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3 16:45
姜仕坤(1969年12月-2016年4月),男,苗族,中共党员,贵州册亨县人,在职法学本科学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曾任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委书记。
1988.09--1990.07, 在贵州省黔西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学习;
1990.08—1992.02, 贵州省册亨县坡坪区公所办公室秘书;
1992.02—1993.04, 任贵州省册亨县坡妹镇经济科技办公室副主任;
1993.04—1997.05, 任贵州省册亨县坡妹镇副镇长(其间:1994年9月至1996年6月,在贵州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及文秘专业脱产学习);
1997.05—1998.12, 任贵州省册亨县坡妹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1998.12--2002.12, 任贵州省册亨县者楼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其间:1998年8至1999年1月,在黔西南州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2.12—2006.10, 任贵州省安龙县政府副县长(其间:2002年9至2005年1月,在贵州省委党校法律专业学习<函授本科>,2004年4月至2004年9月,在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经贸委挂职学习,挂任青山区经贸委委员、副主任;2006年3月至2006年7月,在贵州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6.10—2009.10, 任贵州省安龙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2009.10—2010.01, 任贵州省黔西南州建设局党组书记;
2010.01—2010.02, 任贵州省晴隆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理县长、党组书记;
2010.03—2014.08, 任贵州省晴隆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2014.08—2016.04, 任贵州省晴隆县委书记
2016年4月12日6时40分,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同志在广州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在广州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去世。
在晴隆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他以近乎痴迷的状态探索晴隆精准脱贫道路,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山地经济为引领,大力发展“羊、茶、果、蔬、薏”等特色产业,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山地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012年到2015年间共减少贫困人口8.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7.1个百分点,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
赤子之心 公仆情怀
——追记晴隆原县委书记姜仕坤
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他是很富有的人,同事因他离去泪流满面;
如果说,悲伤是一架天平,他的分量叩击人心,百姓因他倒下伤心哭泣。
2016年4月12日,在晴隆县脱贫攻坚战场奋战了6年的原县委书记姜仕坤积劳成疾,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生命定格在46岁。
姜仕坤走了,这位苗族汉子在生命光芒激情绽放的时候,匆匆告别他的同事、亲人和朋友,告别他深深热爱的晴隆山水、父老乡亲。他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在贵州高原上谱写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生命壮歌。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生命的最后日子与病魔作战
这是晴隆县委副书记王琴对姜仕坤同志生命最后日子的片段回忆——
4月6日上午,他在兴义参加发展倍增计划专题会,中午赶到晴隆,召集我们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到深夜。
4月7日,他参加全省项目观摩会,从兴义、安龙到兴仁。他让办公室通知我,下午5点到观摩会晴隆县参观点的沙子镇三合村汇合,商量如何把草地畜牧业扶贫情况向与会人员汇报清楚。7点过钟我们才吃晚饭,随后又继续商量工作到晚上10点钟,他才连夜赶回兴仁。
