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2 16:52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确立雏形,史书记载,我国从周代开始就形成了完整的婚礼礼仪,《周礼》中将结婚时间定为天地交合的黄昏时分,“昏礼”所用的“昏服”崇尚端正庄重,颇具神圣意味。朝代更迭,婚礼形式与礼仪既有传承也有变化。在婚俗文化发展过程中,婚服色彩与款式的变迁也代表着华夏历史与文明的传承与变迁,婚服既是婚礼的“外形加持”,其背后蕴含的更是厚重的中华历史,深刻的文化内涵。
周代是华夏汉民族礼仪集大成的时代,《周礼》中将结婚时间定为天地交合的黄昏时分,“昏礼”所用的“昏服”崇尚端正庄重,色彩遵循玄纁制度,即黑与红相配,新郎头上戴爵弁(类似于皇帝的冕),上衣穿的是玄色(青黑色)代表天,下身穿的裳是纁色(浅红色)代表地,并且有黑色的滚边,象征着阴阳调和,蔽膝是棕红色,腰带是黑色,鞋履为赤舃(即红色复底鞋)。新娘则戴着与真发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婚服形制与男子相同,不同的是服装的上衣下裳均为黑色,代表“专一”的意思。“主人爵弁,纁裳缁袘……女次,纯衣纁袡,立于房中,南面。姆纚笄宵衣,在其右。女従者毕袗玄,纚笄,被纚黼,在其后。”《仪礼·士昏礼二》。
先秦婚礼延续了周礼黄昏举礼,不举乐,不庆贺,看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情,婚礼“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新人的下裳镶着黑边,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黑色五行属水,水属阴,同时,男为阳,女为阴,婚礼的一切都含有迎阴气入家的含义。婚礼简朴干净,不举乐,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结发携手而入洞房。
汉朝婚服表现隆重的款式为曲裾深衣,男女均可穿着。女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充分显现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种,袖口大多镶边。衣领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汉代时兴穿“三重衣”,即穿几件衣服就露几层领子。此外汉代新娘还会以面纱遮羞,可以说是盖头的缘起了。
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白色的婚礼服。《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白衫不仅用做常服,也可当做礼服。魏晋时期如此大规模地崇尚白色,且使用范围之广,与当时玄学盛行的“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风尚有关。
唐代以华丽为美,婚服选择绛红、青绿等更加鲜艳的色彩,娶妻的人家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再也见不到一丝阴暗的色泽。有的婚礼也改在早上进行了。新郎、新娘常常按照“红男绿女”的民俗筹备婚服。新娘装扮被概括为“钗钿礼衣”,即身穿大袖长衫与长裙,披帛,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唐朝后期,这种繁复的婚礼服饰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贵族子孙迎娶可以使用冕服或者弁服,官员的女儿出嫁可以穿与母亲的身份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绛红色的礼服。
宋时的审美虽然崇尚简约,但在婚礼上为表示对家庭血脉与两姓联姻的重视,延续了唐代的风格,三舍生及有品级的官员子孙在婚礼当天可临时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新娘可以根据新郞的着装佩戴凤冠霞帔,婚服是青色。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唐宋制的汉人衣冠。明代的平民男子迎娶妻子俗称“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新娘则头戴凤冠,红布遮脸,身穿真红色大袖衣或者是圆领的女蟒服、大红色褶裙。脖子戴项圈天官锁,胸前挂照妖镜,肩披霞帔,再跨个子孙袋,手臂缠上定手银,脚穿红缎绣花鞋。凤冠霞帔原为宫廷命妇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以穿着,按照华夏礼仪,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僭越。明朝时男女的婚礼服装是有所对应的,如果新郎穿的是深色衣服,新娘则要对应地穿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在明代,汉族婚服形成了比较典型和成熟的造型,有很多婚礼习俗延续了下来。
