥地利被迫妥协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继续对外扩张。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间(1512年至1520年),开始对波斯的战争,占领亚洲西部南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部和库尔德斯坦。奥斯曼帝国占领巴尔干地区和东地中海地区一带之后,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也在长期争斗中形成,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年至1566年),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苏里曼进行多次扩张,1521年,进占贝尔格莱德和罗德斯岛。1526年8月,奥斯曼帝国在摩哈奇附近打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奥斯曼帝国在匈牙利东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进一步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匈牙利内部呈现两派,一部分贵族选立斐迪南为王,借以与土耳其对抗。
1540至1547年,奥斯曼帝国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联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起攻势,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
土耳其败退
1551至1562年,奥土双方为争夺特兰西瓦尼亚而展开争斗,土耳其军队获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尔。但是,根据1562年的双方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双方呈胶着状态。1606年,双方缔结《席特瓦托罗克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1660年,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地区,战争再次爆发,双方于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戈特哈特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奥军迎头痛击失利。根据1664年双方缔结的《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该地区仍属土耳其所有。
双方经过16至17世纪的角逐,土耳其已经度过它的强盛时代,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损失惨重:亡2万余人,损失火炮300门。维也纳一战的败北,迫使土耳其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1686年,沙皇俄国加盟。
1718年,双方签订《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1735至1739年期间,土耳其连战失利,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等地。军事失败加深了土耳其的危机。
1788至1790年期间,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军击溃。俄军在俄土战争中的获胜使奥军得以整顿兵力,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三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欧洲大陆的形势,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1790年之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时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战争基本结束。
通过不断的战争行动,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曾盛行一时,在其鼎盛时期,幅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土耳其的对外扩张政策激起了各邻国之间的不满,促使各邻国结成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在战略上把自己摆在东南欧和中欧国家的对立面,“失道寡助”,长期的征战使国库空虚,激起了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愤懑情绪增长。1730年9月,伊斯坦布尔爆发人民起义。到18世纪后半期,土耳其境内被压迫民族也掀起争取独立的斗争。这一切都加速了土耳其的衰落。土耳其的日趋衰落,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地利帝国的形成,给欧洲各国瓜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创造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