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巴雷特

更新时间:2024-07-24 19:13

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1913-1992),美国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什么是存在主义》、《自我与本能》、《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等。

主要作品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该书被公认为是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美国和整个西方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畅销不衰,至今仍被一些大学列为“当代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课程的教科学。

的主题如书名所示,强调人的非理性一面。文字通俗易懂,伦理清晰有力。是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目录

第一编 “当今时代”

第1章 存在主义的问世

第2章 遭遇虚无

1.宗教的衰微

2.社会的理性安排

3.科学与有限性

第3章 现代艺术的证言

第二编 西方传统中存在主义的源泉

第4章 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

1.希伯来的信仰的人

2.希腊理性

第5章 基督教源泉

1.信仰与理性

2.存在对本质

3.帕斯卡尔的事例

第6章 逃离拉普特飞岛

1.浪漫主义作家

2.俄国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

第三编 存在主义大师

第7章 基尔凯戈尔

1.基尔凯戈尔其人

2.苏格拉底与黑格尔;存在与理性

3.美学的、伦理学的、宗教的

4.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

5.攻击基督教世界

第8章 尼采

1.看哪,这人

2.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发生了什么;作为道德学家的尼采

3.力量与虚无主义

第9章 海德格尔

1.存在

……

第10章 萨特

第四编 整体的人对理性的人

第11章 复仇女神的地位

附 录

附录一 否定性、有限性与人性

附录二 存在与分析哲学家

译后记

出版图书

《非理性的人》

《非理性的人》是一本颇有影响的书。这是一本研究存在主义哲学的著作。作为一本哲学著作,这本书写得并不晦涩,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富于激情。与一般的研究性著作不同,作者威廉·巴雷特的意图不在于复述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概况,而是力求表现出他所理解的存在主义,表达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正因为如此,在评介存在主义的众多著作中,此书是最为深刻和独到的作品之一。

对于今天的人而言,存在主义即使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也早已是明日黄花,不值一提了。一般说来,人天生是健忘的,或者换句话说,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尤其是身处安乐的人,更是容易将昔日的艰难从记忆中“选择出去”。如今正躬逢盛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富足,似乎没有理由再提及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存在主义了,哪怕它曾经煊赫一时。乱世之中的危言,岂能蛊惑盛世之人心。

然而实际情况恐怕并非如此。有人指责存在主义造成了人们内心的紧张,但实际上,这种紧张状态并非无中生有。存在主义之所以能够让人紧张,是因为这种紧张早已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现实的世界中了。正如作者所言,存在主义是核时代的哲学。这既是对现实情况的写实,又是一种象征性的提法。核时代意味着大危机的时代,但这危机又并非仅指核危机或核战争的威胁,而是一种全面的危机,是一种胡塞尔晚年所感受到的欧洲危机,即生活世界本身的危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一体化,这场危机逐渐演变成了世界性的危机。核危机只是这场危机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这场危机有着深刻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即西方的知识论传统或理性主义传统。危机的原因在于:现实的巨大灾难,人们所面临的个体的或集体的困境,乃是由于人们拒斥任何不能被纳入知识体系和形式系统中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实际上不仅不能被拒斥,反而是构成拒斥的基础。这不仅是观念之中的矛盾和危机,更是现实中的矛盾和危机。在健全的理智看来,一切不合理性的,不能被形式化的(如今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数字化),不能被科学手段所证实的东西,都是无意义的,都是虚无;我们如今所取得的物质文明的成就,我们时代的种种繁荣景象,皆是这种理性的知识论传统所赐。然而由于不加约束地、无节制地抬高理性和同样不加约束地、无节制地排斥理性之外的一切,都导致我们身处危机之中。尽管在当代表面的繁荣使得危机隐而不显或者看上去不那么严重,似乎通过理性的手段完全可以加以解决。假如把理性当成是人的“光明”的一面,那么人总是力图掩盖自身的非理性的“阴暗面”,使其看上去不那么“阴暗”,或者尽量地对其视而不见。

西方文化传统的主流是知识论传统。一般认为,知识论传统滥觞于苏格拉底时期的古希腊,由柏拉图加以发展,定型于亚里士多德。但苏格拉底这个人物处于转折时期,较为复杂,从克尔凯戈尔和尼采对他的不同态度也可见一斑。这个传统一直持续至今。但西方还有另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与主流传统保持着一种张力,这就是基督教传统或信仰的传统。这一传统来自非希腊的希伯来文明。自古罗马末期以后,信仰和理性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中世纪是信仰和理性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虽然中世纪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宗教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但同时却也是理性主义非常发达的时期。教父们从来就没有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因此在当时的代表人物身上都可以发现明显的二重性。但是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随着新教的确立和启蒙运动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理性战胜了信仰并取得了统治地位,正像如今人们虽然还是上教堂,做祈祷,但却不复再有信仰,正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你们杀死了他。”上帝正是死于理性的众人之手。

但理性的统治下并非人人称臣,被理性主义所压制的东西也并非永无反抗。尽管在当代,人成为被认识的主体,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和计算,最后对问题加以确证和解决的人成了人的主要形象。然而始终还是有人看到了人的生活、苦难和死亡,这些在理性之外却本该属于人的东西。那些看到并感受到、领悟到理性的界限和人的有限性的人,就是“非理性的人”。这样的人在所有时代都有,希腊晚期的普罗提诺,早期教父德尔图良等是较早的代表人物,近代的马丁·路德对理性咬牙切齿:理性,这个婊子。当代人正在遭遇虚无。在当代西方,主流声音之下,同样一直都有人能够感觉到危机的存在并大声疾呼。除了存在主义以外,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什写过一本曾产生巨大影响的《单向度的人》,这本书的书名其实完全可以更换为《理性的人》而不变其要旨。当代西方学界甚为流行的以反对现代性、合理性和宏大叙事等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也当属此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代艺术。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小说,都是对传统的反叛,是对空洞的抽象和形式的反动。当代绘画和雕塑中的无主题,人物的支离破碎,着力表现非本民族的文化等,当代小说中的意识流,无高潮的平淡化处理方式以及现代摇滚乐等都是这一反潮流的体现。在反传统方面,艺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