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略

更新时间:2021-11-29 15:58

威略, 是汉语词汇,拼音wēi lüè,释义为声威谋略。

威略将军

威略将军吴英(1637-1712),字为高,世居泉州之黄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奉旨入莆籍,遂家于黄石镇定庄村。

时值明末清初,闽境戎马倥偬吴英立志从军报国,郑老夫人母女依依不舍,以其人高脚大,临行时特制布鞋一双,以供穿用并资纪念。吴英入伍后,因躯干高大,编为掌旗官。某次战役,阵地动摇,奉令紧急撤退。英执旗退至中途,忽发觉布鞋丢了,乃火速急回寻取。在慌乱中全军看到掌旗官倒向而奔,亦紧跟着倒向过来反攻,拼命向前冲杀,敌军纷纷溃逃。吴英为了一双布鞋,盲目转向而行,幸得转败为胜,获得首功,一时传为佳话,称他为福将。

吴英和施琅原隶郑成功麾下,琅降清后,吴英从之。康熙二年(1663),以平金门庆功,擢升都司。其后水陆数十战,著有功勋,旋升同安总戎,壬戌年移驻兴化。施琅攻澎湖时,英总陆军为副,奋勇直前,攻下八 。台湾平后,才四个月,升四川提督。他镇蜀十一年,威德并著。旋调福建陆师提督,未几,复调水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帝南巡,亲写“作万人敌”匾赐给他,又加授威略将军。吴卒年七十六,恤赠太子少保。

康熙帝曾于壬辰夏赐诗存问。诗云:

水陆封疆六十年,曾经百战驾轻船

莲台远涉鲸鲲浪,岛屿平开烽火烟。

将老偏宜立壮志,宸襟每注施恩延。

波涛有作须先靖,□勉防微截未然。

先是,当施琅督师与刘国轩(台湾)海战时,施自领中军,以吴英为左翼,以朱天贵为右翼(朱天贵阵亡),向澎湖进军。施琅督师奋进,双方在鏖战中,忽有刘军中一箭射来,正中琅目,几乎跌倒,幸经吴英一面保护主帅(施琅),一面指挥士兵力战,得挽危局。

吴英生前“敦族睦邻,置义田,赈凶岁”,无不尽力而为。还斥赀六千余金重修莆田东关外的熙宁、宁海二桥,造福桑梓,为人所传诵。

出处

威略

ㄨㄟ ㄌㄩㄝˋ

引证解释

《后汉书·朱穆传》:“以威略权宜,尽诛贼渠帅。”

《魏书·序纪·平文帝》:“姿质雄壮,甚有威略。”

《周书·于谨传》:“ 谨 愿禀大王之威略,驰往喻之,必不劳兵甲,可致清荡。”

唐 佚名《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武舞作》:威略静三边,仁恩覃万姓。

曾巩 《本朝政要策·南蛮》:“今溪洞往往为东南之忧,而议者不谋威略,一欲怀之以利,是见其一,未见其二也。”

宋 无名氏《导引八三首》:文章焕烂垂星斗,威略定方隅。丹扉翠巘锡灵符。瑞物纪神输。

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而前钦差大臣 林公 则徐 威略素著,与公尤协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