满清入关,剃发易服华夏衣冠尽毁。清代的汉族婚礼服装,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者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戴簪红花,拜堂时蒙上盖头,新郎通常青色长袍,外罩绀色马褂,戴暖帽并插金色花饰,拜堂时身披红帛。
晚清末年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西化的婚礼形式。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西式婚纱渐渐取代了旧式嫁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婚服演变为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穿旗袍或红袄裙。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革命伉俪多奇志,不爱红妆爱绿妆”,结婚服又变成了蓝色或者绿色的军装,新人大多手捧红宝书,佩戴毛泽东像章。婚礼开始,新人与宾客一起挥动《毛主席语录》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接着是新郎新娘共唱《东方红》或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两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向毛主席像三鞠躬。那时有的婚礼也有“三拜”:先拜伟大领袖,再拜革命群众,最后才是夫妻对拜。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西式婚纱礼服再一次盛行,新郎西服领带,新娘穿着婚纱礼服,成为流行。21世纪的到来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结婚时穿上中国嫁衣,成为了越来越多中国新娘的选择。无论是旗袍、龙凤褂还是秀禾装,追本溯源,中国婚服已经成为表现中国新人婚礼仪式感的重要元素。毕竟和西式婚纱相比,中国嫁衣的经典吉祥美学意韵,赋予了婚礼更多仪式感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新人们对婚礼形式的要求推陈出新,婚服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也融入了时代感与个性化,在细节上表现一些与新人相关的特别创意,例如子孙带上绣上新郎新娘的名字、结婚时间或者家族的徽标。
在历史长河中,嫁衣随着时代的变化,始终变幻着模样;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群体就会发现,嫁衣也从来不会千篇一律——民间与宫廷不同、此地与彼地不同、仪式不同……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婚嫁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继承与发扬,有改革与更新,有西风东进,也有传统复兴……中国新娘的婚服款式更丰富、形式更多元、制式更富有个性与创意。从款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由于汉族文化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当代新人在复制传统汉民族传统婚礼时,大致有三种常见选择,分别是以先秦两汉为代表的周制婚礼,和以唐为代表的唐制婚礼,以及以明为代表的明制婚礼。
除了婚礼仪式有所不同,周制新娘婚服是以黑红两色为主色的曲裾深衣,唐制新娘婚服显著的特征是齐胸襦裙外套宽大的广袖上衣,明制婚服新娘的嫁衣是凤冠霞帔,新郎礼服与新娘服装朝代相对应,包括婚礼现场的布置也有相应的朝代文化元素。
从历史沿袭的角度来看,龙凤褂可以算作最为符合“传统服饰”定义的中式嫁衣,其款式源自满族的吉服,所以早期的刺绣工艺以东三省最先进,在清代由朝廷强制推行普及至全国后,广东地区新娘以穿褂裙出嫁,视之为体面,所以制作手艺亦南传,并加入了改良,以潮汕手工最为著名,并渐渐流行于广东、潮汕、港澳一带。如今,当中式婚服流行以后,龙凤褂也就名正言顺地扩散到了北方地区。
龙凤褂的标准款式为:上衣对襟立领,立体剪裁,修身的收腰设计,袖子略短;下裙为直筒的样式,装饰裙门,有时下摆还有流苏,细节装饰以金银钱绣龙凤,还会用珠片水钻等,整体富丽堂皇。龙凤褂的刺绣早期以团花图案为主,后期改为花卉及龙凤图案。刺绣工艺源自潮绣的立体绣,潮绣是粤绣的分支流派,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色彩亮丽又颇具立体感;潮绣常常采用金绒混合绣,也就是以金银线、绒线相结合绣制,并在主要部分加以垫浮,使绣品浮凸有质感,有色彩瑰丽的风格特征,