4月8日上午,他随观摩团一道来晴隆,到参观点汇报工作,下午随团观摩普安项目后入住贞丰。
4月8日下午,我准备收拾行李到省委党校学习,他电话通知我带相关人员来贞丰,在贵峰酒店商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晚上我们开会时看他气色不好,感觉他中气不足。会开到晚上10点半钟,我们劝他早点休息。
4月9日上午,贞丰项目观摩结束后,他赶到省里参加下午的总结会。晚上,他又在省政协三楼会议室,听取王志纲工作室对晴隆县旅游带动全域发展的总体策划介绍,并连夜赶回兴义参加第二天早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大会。
4月10日中午,他回到家中吃午饭,由于咽不下去,一碗饭吃了两个多小时,他的爱人王作艳劝他一定要放下工作去检查身体。吃饭期间,他打了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叫驾驶员中午1点半开车接他去黔西南州政府办事。事情完毕后,他下午4点半赶去机场,前往广州出差。到广州后,他感到身体不适,尽管遵医嘱吃下天天带有的速效救心丸,可是谁能想到,40余小时后,4月12日清晨,他在广州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去世。
我是农民的儿子,要做对得起农民的事情
“我是农民的儿子,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要做对得起农民的事情。”
出生在册亨县边远山村的姜仕坤,骨子里有深厚的农民感情。
激情燃烧的贵州,从2010年开始,在科学发展的春天里,以奋力冲刺的速度,掀起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比学赶超热浪。就在“两加一推”发展春潮前的2009年12月,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带着责任和使命,姜仕坤从黔西南州建设局调到晴隆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并于次年3月当选晴隆县县长。2014年9月,他履职晴隆县委书记。
从黔西南州直属部门到晴隆县主政,摆在眼前的,是深度贫困的农村,需要帮助的众多农民,他深感肩上担子不轻。
面对“石漠化严重、贫困面大”的实际情况,他首先看准既能实现绿水青山,又能赢得金山银山的种草养羊产业。
种草养羊是晴隆县比较成熟的富民产业。由于起步早,到2010年,种草养羊已经成为晴隆县治理石漠化、实现群众增收的“双赢产业”,“晴隆模式”成为国家有关部委在南方喀斯特地区推广的治山治水、治穷致富的生态产业。
但是,姜仕坤在调研中发现,这一产业的覆盖面还不宽,现有成果局限于扶持了一批养羊大户,很多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尽管增加收入,但是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如果种草养羊能覆盖千家万户,吸引外出人员返乡,那扶贫步伐就加快了。
他找到县养羊专家、草地中心主任张大权。张大权说,曾经通过扶贫方式帮助贫困农民养羊,但很多农民防疫技术不到位,缺乏管理措施,养羊成功率不高。
“种草养羊要造福千家万户,产业的根基一定要放在农户身上。一定要坚定信心,晴隆的发展就像二十四道拐,虽然曲折,但总会前进的。”姜仕坤对张大权说。
2010年冬天,晴隆县政府办接到中营镇老坪村养羊户电话求救,说自己家里的羊最近接二连三无故死亡,希望领导帮忙看看。姜仕坤当时正在下乡调研,他当即拨打电话,请张大权赶往中营汇合,前往群众家中了解情况。
“姜县长现场一看,死了9只小羊羔,再一问,大致就知道了具体原因。因为养羊户发展较快,一年时间就增加到了200多只羊,冬天草料储备不足,导致一些小羊羔因为抢不到吃的饿死。”张大权说,姜仕坤当即就协调500公斤草料前来救急,并且联系买家,帮助农户紧急销售了部分适龄肉羊。
找到了群众散户养羊死亡率高的症结,姜仕坤与张大权进一步拓展壮大养羊产业的思路:“草地中心在解决养羊技术和防疫问题的基础上,把有限的项目资金变成政府贴息,让农民自己向银行贷款买羊,农户有了全部产权,养羊的积极性会更高。通过扶持小户,把小户培养成大户,让无独立养羊能力的人给大户务工。这样一来,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了金融部门参与扶贫,群众脱贫的面更宽、步子更快。”这一突破让张大权惊喜不已,后来被总结为“晴隆模式”升级版的构成要素之一。
解决了千家万户农民种草养羊的问题,姜仕坤又把目光盯在品种改良和市场销售上。
“此前十年,晴隆一直以养殖黑山羊为主,但在国内肉羊市场上,绵羊却占百分之七八十。姜书记提出,要扩大绵羊养殖占比。”在张大权的记忆中,提出这一设想后,姜仕坤不仅大力支持科研试验品种改良,而且专门在饭店、餐馆等终端市场和具体交易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很快,通过对外合作,以本地湖羊、杜泊羊和科尔索羊为父本,引进澳洲白羊为母本,依靠胚胎移植,个大体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诞生,全县山羊与绵羊的占比各达到50%,并成功推进“南羊北进”,打开了惯食绵羊的北方市场。
打开市场的关键在企业。为此,姜仕坤与入驻晴隆县的海权羊肉加工厂董事长托尼成了知心朋友。
