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1 13:57
姚锦新(1911年10月25日-1992年6月11日),女,汉族,安徽贵池人,出生于上海,中国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是新中国音乐作品分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10年,出生于上海。
7岁丧父,姚锦新随母亲及不足周岁的弟弟姚依林寄住江苏常州二伯父家,亦从此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举家迁回上海,靠母亲做家庭教师和父亲留下的遗产生活,并读完由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上海中西女中,在这所贵族学校里,姚锦新有幸遇上了一位琴艺精深的钢琴教师——毕业于波士顿音乐学院的檀香山华侨邱真霭女士,钢琴技艺得到了很大提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跟随库普卡(Kupka)学习钢琴,后肄业。
1932年,赴德国。
1933年,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钢琴系,师从于莉迪亚·伦茨(Lydia Lenz)、理查德·罗斯勒(Richard Roessler)学习钢琴。
1939年,毕业。
1940年,赴美继续深造,并在耶鲁大学随著名音乐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保罗·欣德米特学习作曲一年。
1942年,师从作曲家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学习作曲。
1943年,姚锦新又来到美国西海岸,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随查尔斯·库兴(Charles Cushing)和著名作曲家罗格·塞辛斯(Roger Sessions)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1947年,姚锦新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后进入解放区华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声乐、对位法和曲式学。
1951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
1954-1956年,在北京电影局工作。
1957年,又调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196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1992年6月11日,因病逝世。
姚锦新在长期从事音乐与钢琴教学的同时,谱写并翻译了很多歌曲,有的被列入中小学教材。其中英文著述《凤阳花鼓及其它中国歌曲》受到国外音乐界的很高评价。译著有《勋伯格:月迷彼埃罗》《器乐》《音乐美学若干问题》(与人合译)等。
1940年,姚锦新来到香港姨妈家,在半岛酒店举办首次钢琴独奏会,获得了巨大成功,当年参加音乐会的徐迟曾这样回忆道:“她弹得热情洋溢,气势磅礴,没有哀伤,较少柔情而富有刚度。”之后,在姨妈的资助下,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音乐。不久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姚锦新被迫滞留美国,在旧金山对华广播电台主持英文广播文稿、播放唱片及介绍盟国民歌,姚锦新还曾入加洲大学音乐系学习作曲和作品分析。
作为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女钢琴演奏家,姚锦新曾与马思聪、贺绿汀一起应聘参加新中国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姚锦新的演奏风格粗犷奔放,大气磅礴,作家徐迟一直赞赏有加:“触键之强劲,展现出很大的气派,是大艺术家的风度。”更为罕见的是,姚锦新的左手特别有力,甚至经常打断低音部的琴弦,姚锦新同时还是极少数拿起任何曲谱即可弹奏非常流畅的钢琴家之一。
1940年,姚锦新曾在香港举办的个人独奏会上与外交才子乔冠华邂逅,并产生了一段铭心恋情,不久后因战争阻隔等原因,被滞留华盛顿而与陈世骧结合,但4年后即离异,未再婚。晚年一直与养女一起居住在北京。
父亲:姚捷勋
弟弟:姚依林
前夫:陈世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