龙凤褂绣的越满,越彰显出对婚礼的重视。根据手工的复杂程度,金银线的密度从密到疏分别是:褂皇、褂后、大五福、中五福、小五福。传统习俗中不同的辈份,穿的裙褂也是不一样的,新娘穿大红色,刺绣密度在80%-100%的褂皇或褂后;直系长辈(新娘、新郎的母亲)会穿黑衣红裙或全黑色的、刺绣密度在60%-75%的密五福或大五福的裙褂;旁系亲属长辈如:姨妈,姑妈,姐姐,嫂子等,会穿红色或黑色(颜色不限),密度在70%-55%或50%以下的中五福、小五福。其它亲朋服装以这类风格为主,但不规定是裙褂。
龙凤褂有一些穿着的民俗忌讳,其中很多都源自香港。传统上龙凤褂是“穿一次,嫁一次”,所以试穿龙凤褂时不能同时试穿整套,须分上、下半身试穿;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试穿龙凤褂时,不能绑下裙上的子孙带,因为子孙带只能绑一次,否则也代表多嫁一次,龙凤褂上不能出现口袋,否则会带走娘家的财运等。
龙凤褂的袖子一般不长,过肘即可,为的是让新娘佩戴、展示成串的陪嫁金镯子,有的地区甚至会为新娘佩戴“满臂”,金镯搭配“满绣”龙凤褂富贵十足,体现了生活之富足、婚姻之贵重。此外,龙凤褂的裙摆也不会太低,要露出新娘的脚面,以便展示新娘的婚鞋。当然,如今穿着传统绣鞋结婚的新娘越来越少,婚鞋也多以红色高跟鞋为主。
龙凤褂的设计适合身材纤细小巧的南方新娘,但身材相对高大饱满的北方新娘穿着龙凤褂就会因为立体刺绣的视觉效果显得臃肿,很难穿出精致细腻的感觉。正因如此,北方地区的新娘在婚礼上并不会刻意追求穿着龙凤褂,而转为选择款式与龙凤褂类似,但绣工以细腻平滑的苏绣为主的喜褂,苏绣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也融入了金银线和绒线的混合绣而显得富丽堂皇。
以前中国实行一夫多妻婚姻制度时,正室在结婚时才能穿正襟,而妾室结婚时只能穿斜襟。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斜襟美观独特,更适合大多数新娘的身形与脸形,这一身份问题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如今新娘选择斜襟袄裙作为婚服也不会被视为不妥。
运用有鲜明特色的中式元素结合西式元素设计出的礼服也成为婚礼服的选择之一。中式改良礼服在剪裁、面料或装饰元素上加入了西式服装的设计特点,使得中西式风格融合,深受年轻时尚新娘的喜爱。
古时的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功能提高到“礼治”的地位,每一次朝代的更替,统治阶层都将冠服制度的制定作为头等大事,从而使服饰除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紧密相连。人们在不同的礼仪场合都有相应的袍服规定——祭祀有吉服,朝拜有朝服,丧葬有凶服,根据地位高低不同,服饰相应的制式不可逾矩逾礼,更不可随意混用。“衣冠华夏”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周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记》的《冠义》云:“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明实录》云:“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义之风,衣冠文物之美”。
中国婚服始终是手工制造业、染绣工艺业最高水平的体现,如今,常见的中国婚服,或者称之为“喜褂”、“嫁衣”,一般分为由袄褂和马面裙组成的袄裙,融合了西式剪裁方式。相较于西式婚纱对新娘纯洁的赞美之意,中国嫁衣将所有祝福都收集在了新娘的身上——每一个纹样、每一个细节都寓意鲜明。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体现于婚服的图案、款式和色彩中。
婚服上的常用图案多以龙凤为主体,其他图案尚包括“福”字、“喜”字、蝴蝶、鸳鸯、石榴、金鱼等等。龙凤代表龙凤呈祥,新人出双入对,而“福”和“喜”也是比较直接地表达了对新人未来的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石榴多籽,寓意“多子多孙”;牡丹雍容,寓意“花开富贵”;莲花并蒂,寓意“永结同心”;稻穗饱满,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莲蓬莲子,寓意“连生贵子”。锦鲤摆尾,寓意“鱼跃龙门”;鸳鸯蝴蝶,寓意“成双成对”;喜鹊登梅花枝,寓意“喜上眉梢”;蝙蝠一般是五只,寓意“五福临门”。水波荡漾,寓意“水源充足、滋养万物”;刺绣的云团寓意是“一团和气、团团圆圆”,而五彩祥云则寓意“祥和瑞气”。在嫁衣款式设计中,子孙带代表着对“子孙传承”的祝福,而马面裙的直摆设计同样大有深意——直摆也就是“四平八稳”,祝福新婚夫妇生活平稳、顺利、无惊无险、平安到老。