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鸨

更新时间:2023-07-13 15:41

姬鸨(学名:Sypheotides indicus)是鸨科、姬鸨属动物。雄性姬鸨体长46厘米,重450克;雌性姬鸨体长51厘米。在所有鸨科动物中只有姬鸨枕部有铲形向后伸长4-6厘米的枕羽,翅覆羽为白色,特别在飞行中更为明显。颈部较细,肩羽为白带状。鸨科雏鸟呈浅黄棕色,有稍黑的杂色斑点。

形态特征

雄性姬鸨体长46厘米,重450克;雌性姬鸨体长51厘米,在所有鸨科动物中只有姬鸨枕部有铲形向后伸长4-6厘米的枕羽,翅覆羽为白色,特别在飞行中更为明显。姬鸨颈部较细,肩羽为白带状。和非繁殖季节的雄性相比,雌性身上为浅黄棕色的部位雄性为黑色,雌性身上稍黑的斑点分布更广一些,也缺少雄性枕部装饰性的羽毛。未参加过交配的雄性翅膀上的白斑更大一些,特别当翅膀折叠起来时更为明显,除此之外和雌性很相似。嘴和腿很长。

姬鸨雏鸟呈浅黄棕色,有稍黑的杂色斑点。

栖息环境

生活在开阔平坦的草原,主要分布在生长沟颖草属(Sehima nervosun)和竹节草属(Chrysopogon fulvus)植物的草原上,甚至不足1公顷的小块草地,在灌木丛和农田中,种有大豆和谷类的农田中也有。

生活习性

食性:主要食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浆果,也取食蚱蜢、甲虫、蜈蚣、蜥蜴和青蛙。

叫声:会发出青蛙般的“呱呱”声和短促的口哨般的叫声。

迁徙:在10-11月离开繁殖地,很明显分散到东南方向,在4-5月返回。繁殖的姬鸨取决于降雨量的多少,所以姬鸨常迁移。

分布范围

姬鸨分布于印度西北部,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在非繁殖季节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南部的德干地区;在尼泊尔也偶见分布。

繁殖方式

姬鸨一般在7-9月繁殖,具体时间取决于西南季风的分布和强度,在草原或农田中小块裸露的土地上营巢,通常产卵3-5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有数据分析表明:在1989年,姬鸨种群数量为1672只;在1994年进行的田野观测的结果是估计姬鸨种群数量为2206只。由于草原栖息地的不断丧失和转换,姬鸨可能正在迅速减少。预计在未来三代姬鸨中,这种下降速度将非常迅速(2016年)。

在巴基斯坦西部或印度东部再也观测不到该种,这归咎于大面积的生境丧失,如人为剧烈的干扰、过度放牧的压力和狩猎等因素。1982-1989年,姬鸨种群数量下降近80%,从4374只下降到750只,人们把这种结果归咎于持续多年的干旱,但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和冬季栖息地生境的丧失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