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9 13:49
泉州弛名的闽南建筑颇多,威远楼居其一。
威远楼位于泉州旧城区中山北路的州顶古州衙前,又称北鼓楼、谯楼。
五代王审知建立闽国时,据有七闽之地,开始在泉州州治前建双阙(供瞭望的楼),下垒石如城,稍北九十步为应门(第二门)。
元代泉州中外交通空前活跃,泉州跃居世界交通贸易巨港。至正九年(1349) 泉州达鲁花赤偰玉立重新择址在古州衙前建一座规模宏伟的衙门,衙门上有高大的谯楼,即威远楼,并请三山(福州)名士吴鉴撰写碑记,以记其盛。清康熙丁未(1668),泉州府督帅王庀材重修谯楼,新竖立匾额曰“威远”,盖为天南保障之雄观也。这是泉州谯楼称“威远楼”之始。以后代有重修,并有明,天启六年(1626)东阁大学士泉州人史继偕书写《重修谯楼记》勒石传世。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间,因耿精忠之乱时威远楼部份遭毁,但即以重修,仍以“威远楼”。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威远楼又遭火焚毁失,于翌年重建。由于乱世缺少善护,威远楼逐渐倒塌,迄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军阀孔照同用泉州地方绅士林骥罚款又一次对威远楼进行修护,当时晋江县国民党部设于威远楼。抗日战争期间,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一度在此楼办公。1959年春,泉州市政府接受文化部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古建筑专家杜仙洲的建议,决定拨款全面修复威远楼,1969劫难,1989年泉州市政府组织重建一座历史名楼——威远楼,同时得到了海内外泉州乡亲对重建威远楼积极响应和捐助,使这座千年文物胜迹“威远楼”重光展现至今。
为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让新建威远楼有更多的空间环境,更能衬托出挺拨、雄伟,从原旧址基础上退后100米(备:北移),形成了南北广场的格局。新建成的威远楼楼址是唐宋年间泉州州署遗址。新重建威远楼主体建筑占地732平方米,正面宽35.6米,南北进深16.4米,分上下二层楼阁式造型,建筑总面积为1100平方米,楼屋总高度为17.45米。从实用方面考虑,原旧威远楼一层分东西城楼台座是土石垒成实心,但新建后威远楼分东西城台改为腹腔空间利用作为东、西展厅,面积各为100平方米;一层四周墙壁采用巨粗又厚花岗岩石彻成,并由34支粗石柱和石栏连城回廊。二层中央展厅百余多平方米,东西设厢房作为管理办公及接待室,二层同样均有回廊,是座典型仿唐宋年间闽南古建筑七开间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厅屋,翘脊瓦简,雕梁画栋,整幢城楼景观古朴宏伟。
城楼前是花岗岩条石铺砌而成的大广场。左前方修造一个小假山,小假山向北一面雕刻着“温陵胜迹”四个大字,下署“永康已卯仲夏”六个小字。广场中央屹立一头巨大的石雕雄狮,此乃原泉州提督军门前雄踞的文物,高度有七尺多。广场两旁种植奇花、异草和绿树。左边沿建筑一列“报廊”,报廊里矗立着《重修威远楼记》三座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