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山

更新时间:2024-10-29 09:39

妙高山是遂昌境内景点,云遮雾绕,岩壑拔峭,竹树翠绿,障屏皆娇。千山竞秀。万卉争妍,其是幽,其色秀,其寺高,“一岩峭翱,势若雄飞,俗呼口鸡公岭,甚奇特。不数武,中开一径,两石旁峙,晃然若门。右镌土地一等,左镌山王一尊,像皆断裂。过此二弓,至山腰,一台横亘,以石砌成,居然式案。折而西,山逼人面,层层石蹬,计二百五十余梯,循梯升入山门,楔上横书‘龙台山’三字。大如斗。进韦驮殿,殿右壁立一碑,审视之,乃成化十年闰二月六日,重镌冯揖宰相记,凡百三十一字,不甚模糊。另刻小字五行,皆详载陈妙聪舍田之状,兹不录,再进而大雄殿,又进而观音殿刹宇荒凉,内所谓‘大和尚三千五,小和尚不胜数’者,荡然无复存焉矣。” 从这段记述中可知,这是一处宗教衰败的胜迹。

妙高祖师

“妙高,蜀之古刹也。僻处棠治西南隅四十里许。溯其源,自祖关通禅师开辟,迄今数百年矣。”“元妙凯,苏姓,沪州刺史,弃官遁空门,建寺于大足妙高山顶,人呼为妙高祖师。圆寂后,肉身不坏。”“妙高和尚,大足人。住邑之妙高寺,一室独处,未尝出户,一夕,忽谓僧众日:‘吾将逝矣,可置吾桶中覆之,三十年始开。’僧众依之,盛以木桶,以竹箍之。届期桶自开,端坐如生,乃移之龛中事之,幻身尚存。”清李型廉撰记云:“祖师阁,阁像八卦形,高三丈有奇,深广各二文有奇,中建一塔,藏祖师肉身。”

元朝大寺

其实,妙高寺经宋、元不断修建,到元朝时期已成大寺,据考,此山为宋宰相冯揖所开。“冯辑,字济川,遂州小溪人,号不动居士。”“仕致敷文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渲川府路兵马铃辖、沪南沿边安抚使、知沪州军州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家使、文安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 冯揖敢于抗疏为民,官声好,常积善德,曾于大足北山施钱四百贵文造多宝塔,塔中留有他全家像及人丁姓氏名。 冯揖开妙高山并亲自经管此山,他死后又葬于此山,并建“忠诚堂”为其坟庐,留下“冯揖发忠愤,诚节可嘉。特迁秩除郎官,漫庵为赋此诗,敬刻石于昌州坟庐之忠诚堂,以传永久”的记载。这无疑为妙高山在一个时期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之后,祖关通样师又弃沪州刺史之职来山,他带着昔日威望,虽足不出户,仍食邑广聚,连贵阳的致仕官韩均,倚祖宗的武德,得太祖重视,世袭为官,爵千兵,仍没忘记前往拜望。

统天地之尊

韩均“驾夙鞭庭,历鉴无际,收天下奇观”神游至山,连连称奇,慨然叹日:‘使次甚矣,帝之为帝也,统天地之尊,而不如释迎、祖师如祖关者,又各有类,乃与之并相一堂,未必彼此之能相安也,况反位于上帝之在乎。” 意思是说,不看此山,失却此景太可惜了。当皇帝也不过博天之下莫非王立而已,尊威而已,哪有释迦、祖师一类的人能相共一堂,得到世代人的尊敬。 只要奉佛顿悟,彼此相安,又何必要去当什么玉帝哟。 于是,他慷慨解囊,“捐金数百,复铸铜像,延于此山,乃捐已俸,购地数文,聚材数千,鸠工数百,委长老持全以统众工,权山传本以分众行。至于经营庶事,经理百为,又各因能受任,器使咸宜,建阁于山之巅。” 冯揖从沙南、沪州当官而来,妙凯祖师也从沪州卸任刺史而来;韩均的官做得不顺利游览而来,三位大员光先后后走上了同一座山,于是妙高山沸腾起来了。

传说故事

传说,当年重修妙高寺,韩均对长老说:“山上的景不能损,山上的树不可伐,修玉皇阁的材料,你得自己想办法。”还说:“木屑竹头,你自己出,规模制度,你自己经营,总之,要不染人间丝粟,把寺庙修得巍峨峻丽,让神。人悦愉。” 长老双手合什:“贫僧知道了,记住就是。”入夜,长老和尚祭拜祖关通禅师石塔,忽见那石塔自开,妙凯祖师从石塔中现身出来,奔至井庐,口中念念有词:“三千诸怫云中现,十万梁木沪州来,妙高钟鼓天天鸣,神并运木夜夜开。”刚念完,只听空中轰隆一声,妙凯祖师不见了,两口水井却打开了盖,水面浮现木材,众憎闻之,赶往井庐,站在井口,只需将木材往地上捞,竟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直到修好了神庙,那两个水井才停止了供给木材。 清人李型廉写道:“两旁有井二,相传昔年建寺,悉取材于此中,惜国初时淤塞之,不获睹遗留一古木。” 庙宇“厥功告成,神人前悦”。妙高山出现极盛期,“大和尚三千五,小和尚不胜数”,这就是当时的写照。 然而可惜的是,没过多少年,庙宇破败,僧众也走散了,至清乙末年,剩下的个别山僧,也变成了乞丐。李型廉游山,“山僧丐余日:‘荒山自明季以还,鲜有题赠,山之形胜,漫无可征,信来兹者,请为文载之。’”这才出现李型廉的《游妙高山记》不然,后代人还真不知道妙高山当年曾胜似北山、宝顶哩。这正是: 从东到西三座山,山高水长不一般;昔日规模全不见,今朝开发换新天。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