“我与姜书记2010年初认识,是他主动找我,我们在工作中有过争论,我关心的是企业的发展,他关心的是产业的发展;我看中的是企业的利益,他看中的是农民的利益。我后来明白了,有了产业,企业才能生存,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是协调统一的。”托尼表明自己的观点后,向记者讲述姜仕坤6年来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的点点滴滴。
2010年春节前,托尼与姜仕坤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正是海权肉羊加工厂项目前期启动阶段。那是姜仕坤到晴隆履职后,第一次来到该企业,协调推进海权肉业项目。此后,姜仕坤隔三岔五常往项目工地,现场办公。
“姜书记一直担心,养殖规模扩大之后,农户的羊销售不出去怎么办?好多人家为发展养殖都欠下几万块钱的银行贷款。”
2012年8月,为专题研究“晴隆羊”的市场销售问题,姜仕坤专门召集有关部门和企业座谈。
当天晚上,带着很多没想透的问题,姜仕坤又找到托尼。
“半夜两点多,他看我还在发微信朋友圈,知道我还没睡,开着车就从县城来到厂里,很细致地问了很多问题。他说,对于肉羊的销售问题,心里没有底他就睡不着觉。”
在托尼的记忆中,不论在晴隆县还是一起在外地考察座谈,姜仕坤与他这样的深夜畅聊,一年总有那么四五次。
托尼说,也就是在晴隆这几年时间,他和姜仕坤的头发几乎同时由黑变白。
张大权和托尼两位养羊产业专家认为,姜仕坤主政晴隆县期间,“晴隆模式”实现多个方面的升级换代——
打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第六代“晴隆羊”,培育了适合南方草山薄土层的改良版“皇竹草”等多个草种,全面推动“晴隆羊”的品牌形成。
通过改革尝试,让“晴隆模式”从单靠项目支撑的生态扶贫模式,向社会化产业转变。
加强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技术合作,推动了“晴隆羊”国际化发展步伐。
在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晴隆县的畜牧业迅速发展壮大。2015年底,全县人工种草由2010年的20万亩发展到48万亩,羊存栏总量从30万只发展到52.8万只,肉羊基地由过去的20个发展到88个,种草养羊覆盖全县14个乡镇2万户,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
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晴隆的全面小康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区域的晴隆县,山高谷深,地少土薄,群众贫困,石漠化严重。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3%,坡耕地占65%,人均耕地仅0.77亩;全县没有一个千亩以上的坝子;虽然是全省暴雨中心,喀斯特地貌却不存水,工程性缺水严重。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晴隆县成为全省最贫困的4个县之一。
姜仕坤上任伊始,摆在面前的是一堆发展难题——
整个县城仅1.7平方公里,人口才2万多。街道狭窄路面破损,吃水靠五级提灌,受缺电影响不能有效保障,家家都备有大水桶盛水。县城的设施和规模,还比不上别的县市一个像样的乡镇。
与县城一样让人感叹的,是通乡公路破损和危险,很多地方只有越野车才能行走,很多村不通公路;不少地方土地贫瘠解决不了温饱,年轻人只好外出务工。
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晴隆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3450元。全县32万多人口中,有18万多贫困人口。城镇化率仅23.5%,森林覆盖率仅36.6%。
面对群众深度贫困、石漠化严重、城镇化率低、基础设施落后、民生工程滞后等叠加困难,姜仕坤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统一思想,以“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为座右铭,把晚上当做白天用,双休日当做工作日,以“拼命三郎”的干事作风,以“做一桩事,成一桩事”的务实效率,一口口地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争抢加快发展的时间和机遇。
改变城市现状是当务之急——
面对城市容量小,周围地形破碎,小摊小贩占道,交通拥堵的现状,姜仕坤与县建设局、国土局的干部职工一道,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走遍县城旮旮角角,广泛征求社情民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征地拆迁如期完成。同时,通过联系农发行争取贷款支持,及时兑现补偿款和解决发展资金。
交通建设是当务之急——
面对很多村不通公路的交通现状,在县里无资产抵押银行贷款的困境下,姜仕坤几次上门找到黔西南州公路局,由公路局出面贷款,晴隆县作担保,保证了6000多万元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对通乡公路进行油化和修建安全防护栏,并整合新农村建设等各类资金,新修和改造通村公路,建设通组路和连户路。
