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8 22:27
妙高山色画屏新,妙高山下水粼粼。妙高峰旧为长沙城南第一名胜,位于今天心区书院路东侧湖南第一师范校舍后,海拔70米,亦为这一带的地片名。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妙高峰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清嘉庆进土、两江总督陶澍《长沙竹枝词》云:
多少游人不知味,出山何似在山真。
南宋张浚、张栻父子在此创城南书院,建有纳湖、卷云亭等十景,明末荒废,善化禀生俞仪《九日集妙高峰》诗曰:
道脉开南楚,朱张仰昔贤。
往来同讲席,沿革又荒烟。
石断苔痕古,碑残绿字悬。
来游重九日,怀古意茫然。
后在城南书院废址上建起了高峰寺,其旁还有报国寺,登临者渐多。清诗人毛国翰《游高峰寺夜归》诗云:
南郭高峰寺,松阴入杖藜。
到门江树合,落日海云低。
春殿藏花雾,祥房护燕泥。
上方钟磬夕,夜火出招提。
直到清道光二年(1822)湘抚左辅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至妙高峰,这里才又是一片弦诵之声。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书院, 改办城南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曾就读和任教于此。 1914年著名教育家方克刚又在妙高峰创妙高峰中学,1926年建南轩图书馆,藏书达1.7万册。民国中期妙高峰仍是长沙一游览胜地,据1936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载:
妙高峰为本市最高峰,其顶有平地,方可2丈,青草平铺,宛如绿褥。夏间近晚之际,坐憩其地,清风徐来,胸襟顿爽。残阳自麓山反映天际,云霞与江面烟波,互相照耀,往来风帆,悠扬掩映,诚可观也。今建亭于南峰,以供游人休息。
旧有佚名妙高峰联,流传甚广,联云:
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
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
千秋书院 朱张讲堂对于读书人来说,在长沙最该记住两个地方,一是岳麓书院,一是城南书院。岳麓书院让岳麓山熠熠生辉,城南书院则让妙高峰闻名遐迩。
长沙城南的妙高峰,面临湘江,风光秀丽,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抗金名将张浚,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职衔出使潭州。张浚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在此期间,张栻也随父来到潭州,寓居城南妙高峰下。
张栻闻衡阳名士胡五峰学问渊博,便从长沙到衡山听其讲学。学成返潭,邀集学者相与讲习,并在自己的寓所创建了城南书院,其父张浚为之亲题“城南书院”匾额。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因而声名远扬。
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张氏私家园林,规模颇大,有屋宇31所,基地园土26处,并有监院、讲堂、书房六斋。张浚父子还在此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集楼台堂榭之胜;又有绿竹成阴的琮王争谷、高邱重叠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置听雨舫和采菱舟。
据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卷云亭在妙高峰中学之门楼上。城南十景,惟此独存。亭仅方丈,可容三四人坐憩。湘水前横,麓山在望,春夏之间,凭窗西眺,烟波云雾,叠叠重重,在湘滨向麓顶上升,如卷绵焉,此或‘卷云’之名所由来?”
淳熙间,张栻召为吏部员外郎,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到元代,南阜上的“苍然观”改为“高峰寺”。
盛况重现 丽泽风长
此后,历代长沙的治官都试图恢复城南书院昔日盛况,但终无结果。
清乾隆十年(1740年),杨锡绂任湖南巡抚,下车伊始,杨便赴岳麓书院课试生童,然而前来应试的生童寥寥无几,问其故,只因长沙城到岳麓书院“中隔湘江,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
杨决意将岳麓肄业请生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恰巧在都正街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乃称“城南书院”。此举极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养廉银,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生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又仿岳麓御书匾悬之讲堂,岳州知府黄凝道捐建御书楼于书院东南隅,传诵朱熹、张木式及有功书院诸先贤。
道光二年(1822年),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治,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上。
道光皇帝御书“丽泽风长”匾额,从此城南书院步入了它的辉煌时代。继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之后,湘中一些知名之士如陈本钦、孙鼎臣、何绍基等,都先后在这里任过主讲。湘中大儒李元度、左宗棠,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著名教育家杨昌济、谭云山等亦藏修于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城南书院与湖南师范馆合并,称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次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
听妙高峰的老人说,妙高峰过去比现在高,它是被日本侵略军投下的炸弹和炮弹炸矮的。日本人从1938至1944年中,四次疯狂地进攻长沙,有三次被挡在长沙城外。妙高峰是当年长沙城南的主战场,有很多誓死捍卫长沙的官兵就战死在妙高峰。
当然也有很多日本侵略军死在进攻妙高峰的途中。妙高峰如今成了一条名巷,与第一师范的建筑有点相仿,灰墙深色瓦,全是平房与两层瓦屋。那天的感觉傍着西风,就有点肃穆,仿佛一不小心步入了明清时期的什么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点像生活在遥远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