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5 18:19
姜景山(1936年2月8日-2021年6月27日), 男,朝鲜族,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中国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位委员会主席,国际空间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1936年2月8日,姜景山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
1955年8月—1956年8月,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6年8月—1962年2月,在前苏联列宁格勒乌里瓦诺夫电工学院无线电系学习雷达与电视专业,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62年5月—1981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先后担任工作组长、室主任。
1981年8月—1983年10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担任客座副教授。
1983年11月—1987年7月,担任中科院空间物理所(空间中心前身)室主任。
1987年8月—1992年4月,担任中科院空间中心室主任。
1992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主任。
1992年5月—199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担任主任。
1995年5月,在中科院空间中心所先后担任学术委主任、学位委主任。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6月27日下午14时,姜景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自留学苏联回归中国后,姜景山先后从事探空火箭探测仪、遥测、定位及相关技术系统研究,推动遥感技术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起草了中国微波遥感规划;留学美国回归中国后一直从事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研究,其研制的“神舟四号”主载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的发射,实现了中国航天微波遥感零的突破,推动了后续中国微波遥感业务卫星的起动和发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微波从月球轨道上对月面进行探测并在工程上实现,领导科学小组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微波月亮”,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始创新成果。
1991年,姜景山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技术论证组副组长,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兼“神州四号”主载荷-多模态微波遥感系统主任设计师,在该系统中首次采用多模态机制,首次实现笔形波束散射计海洋风场测量新机理,该系统于2002年12月发射成功并运行正常。
据2020年3月中国院士馆官网显示,姜景山著有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一书。
姜景山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参与了中国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中科院微波遥感实验室从事微波遥感技术研究,是中国最早开展微波遥感研究的单位之一。
2005年4月14日,姜景山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了题为《微波遥感信息技术科学发展及国家863计划微波遥感技术实验室(NMRS)的工作》的学术报告。
2019年10月24日,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多功能厅姜景山作了题为《不忘初心 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庆祖国七十华诞,一个航天人实现“初心”的回顾》的学术报告。
姜景山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延边大学终身名誉教授,CNCOSPAR委员,总参科技委委员,中国减灾委减灾卫星专家组成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863航天领域专家委顾问,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位委员会主席,国际空间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姜景山是中国遥感技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是中国载人航天应用工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中国院士馆评)
姜景山是专注微波遥感技术的领航者,是中国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他提出和建立的自然灾害遥感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已成为中国突发性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