农民致富是当务之急——
为了寻找农民致富的路子,姜仕坤不辞辛劳,经常白天进村入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基层最前线访贫问计,到企业调研座谈,晚上回城后又召开会议到深夜,寻找产业发展出路,形成了“羊、茶、果、蔬、烟、薏”的六大特色产业并付诸行动。
深入边远贫困乡村察民情、解民忧,与群众算发展增收账,为群众找发展出路,是姜仕坤多年的工作常态。由于对农村工作熟悉,姜仕坤基本成为解决群众问题的活字典,干部们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他耐心细致教方法,并尽量抽出时间现场办公。在他的心中,根植着深厚的农民情结。他经常对农业龙头企业和金融部门说:“要把利益让给老百姓,只有老百姓发展起来了,大家才有发展。”他有一个朴素理念:“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晴隆县的全面小康。”他获得了“羊书记”、“农民书记”、“算账书记”等群众口碑。
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晴隆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0.8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13亿元,年均增长17.5%;财政总收入从3.4亿元增加到7.63亿元,年均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15亿元增加到79.28亿元,年均增长48.0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329元,贫困人口减少8.6万人,下降到7.91万人,小康实现程度达86%。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亿多元,城镇化率达33%。完成营造林面积44.34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24%。这一切,凝聚着姜仕坤和晴隆县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时序跨进“十三五”,是晴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
2016年初,黔西南州委将全州8市县、义龙试验区划为五大战区,推行战区制,组建突击团,签下军令状,打响攻坚战。姜仕坤所率的晴隆县是脱贫攻坚第二战区,到2018年,所有贫困乡镇要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7.9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但是,军令如山!必须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高位进入。
2月26日,晴隆县召开脱贫攻坚千名干部包保帮扶誓师大会,姜仕坤带头庄严宣誓——“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他在大会上动情地说:“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是群众的贴心人,要做到态度上亲民、为民、依民,工作上讲真情、办实事、出实效。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马上就办,一抓到底,水滴石穿。”
会后,姜仕坤带领县委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全县2878名干部迅速深入贫困户家中。
边远的大田乡是姜仕坤的扶贫联系点。针对该乡大田村兰蛇等4个村民组地理条件恶劣,不适宜人居,他与村民们共商,和老百姓算收入账,动员大家易地搬迁,搬到生活条件好的县城,获取更好的发展,得到村民积极响应。
在第一轮精准识别贫困户时,姜仕坤来到大田村鹞子村民组贫困户肖长青家。了解到肖长青会电焊技术,他当即协调1万多元资金,为肖长青购置了一套电焊设备,在大田街上租了一个门面开起电焊铺。如今,肖长青平均每月收入三四千元,生意越来越好。
在大田乡董箐村砂下村民组,姜仕坤曾于2015年5月来到低保户王东家,为其协调4860元帮扶资金购买了一头母牛犊。今年3月初,姜仕坤再次来到王东家,看到牛犊已经长大很多,并且圈里新增了一头母猪,一问,原来是从别家租来喂,下崽后进行分成。农户自觉脱贫的行动让姜仕坤笑了,他立即自掏腰包,拿出身上所带的1800元钱,安排当地干部为王东家买一头带崽母猪。如今,王东家的母猪已经下了9头猪仔。
清正廉洁,心中装着家国,却没有自己
姜仕坤生长于册亨县坡妹镇乡下的一个苗族家庭。1990年7月,姜仕坤毕业于黔西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同年8月分配到坡妹镇工作。凭借着踏实工作的作风,姜仕坤一步一个脚印,在基层多个岗位锻炼后,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
