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级巡洋舰

更新时间:2024-01-25 09:19

妙高级是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建造的首批万吨级重巡洋舰。

共建四艘:妙高、那智、足柄、羽黑,1928-1929年相继投入现役,全部编入新成立的第四战队,成为日本海军的新锐,其强大的火力设计也使他们立刻成为各海军列强注目的焦点。妙高级的设计也影响了后来的高雄级,是日本海军比较成功的一级重巡洋舰。

拥有五座炮塔的妙高级火力猛、速度快,在大战中的航迹遍布太平洋各处,参加了对菲律宾、印尼的入侵,后来在珊湖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马里亚纳海空战等作战中,均扮演过重要角色,也因此得到盟军的重点照顾。在1944年10月莱特湾大海战中,日联合舰队连遭重创,元气大伤,被迫撤回本土基地。

妙高级的设计在当时的海军列强重巡洋舰中,堪称一流。下面就其舰体结构、上层建筑和武器装备等介绍如下。

舰艏是双曲率型。为提高耐波性能,两舷侧明显向外伸展。舰艏弦弧线清楚,但随着后伸而趋于低平。舰艏最前端是御徽章,稍后是导缆器和双系柱。舰艏旗竿为起倒式(战斗或训练时放倒),旗竿的人字形支柱在旗竿后。舰艏主锚两舷各有一个,收起时,锚链通过锚链筒,由前甲板的绞盘卷起置于锚库内,主锚收放在舰首外倾处的锚穴里。舰艏甲板经精心设计,既要满足耐波性能的要求,又要保证一定强度,还要尽量减少舰体结第6至9兮锅炉的烟走3号烟道,由第3号烟囱排出。编入现役后,发现前部烟囱低,逆向烟常飘到舰桥,对战斗指挥影响严重。

1930年着手改装前部烟囱,增高约2米。为防雨,烟囱顶端安装雨水寻流板(将水导向烟囱外排出)兼有排气整流的作用。采用三角形后桅,1根主柱,主柱与支柱之间的横衍加强,看上去简洁而稳固。三角桅的顶桅高,有利于提高通信能力。三脚桅的基部有吊杆式起重装置,起吊水上飞机和小艇。经过现代化改装,撤除了原来的三角桅及吊杆,换装更大的三角脚桅,装备大型起重机。

太平洋战争后期,为抗击美机的空袭,加强了防空武备,后桅顶部加装13号雷达,以提高对空观察能力。

妙高级装有双联装200毫米炮塔式舰炮5座,共10门。前主炮炮塔3座,金字塔状配置,其中2座炮口朝前,1座朝后。后主炮炮塔2座,背负式部署。主炮身长为口径的50倍,最大初速870米/秒,最大射程26700米,射速3发/分,最大仰角40度,俯角-5度,机械装填弹药(以仰角5度固定式装填)。炮塔旋回、俯仰的操作均是电动油压式。为减轻重量,主炮炮塔的装甲厚度25毫米(下部19毫米),只能防护近炸炸弹。炮塔顶部与侧面受阳光照射,炮塔内气温很高,因此在防护甲板外侧安装了胁拱,上面铺以薄钢板天遮;天遮和防护甲板之间留有空隙,让冷却空气流过,降低温度。

两次现代化改装主要变化有:主炮口径增大到203毫米,虽仅增加3毫米,但炮弹重量由110公斤增至126公斤,破坏威力大增。装药方式由平推式(火药以带状连续进入弹药筒)改为双吊瓶式(2个扬弹筒以吊瓶状交替扬升装药),一旦中弹,易于把损伤控制在局部。1938年“羽黑”号主炮装了98式发射延迟装置,齐射时左右炮错开0.3秒,避免齐射的炮弹飞行中彼此干扰,提高命中精度。1939年各主炮炮身附加了短50毫米口径的外膛炮,以加强火力。

日海军1926年着手研制舰载机弹射器,1928年完成1号弹射器,试装于初期的重巡洋舰“青叶”号和“衣笠”号上。建造“羽黑”号时,已将弹射器列入设计计划,还准备在后桅底部附近设置水上侦察机机库,并把后桅至第4号炮塔的上甲板改装成航空甲板。“羽黑”号竣工后有水上侦察机2架,其中一架机翼折叠后可放入机库内,另一架系留在甲板上。沿上甲板中心线设有舰载机移动轨道,舰载机弹射器则装在中心线稍靠右舷处。

首次现代化改装,撤除了原有的舰载机轨道和弹射器,而在后烟囱与第4号炮塔之间的上甲板上增设与舰同宽的遮蔽甲板,作为航空甲板使用。在此安装吴式二号五型飞机弹射器。这种火药式弹射器长15.4米,轨道宽1.2米,有效滑跑距离5.4米,最大弹射重量4000公斤,可弹射新94、95式水上侦察机。经第二次改装,改泞了飞机移动轨道,实现了连续弹射,可弹射零式水上侦察机

性能诸元

排水量:14,980吨

主炮:五座双联装8英寸(203mm)主炮

副炮:8座5英寸(127mm)火炮

鱼雷:二座三联装固定式,改装后为二座四联装旋回式

高炮:52座25mm高炮,8座火箭发射筒

舰载机:2架水上侦察机

最高航速:34节

续航力:8000海里/14节

舰员:773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