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县委书记,姜仕坤不断通过学习强化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工作之余,看书是姜仕坤的最大爱好,在他住处的书柜里,装满了各种与工作相关的业务书籍。而记者见得最多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书籍和方针政策、法律纪律的读物。他就是通过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党性,增强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党的培养和长期的学习,使他形成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党的培养怀感恩之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关心他人细致周到,形成了坚定的党性原则和个人人格魅力。
“我是2011年底到晴隆任县委书记的,和仕坤同志共事两年多时间。仕坤谦虚、谨慎,办事讲原则,基层工作经验丰富。”黔西南州委常委、兴义市委书记许风伦回忆与姜仕坤相处的时光,由衷感言:“在干部问题上,仕坤看人很准,我们都喜欢踏实务实的干部。他所建议提拔重用的人选,都很公道正派,现在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仕坤书记勤勤恳恳,一心为公,关心同志,待人真诚。他既是班长,又是兄长,晴隆的发展,一点一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县长查世海说。
“说实话,被派到长流乡任党委书记,我当时是不太愿意。”长流乡党委书记李秀松说,他在县委办工作时就是正科级,家中的孩子又身体不好,别人认为书记身边的人会得到一个好职位,没想到却被安排到边远乡镇。当时姜仕坤这样动员:“年轻人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最艰苦的地方都挺过来了,以后就没有什么工作干不好。”李秀松介绍:“为了鼓励我搞好长流乡工作,姜书记不时抽时间去调研指导,还在县里的会上表扬我。针对我孩子的疾病,他说兴义有一位盲人按摩师手法很好,他经常去按摩腰椎,劝我带孩子去按摩。”
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县委书记,姜仕坤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从不肯多浪费公家一分钱。
“2012年,我们一行人去省农发行联系贷款事情,晚上住宿时,先联系180元一个房间的酒店,他说太贵,后来我们住在一家招待所,100元一个房间。他说晴隆很穷,该节约的点点滴滴都得节约,当领导就要带好头。”晴隆县住建局局长姜文新说。
对于姜仕坤生活简朴节约,体会最深的是驾驶员小朱。“我跟书记开车6年来,吃粉都吃怕了。他说他忙,自己的出差费由我填报,用来解决出差途中的伙食。不管早餐和午饭,我们经常是一碗粉解决。”
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县委书记,姜仕坤对父母有一颗孝敬之心,对孩子有一颗慈爱之心,对妻子却有太多愧疚。
“我到过姜书记在册亨乡下的老家,他家父母住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瓦房,煮饭还是土煤火。他尽管工作忙,每年还是要抽一两次时间去看望父母。他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他曾两次送母亲到昆明看病。”姜文新回忆。
最让他牵挂的,是他的女儿田姗灵。“我读初中时一度叛逆心重,学习下滑,写过检查。爸爸知道情况后,每到周末尽量抽时间来陪我,哪怕是一两个小时。我们更多是电话沟通,在电话里,爸爸劝我多读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爸爸还推荐一些好书给我读。”回忆过去的幸福时光,就读深圳大学的女儿泪流满面。
最让他抱歉的,是妻子王作艳。
王作艳向记者倾诉——
“我在州财政局工作。我们结婚20多年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都是两地分居。本来高速公路通车了,兴义到晴隆不算远,可以周末来看他,但来了也白来,因为他工作太忙,一天到晚不是下乡就是开会。我对他关心不够,也无法关心。”
“他平时爱好是看书,寝室里到处都是书,每次回家都要带回一大堆书。他说,我读的书比别人少,要多看书,多学习,才能搞好工作。”
“他进步,我高兴。但觉得两地分居时间长,只希望平平淡淡过。他说:‘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你应该知道,你默默奉献,我理解,你一定要支持我。’”
“他是一个很称职的丈夫,到兴义出差,只要能挤出时间,他都来陪我,哪怕是一两个小时。”
“2012年,为了接送女儿上学,我买了一辆14万元的大众车,贷了两年的款,用他的工资还,每月还4200元。”
“最让他牵挂的,是我们的女儿和乡下的公婆。每逢春节,他尽量抽时间,和我一道去看公婆。他说他退休后准备回老家养老,只要提到老家,他两眼放光。”
心中装着工作,心中装着同事、亲人,却全然忽略自己。
在同事们的眼里,手提一个用了多年的帆布公文包,冬天,穿一件风衣;春天和秋天,一件灰色夹克和一件青色夹克换着穿;夏天,几件衬衣换着穿,是县委书记姜仕坤留给大家的印象。驾驶员小朱说,姜书记的住处最多的是书,最少的是衣服。一年四季就几套衣服换着穿,帆布公文包用了4年多。
说起陪伴姜仕坤书记的六年时光,小朱说:“累,感动。”
“我跟书记开车的这些年,每年行程近9万公里,平均每天200多公里,经常下乡,或到贵阳、兴义开会、跑项目,非常辛苦。我今年35岁,比他年轻11岁,将心比心,他怎么撑得住?”
“他的病是累出来的。”小朱说,姜仕坤书记有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经常坐车是歪着坐,躺着坐。为了让他在车上休息,我开车时从不放音乐吵他,以前开车他睡得着,后来睡不着了,经常在车上打电话联系工作。
“书记本来就很辛苦,但他经常关心我,还关心我的家人。去年我爸患癌症,他还抽时间去看望和安慰我爸。”
“书记走了,这些天我心中悲痛,一直睡不着觉。我8岁的儿子建议我把书记的照片洗来挂在墙上,可以经常看。从他身上我得到的收获,就是对老人要孝,对党要忠,对朋友要亲。”
姜仕坤走了。噩耗传到晴隆县,干部群众哭泣流泪。4月18日,姜仕坤遗体告别仪式在兴义殡仪馆举行,晴隆县许多干部群众自发赶往送行,94岁的副厅级离休干部赵善平和84岁的黔西南州原州长李昌齐也亲自前往,为晴隆县人民公认的好书记送上最后一程。4月27日至29日,记者在晴隆县采访,受访的30多名干部和群众泪水涟涟,哽咽哭泣,深切怀念他们心中的好书记。
一支蜡烛,燃烧的光芒越大,损耗的速度就越快。为了晴隆人民尽快迈向小康,姜仕坤牢记党的宗旨,肩挑责任和重担,把生命当蜡烛燃烧。而当春蚕丝尽,蜡炬成灰,生命激情燃烧中所释放的巨大光芒,将以崇高、忠诚和无私的精神力量,让人震撼和景仰,定格成为永远值得怀念的风景。
2016年6月,中共黔西南州委追授姜仕坤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6年6月,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追授姜仕坤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6年11月11日,原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同志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下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召开追授姜仕坤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称号大会暨姜仕坤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2017年6月30日,被授予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年份英雄”称号。
2018年6月,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21年2月25日,姜仕坤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17年5月,一部根据“焦裕禄”式好干部、“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已故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爸再爱我一次》日前在贵阳杀青,电影通过艺术化手法,再现了姜仕坤担任贵州晴隆县委书记期间的感人故事。此片由贵州省文联、贵州省电影家协会联合摄制、贵州温暖四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汇聚了由立平、牛犇、寇振海、范艳华、邓钢、吴丹尼等艺术家和演员,该片导演由青年音乐才俊熙道担任。
影片大部分场景是在姜仕坤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贵州晴隆拍摄的,拍摄期间恰逢姜仕坤逝世一周年祭日,剧组在拍摄现场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拍摄后,由立平感慨颇多,他说:“姜仕坤是贵州人的骄傲,是苗族人的骄傲;扮演姜书记的过程,也是向他学习过程,感受他人生的过程....。.他比我还年轻,46岁就英年早逝,我很痛心,想演好姜书记,光靠演技是不行的,更需要演员的真诚....”
姜仕坤因心脏病突发,去年4月12日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工作期间一直患有痛风、心肌梗塞等疾病,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在他担任县委书记期间,积极倡导发展晴隆羊等地方产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羊书记”。他常年深入田间村镇,平均每天235公里车程,为晴隆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付出了巨大努力。
由立平说:“说实话,第一次读姜仕坤的事迹后我便入戏了,这样好的县委书记可歌可泣。他事迹不是轰轰烈烈的,但在平凡的事迹中却渗透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他的人格魅力,社会需要这种力量。该片属于传记电影,我演他要时格外用心,除了要掌握他的事业线和亲情线外,他的身体状况也是一条线,这个我不能忽视……”
为了真实再现姜仕坤,由立平在拍医院检查抽血化验的戏时,提出真抽,在一个镜头内完成;拍最后心脏病突发摔倒在地的镜头时,他采用了最笨的方法——真摔,在他倒地的一刹那,只听“嘭”的一声,他的身体和头重重砸在地上;由立平在剧组生活中也习惯穿着剧中的服装,许多衣服都是他自己带来的;在拍摄现场,总习惯拎着一个黑色手提包,里面有剧本、水杯、人物吃的药、笔记本和笔,甚至人物用的梳子他都带着,他说:“这些道具我随身带着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